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重拳出击资金挪用:终身禁止入行罚单再现
【摘要】临近农历新年,各地银监局集中公布了2016年年底开出的罚单。其中,来自甘孜银监分局的一则行政处罚较为引人注意,罚单显示,原康定信用社雅拉分社主任多次利用职权和管理漏洞实施冒名贷款和虚列应收款的犯罪行为,挪用信用社资金,导致出现重大风险,对信用社重大资金损失负直接责任,被处以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的处罚。
临近农历新年,各地银监局集中公布了2016年年底开出的罚单。其中,来自甘孜银监分局的一则行政处罚较为引人注意,罚单显示,原康定信用社雅拉分社主任多次利用职权和管理漏洞实施冒名贷款和虚列应收款的犯罪行为,挪用信用社资金,导致出现重大风险,对信用社重大资金损失负直接责任,被处以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的处罚。
而这是自2015年银监会修订《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办法》后,为数不多的几例终身禁止入行处罚之一。
终身禁止入行罚单再现
早在2015年,银监会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办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处罚办法更为严格,对个人的行政处罚措施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取消董(理)事高管任职资格、禁止一定期限直至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等。
监管层同时强调,不能以监管纠正措施替代行政处罚,不能以机构处罚替代个人处罚,不能以机构内部处罚替代监管处罚,不能以内部通报替代公开披露;换言之,别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该罚的罚,而且要透明。
在此之后,监管对于个人的处罚大多为警告至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1年到3年,终身禁止从业罚单只有几例。银监会负责人曾对终身禁止从业处罚做出说明,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在性质上与高管任职资格相同,但是严厉程度上要超过取消高管任职资格,这个处罚是比较严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八条,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有关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处罚外,还可以区别不同情形,采取不同措施,其中一条为取消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一定期限直至终身的任职资格,禁止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一定期限直至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
甘孜银监分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原康定信用社雅拉分社主任因无视信用社信贷、财务管理制度,多次利用职权和管理漏洞实施冒名贷款和虚列应收款的犯罪行为,挪用信用社资金,导致出现重大风险,对信用社重大资金损失负直接责任,被处以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的处罚,而这样的处罚在近两年并不多见。
银行服务质价不符遭罚
除了上述罚单外,近期,宜春监管分局开出的一则罚单的处罚原因也较为特殊。罚单显示,某国有大行樟树支行因金融服务质价不符被处以罚款20万元。
银行服务质价不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实际发生时,却很难让人察觉,例如超出价目表收费、钱交了却没有享受应有的服务、贷款时额外缴纳费用,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去较真究竟哪些钱不该收,也很少有人因为在贷款时多花了几十块钱费用而投诉。
事实上,发改委公布的《商业银行收费行为执法指南》中明确提到,质价相符是指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提供价格合理的服务。顾问与咨询类、资金监管类、资产托管类、融资安排类等业务,特别应当体现实质性服务的要求。
此外,商业银行未给客户提供实质性服务,或者未能按照价目表、服务规程及与客户约定的服务内容提供服务,擅自减少服务内容的,认定为只收费不服务。
令人欣喜的是,在监管层的三令五申之下,银行服务乱收费的现象已经有所好转,根据监管层的罚单统计,2013年与2014年,每年均有几十则罚单关于质价不符,而在2015年开始,此现象已有好转,在2016年,因质价不符被罚的银行数量已经不足10个。
来源: 证券日报
生如夏花
- 情报 | 快手辟谣拟收购小贷牌照;奇瑞汽车涉多起劳动纠纷案件;美团网约车放弃自营打车业务
- 情报 | 恒大汽车创立至今累计亏损170亿元;腾讯游戏管家PC端将停止服务;全球首款太阳能汽车投产
- 滴滴财报:二季度GTV达963亿元 经调整EBITA盈利13亿元
- 情报 | 苹果AR眼镜或将推迟上市;币安将收购竞争对手FTX;美国科技公司10月裁员近万人
- 情报 | 新东方在线回应东方甄选APP投入使用;慧聪网已有员工陆续离职;证监会强制执行乐视网2.4亿罚款
- 情报 | 中国恒大接获香港清盘呈请;轻松集团否认寻求公司整体出售;哈啰出行宣称超4亿粉丝推荐被罚
- 情报 | 微信小号功能仍在测试中;京东转让骏迪物流股权;蔚来发布2月限时优惠购车方案
- 情报 | 中公教育及高管受罚一千万;马斯克以440亿美元收购推特;荣耀回应“2022年上市并筹资450亿美元”传闻
- 情报 | ofo公司500万股权被解冻;豆瓣上线防水军控评功能;长安深蓝回应抄袭小鹏用户隐私协议
- 情报 | 阿里巴巴2022年全年裁员1.9万人;2022年腾讯投资次数下跌近八成;近250家企业已用ChatGPT代替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