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革命不是噱头 大数据重组影视DNA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当影视遇到大数据,就会发生一系列奇妙的“口碑效应”、“票房反应”,大数据不仅能预测票房,更能创造票房。进入三网融合、多屏合一时代之后,中国影视行业的产业链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小贝  ·  2016-11-30 14:22
是革命不是噱头 大数据重组影视DNA - 金评媒
来源: 九次方大数据   

提及影视大数据,似乎就不得不提起美剧《纸牌屋》,这部美剧的火爆一直被认为是大数据测算的结果。自从有了大数据,影视行业的作品生产、传播、销售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是导演拍什么电影,观众就看什么电影,如今是根据大数据分析显示观众的喜好,再拍什么电影。确实,不得不说观众的数据影响了作品的产生,决定了票房的高低。

大数据对于电影行业来说,更多的是将影视数据与金融数据相结合,通过资本市场对于影视行业的关注和成交记录,透视影视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未来机会,为影视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行业预判分析。

电影创作:不再闭门造车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曾表示,过去主要是考虑如何把作品内容做的更好看、更艺术化,但现在创作需要对受众群体进行研究,要考虑市场和数据。确实,大数据的应用使得创意这一本带着感性的事逐渐趋于理性。电影创造者有了大数据的参考,清楚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避免过去很多作品曲高和寡的状况。

克顿传媒曾计划参考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白夜行》的风格拍摄一部悬疑剧,于是借大数据之手从微博上抓取了上千个关注白夜行、悬疑剧等相关作品的用户信息。最终发现,这些用户都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谋杀现场法医”小组。还意外发现,这些用户还非常喜欢一部台湾电视剧《白色巨塔》,一部以一所大学附属医院里的政治生态为背景,讲述身陷其中的青年医师们,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故事。因此,克顿的编剧都转去这些媒体上找灵感。这些基于大数据做出的分析,为故事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电影决策:实现科学决策

诸多领域政府部门都将就科学决策,重要的依据之一便是数据,电影产业亦然。电影主管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尤其是票房大数据去进行顶层设计,借大数据发掘影视内容生产的新思维和新资源,综合多维度数据进行决策,制片方或者导演说了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在《失恋33天》上映之前,营销负责人,张文伯一开始并没有想到集中力量推广“失恋物语”这个宣传片。在发布会上,这只是他们正常发布的一个物料,但放到网上一个月后,张文伯发现,在没有推广的情况下,优酷播放量居然高达200多万。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原来是来自人人网、开心网、微博等自发传播的效果,也证明这个宣传片比同时期投放的其他物料更有效,对此他们调整了宣传方案。在作决策的过程中,优酷200多万播放量的数据结果以及来源判断,给电影决策提供了重要指引。

电影投资:提高资本效率

电影行业火爆,投资者自然接踵而至。有了大数据之后,投资人清晰地知道哪些IP更受欢迎,哪些创作团队更有潜力,哪种类型电影更迎合当下趋势,进而做出更加精准的投资决策,避免资本涌入到一些没潜力的团队或IP进而造成浪费和损失,这对于整合电影行业而言无疑是起到了提升资本效率、降低投资风险的作用。

以爱梦娱乐为例,在收集海量数据后会先通过计算机进行运算分类,再由公司的智囊团与情报团进行分析,三方作用下的分析结果将帮助相关公司在影视投资、品牌的娱乐营销等方面做出精准、低风险的决策。爱梦娱乐大数据机构创始人雷鸣表示,我们无法预测盈亏,但能给出概率。影视行业大数据在投资方面的应用,更多的是对风险进行控制。

电影营销:快速锁定观众

没有票房的电影不是好电影。票房不好,或许不是拍的不好,而是没有匹配受众的观众。基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借助大数据可以对用户需求进行提前挖据,准去捕捉到观众的偏好和兴趣,定制和优化影片制作,帮助观众享受更适合自己的好电影。

乐视影业在对《小时代》的宣传方案确定上就运用了大数据的力量。当时,还没上映的《小时代》在新浪微博的搜索数量达到了3100万。此前,影片票房和新浪微博搜索量呈一定的正相关的理论已经被证实。因此,借助大数据分析的力量,乐视影业描锁定了影迷群体——“互联网原住民”。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当时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是21.7岁。这些“90后”既是郭敬明的粉丝,也是当前电影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正是基于大数据下的这一判断,充满创意与话题的营销方案出炉,成功缔造了《小时代》的票房大卖。

来源: 九次方大数据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小贝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