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不良率上升,风控是否还举足轻重?
【摘要】风控无论在任何阶段的金融借贷行为里,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众所周知,银行在大额放贷以及信用卡办理等业务上,有着极其严格的审核标准和风控手段,这很大程度上是银行业长期保持较高利润增长的原因。然而,步入2016年以来,银行业不良率大幅攀升,与此同时,营收和利润严重下滑,银行业红利正在被不断增长的不良资产吞食。
据银监会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率为2.43%,而到了2016年,增长率已经降到了零,2016年,不良率上升至2.15%,不良贷款为2万亿元人民币,而美国标普认为,2016中国银行业不良率至少在5.6%以上。
在银行业风控严格的前提下,导致不良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有:
一、中国经济下行,是银行不良率攀升的前提条件。2016年前三季度,国内GDP平均增速为6.7%,而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国内GDP增速也保持在9.7%以上,近五年来,国内GDP增速从2011年的9.5%连续下降至现在的6.7%,经济下行压力连年增大。经济下行使得民间投资活跃度下降,失去金融机构持续“输血”的企业,偿还能力也跟着下降,大量潜在的债务风险开始暴露出来。
二、全球债务上升,是国内银行业不良率上升的催化剂。从去年的希腊政府债务违约,到今年年初的意大利银行业危机,再到近来的德银危机,接连的经济事件体现全球债务矛盾日益加重,2016年全球债务已上升至200万亿美元,亚洲地区债务增速已经超过了GDP增速,在全球债务当中,中国至少占有有超过28万亿美元的债务,中国债务构成占比较重的是企业债务,钢铁、能源等产能过剩的行业债务又尤其突出,近几年的改革方向以扩内需、去产能为重,这使得煤炭和钢铁产业急剧减产,许多矿企倒闭,炼钢厂合并重组,这些企业的负债,通常以千亿级别来计算。
三、银行固有的投资偏好,是不良率上升的根本原因。银行业偏爱于满足大额借贷需求,在这方面上,国企、政府兜底项目、房产、土地抵押等资产是相对优质的,无论是从资产价值还是信用度来看,相比其他的民营企业,其违约率都要更低、更保险安全。但这种做法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即风险集中,假设出现单笔坏账,银行面临的损失也会很大,并且,这种坏账现象,在今年以来已经明显增多了。
另外,经济下行的环境下,国内实行的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多次降息降准,使得银行贷款利率下降,尽管民间小微企业很需要这种低利率的借款,但按照银行一惯的做法,中小民营企业是信誉度不高的群体,特别是在这种环境下,银行为了降低违约率,更加不愿意将钱借给这些企业,但是,中小民营企业也有很多有优质的资产以及良好的信誉的企业,银行的体制,似乎已经忽略了这一点。
那么,在这种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风控在金融借贷中是否变得不再举足轻重?无论是国有银行、商业银行、还是互联网金融的借贷,风控一定是至为关键的环节,只不过,面对不同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不同。
从大额资产来看,风控更应该注重的是经济环境和监管政策。以土地、房产抵押为例,一线城市的土地价值和房产价格都非常高,价值上百亿的土地和价格几百万的房产,表面上看起来很优质,能抵押出大量贷款,假设以土地或房屋抵押的借贷出现违约坏账后,必定要将抵押资产变现以清偿违约金额,现如今,土地供应以及楼市的不稳定,都会受到政策的限制和打压,这样一来,原本的资产估价就会受到影响,并且在变现周期上花费的时间会更长,这无疑为出借方增加了压力和成本。
再看小额借贷,资产估价和征信是其中的关键。国内大多数的小额贷款由民间金融机构来满足,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兴起以后,为许多小微企业带来了便捷和福音。小额借贷的金额较少且分散,成本相对较高,自然而然,借贷利率也会比银行要高,尽管如此,许多小微企业的融资依然会通过民间金融机构来完成,毕竟,从民间金融机构的获得贷款的难度要低很多、便捷很多。
但民间金融,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来说,由于监管的放开限制的时间较短,其一度以野蛮之势增长,行业的不规范发展以及监管不系统化,导致行业乱象丛生,行业恶性竞争加剧,资产和风控成了借贷行为里的关键因素。
这里的风控更为具体,其主要体现在对资产的风险定价,以及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等方面。以车贷为例,二手车的定价透明、流通性强,只要做好对车资产的控制,就能把握住借贷风险;而在信用度评估上,由于征信体系的不够完善,金融机构(公司)只能自行建立或付费打通一些渠道,以获取数据去侧面评估借款人的信用度。
由此,风控无论在任何阶段的金融借贷行为里,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只不过,不同时候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