消费金融“编内编外”暗战万亿级市场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消费金融在中间场景非常分散,信贷额度也是小而分散,利润微薄,能够把握大批量的客户趋势性的增长,保证营收和利润稳定增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在挑战。

  小幸运  ·  2016-10-11 15:20
消费金融“编内编外”暗战万亿级市场 - 金评媒
来源: 金融之家   

站上风口的消费金融市场迎来更多资本的争抢。

9月19日,银监会批准哈尔滨银行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这已是银监会核发的第17张消费金融牌照,其中银行系手握14张。不过,尽管消费金融牌照主要掌握在银行系手中,但网贷、保险、电商等资本亦纷纷布局消费金融市场。

记者发现,受网贷新政影响,不少P2P平台转型消费金融,其中不乏知名大平台如红岭创投、PPmoney等。华中地区国资平台汉金所负责人亦向记者称,正在与第三方携手布局消费金融。

有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余额的规模以及增长率平均年化达20%,绝对值也从2010年的7.5万亿到2015年的18.1万亿,未来五年还要新增差不多20万亿。10月8日,数据显示,仅在湖北,国庆期间的消费金融贷款总额同比提升超三成,消费者数量则是去年的1.4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冀志斌认为,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个性化需求增长,消费金融市场空间非常大。在其看来,未来这一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又添新军

9月19日,银监会官网发布审批通过哈尔滨银行发起的消费金融公司申请。根据相关文件,哈尔滨银行将出资2.95亿、持股59%发起设立哈银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银行、保险、信托、电商、支付公司等多类机构申请消费金融公司牌照,但迄今为止,获得牌照的仍以银行系为主。

记者查询发现,17张消费金融牌照中,除了捷信、海尔、苏宁、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外,其余14张牌照均为银行主导或参股设立。中国银行、北京银行、永隆银行(招商银行旗下)、兴业银行、成都银行、湖北银行、邮储银行、杭州银行、盛京银行、晋商银行、长安银行、哈尔滨银行等12家银行主导发起设立了12家消费金融公司,南京银行、重庆银行参股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从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股东结构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商业银行与线下商贸类企业合作,由银行负责产品设计、风险管理、负债端资金。比如湖北消费金融公司、杭银消费金融公司、招联消费金融公司等。另一类则是商业银行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如锦程消费金融公司等。

业内人士介绍,消费金融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目的的贷款(不包括买房买车)。除此之外,消费金融公司衍生的权利还有不少,如可以通过同业拆借、接受股东存款、进行债券投资等多种方式融入资金,资金成本将显著低于小贷公司与非持牌机构。因此,不少机构对消费金融牌照十分渴求。

一家大型P2P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公司试图联合几家资本申请设立消费金融牌照,但监管部门设定的门槛很高,公司基本不可能申请下来。

记者查询发现,非金融企业申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其出资人的条件主要有:主要出资人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且近一年年末净资产不低于资产总额的30%,消费金融公司至少应有1名具备5年以上消费金融业务管理和风控经验、且出资比例不低于拟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总股本15%的出资人。

对此,一家股份制上市银行办公室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金融业的风控要求非常高,监管部门出于审慎监管考虑,对民营资本申请消费金融牌照设立高门槛可以理解。

电商、保险等资本绕道发力消费金融

尽管银行坐拥消费金融牌照,但各路资本不会放弃这个高速增长的十万亿级的市场,电商、保险等纷纷绕道抢食。

记者发现,目前在消费金融市场上,除了正规的17家持牌公司外,还有“编外”消费金融公司,其主要有 “白条”类电商消费金融、P2P消费借贷、线上线下的购物分期、信用卡代偿等组成。

最早做电商消费金融的当属京东白条,2014年2月正式上线。由于京东采用的是B2C电商模式,京东“白条”尽管与信用卡实现的功能并无二致,但其本质是一种商家对客户的赊销,尽管业内对其有争议,但很难界定其是否违规。

去年4月上线的阿里巴巴的“花呗”则属于小贷公司绕开监管的消费金融。

业内人士分析称,由于淘宝采用的是C2C电商模式,利用阿里小贷牌照,“花呗”通过阿里小贷公司给消费者发放小额贷款,成功实现消费金融业务。去年6月,发放贷款则走网商银行通道。

除了电商,保险也创新方法绕道切入消费信贷。

典型的当属众安保险,其通过个人信用保证保险的方式切入,用户通过“买呗”消费后,蘑菇街先垫资给商户,等到还款日期,用户再还钱给蘑菇街,否则,众安保险替个人向蘑菇街进行保险赔付。

记者注意到,受网贷新政影响,不少P2P平台转型消费信贷。汉金所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正在与第三方商谈合作,将力推消费金融。而目前,国内知名大平台红岭创投、PPmoney等亦在发力消费金融。

其实,除了上述资本,传统保险公司等也在发力消费金融。比如,中国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普惠贷款余额已达1200亿元,其不断通过技术手段简化客户贷款手续,切合年轻客户群体的消费金融需求。

银行系与“编外”公司各存优劣

在十万亿级蛋糕的诱惑下,各路资本争相抢食,消费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有报告显示,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余额的规模以及增长率平均年化达20%,绝对值也从2010年的7.5万亿到2015年的18.1万亿,预计到2019年,这一数据将达到37.4万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冀志斌认为,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个性化需求增长,消费金融市场空间非常大。在其看来,未来这一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一名消费金融公司高管人士告诉记者,消费金融自身存在四大短板,即资金、风控、大数据处理及IT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发现,正牌消费金融公司与编外公司在竞争上各有优劣。正牌消费金融公司在资金、风控方面优势明显。而编外公司在数据处理、建模能力方面较强,且互联网运作能力较强。

上述高管人士则认为,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习惯于传统风控,往往将传统风控系统运用到网上,会存在障碍。在成本方面,线下消费信贷成本较高,且会与信用卡等用户产生竞争关系,会挤压银行其他业务。相反,编外公司多从消费场景中生长起来的,能与电商本身产能协同效应。

不过,湖北一银行人士则认为,如果要做四五亿规模的消费信贷业务,至少需要上千万的IT成本投入。编外公司往往受限于资金,在建模等投入上会有欠缺,也将会导致其生态系统难以完整。

上述消费金融公司高管人士表示,消费金融在中间场景非常分散,信贷额度也是小而分散,利润微薄,能够把握大批量的客户趋势性的增长,保证营收和利润稳定增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在挑战。

专家认为,消费金融存在量小、业务分散、风险较大等特征,逐步完善中国征信体系并实现共享,或能降低消费金融公司的成本和风险。

来源: 金融之家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小幸运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