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3.0”时代在金融场景里对撼BAT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仔细比对平安和BAT的业务模式不难发现,BAT全面提供云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服务,平安却在自己所擅长的金融领域进行布局。

  苏言  ·  2017-07-17 15:10
“平安3.0”时代在金融场景里对撼BAT - 金评媒
来源: 证券时报网   

金评媒(https://www.jpm.cn)编者按:7月14日,平安科技首次对外揭开面纱。这个原本服务于内部的科技公司,正转变成为向外部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开放能力平台,让有关“平安3.0”时代的想象变得更加丰富。

“平安科技的利润表和集团是分开的,集团要求我们必须盈利才能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成为业内最顶尖的公司。”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兼互联网首席运营官和首席信息官陈心颖表示。平安科技CEO陈立明则表示,对外输出平安的科技能力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公司力争在未来3~5年实现40%的业务收入来自外部。

平安3.0要开放

用不了多久,客户在给银行打电话时,可能不需要靠输入密码来验证身份了。

7月14日,平安科技在香港举行的投资者开放日上展示,一款试用成熟的声纹识别技术可以从十几亿人的声音中辨识出你的那一款,大大提高目前生物识别的精准度。这是平安科技下一个将重点推广的技术,既面向平安体系内,也提供给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经常忘记手机银行密码的人,可以松一口气了。

成立于2008年的平安科技,由一个原本服务内部的科技公司,转变成向外部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开放能力平台,让马明哲此前提出的“平安3.0”时代的想象变得更加丰富。

平安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保险业务发展成为综合金融集团的1.0时代和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武装传统金融服务的2.0时代。其中,陆金所、好医生等就是2.0时代的产物。

进入3.0时代,马明哲要求平安不再局限于内部的综合金融,而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向全行业开放,携手金融同业,共同利用新科技,打造更加强大的、开放式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在这个背景下,先有陆金所的开放和扩容,后有平安科技的能力共享平台,不知不觉,外界发现平安越来越像一家科技公司了。

重金打造平安科技

平安3.0模样的塑造,离不开平安科技这家公司。

平安科技早期是一个服务于内部的技术开发平台,对外神秘而低调。据说,平安科技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平安自己的问题。平安在做技术改造的时候,发现外部的供应商无法满足要求,对接不顺畅,于是决定自己做。随着技术经验的积累,平安集团对技术越来越倚重,平安科技逐渐变成集团发展的核心驱动之一。一位从平安产险离开的保险IT部门人士表示,在保险同业,平安的技术系统和响应速度比同行早了5~10年。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股东大会上表示,集团每年要将业务收入的1%用作科技研发支持。去年,平安集团业务收入7700亿元,投入于科技研发和创新的资金超过70亿元,重金打造出科技实力。

7月14日,陈心颖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3年马明哲提出科技引领金融的时候,曾表示希望平安科技在10年内实现盈利。目前平安科技还处于成本投入期。

“平安科技的利润表和集团是分开的,集团要求必须盈利才能继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成为业内最顶尖的公司。”陈心颖表示,实现盈利有两个方式,一是提升对内服务的价值,通过运用科技手段,保持集团子公司低成本和利润的持续性。比如平安科技帮助40%的车险实现查勘员5分钟到达现场,还可以预测哪些地区容易发生车祸。

又如普惠业务,平安科技支撑了国内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这些技术都能够为集团内部带来很大价值。

第二个则是向外技术输出技术给其他金融机构。平安科技CEO陈立明表示,对外输出平安的科技能力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公司力争在未来3到5年实现40%的业务收入来自外部。

金融场景里对撼BAT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在受访中表示,BAT做金融没有大成绩,马云也尚未改变银行

如果这是互联网金融第一阶段的结束语,随着BAT均构建起金融全牌照,传统金融机纷纷建立起庞大的金融科技团队,互联网金融进入第二个阶段,双方展示出不同的打法。

仔细比对平安和BAT的业务模式不难发现,BAT全面提供云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服务,平安却在自己所擅长的金融领域进行布局。

比如,在阿里、腾讯、百度不断抢占线下场景之际,平安从大健康医疗出发,与2000多家医院合作,帮助200多个地方政府实现社保控费、还在探索城市资产负债管理智能云平台。

虽然平安号称自己是国内最大的金融云平台,但一家诞生于金融机构内部的科技公司,要与BAT这些巨无霸竞争底气何在?

显然,平安的优势和短板并存。从短板看,互联网公司线上客户和线上流量极大,互联网公司有8~9亿,而平安只有4亿互联网用户。另外,互联网公司的社交等数据频次更高,平安所掌握的金融数据并不具备高频的特点。

监管转向影响深远

刚刚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了未来5年金融行业发展的走向,其中对互联网金融的提法明确:加强监管。从过去的支持鼓励,到如今的加强监管,态度转变不言自明。

陈心颖认为,过去很多公司做的金融服务,只是把传统金融服务线上化,这类业务确实应该受到监管。“但科技服务公司提供的是技术服务,不做具体的金融业务,金融业务需要交给有持牌的机构来做。”

技术的应用是否会面临监管挑战?尽管目前还不明显,但过去的经验表明,金融科技确实拓宽了监管的内涵和外延。

近年恒生系统事件、侨兴私募债事件的出现,让BAT对金融系统的复杂性更加明了。金融起家的中国平安,更是对监管的边界在哪里具有敏感度。

面对金融监管,BAT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和平崛起”的状态。日前,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在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上表示,“面对新金融,没有竞争者,都是同路人。”

他倡议不同的机构携手共建新金融生态,代表未来和过去竞争。随着平安向科技转身,共建生态也将变成其内在需求。

(编辑:郑惠敏)

来源: 证券时报网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苏言

金评媒责任编辑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