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企业迎来IPO“超级周期” “趣店”们的机会窗口还有多久?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这一波新金融“上市潮”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结果,是互联网从PC端转向移动端引爆新机会的结果,也是中国消费升级、人口红利持续释放的结果。但最终能够走过这个“独木桥”,完成一次“阶级”跃升的公司毕竟是少数。

  颜汐  ·  2017-10-27 10:10
中国科技企业迎来IPO“超级周期” “趣店”们的机会窗口还有多久? - 金评媒
来源: 洪偌馨 · 零壹财经    

金评媒(https://www.jpm.cn)编者按:这一波新金融“上市潮”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结果,是互联网从PC端转向移动端引爆新机会的结果,也是中国消费升级、人口红利持续释放的结果。但最终能够走过这个“独木桥”,完成一次“阶级”跃升的公司毕竟是少数。

洪偌馨/文 

美东时间10月25日,在美国上市的3家中国互金平台趣店、宜人贷、信而富股价集体迎来股价大跌,打破了年初以来的上涨节奏。 

其中,趣店股价下跌7.24%,收报26.39美元,刷新收盘股价新低;宜人贷下跌7.25%,创近3个月以来最大跌幅;信而富跌幅达9.67%,六日累计股价下跌超30%。 

这其中有现金贷舆论危机的贡献,也有整体市场风险上升的影响。美股市场上一批公司的三季报表现不佳,加上特朗普税改前景的不明晰,使得标普指数创近七周最大单日跌幅。 

在过去一段时间,若干份招股书的披露和媒体关注度的升温已经一再提示我们,期盼已久的新金融“上市潮”真的来了。不仅上市新股的价格一路飘红,就连宜人贷、信而富这两家P2P上市“先遣队”的股价也经历了一波大幅上涨。 

好像突然之间,过去大半年来受监管、市场、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暮霭沉沉的新金融行业变得豁然开朗。有计划上市的公司加快了进程,没有计划上市的公司也重新将此事提上了日程。 

昨天,FT中文网的一篇名为《中国科技企业开启IPO“超级周期”》的文章就提到了正在或者即将上市的一批中国新金融企业,作为整个大互联网、新经济行业的一个分支,它们也正在经历一个“超级周期”的开启。 

然而在经历了昨天的重挫之后,我们似乎也该开始重新反思,行业本身的政策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叠加,以及业绩高增长的持续性存疑,赶上这一波“超级周期”对于新金融行业而言固然是幸事,然红利期又到底能享受多久? 

1、上市潮来袭,科技股疯长 

在资本市场,钞票就是最实在的表决票。先是9月底众安在线赴港上市,发行首日大涨9.21%,随后在整个“十一”期间股价一路上涨近20%,突破95港元,总市值超过1300亿港元。 

随后,和信贷、趣店、拍拍贷、融360陆续披露招股书。 

10月18日,趣店正式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大涨50%,市值超过115亿美金。如果不是后来的公关事件导致股价大跌,市值生生砍去20%,趣店即便不能保持这样凶猛的涨势,至少也能在百亿市值上多待一段时间。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可是这也并不是凭空猜测。如果把目光投向金融科技行业的其他公司,甚至更多互联网公司,趣店股价的突然下坠确实与市场的走势相悖。 

同样是在纽交所市场上的中国金融科技公司,信而富的股价从7月初的最低点5.6美元/股涨至10月20日的12.86美元/股,涨幅超过120%;与此同时,宜人贷同样在10月20日迎来历史高点,股价达53.5美元/股,相较于2016年7月1日不足15美元的股价,翻了两倍有余。 

事实上,今年以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已经出现了持续的、轮番的大涨,一个长期炒股的朋友说,现在美股市场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们,如果从年初到现在的股价涨幅没有超过50%,那基本就没什么脸出来见人了。 

这话听起来夸张,但是仔细看看走势头,算算股价涨幅就会发现,此言非虚。 

除了上述的金融科技股以外,被看做唯一能在美股市场上与亚马逊、谷歌、微软、苹果等巨头一较高下的中概股选手“阿里巴巴”,在过去一年里的股价上涨趋势最具代表性。 

从2016年12月30日到2017年10月25日,阿里巴巴股价一路从87.81美元攀升至170美元,高点时甚至一度超过180美元/股,不到一年时间,股价已经翻番。 

而如果把时间线进一步拉长,从阿里巴巴2014年下半年IPO到昨日收盘,阿里市值从2314亿美元涨至4305亿。然而即便如此,有分析师指出,阿里的股价仍有20%的上涨空间。 

事实上,体量庞大的阿里确实市值惊人,但是如果单单比较今年内股价的涨幅,阿里可能连前三名都挤不进去。今年10月初,微博股价较去年底上涨超过170%;8月,陌陌股价大涨至超过46美元,涨幅超过150%;网易、新浪等股票价格在年内已经全部实现翻倍。 

当然,也不能忘了在港股市场上几乎封神的腾讯,市值超过3.3万亿港币。 

2、这一次的机会窗口还有多久? 

为什么是2017年? 

如果往回看,201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在那一年里,互联网思维如同一场当代的文艺复兴,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态和格局,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一批新的产品和模式开始涌现,以P2P为代表的一批新型机构崭露头角。 

从那一年开始,资本大量涌入这个新兴行业。一时间,创业公司层出不穷,企业估值也不断创下新高。在中国互联网独角兽的排行榜中,跟新金融相关的企业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 

综合IT桔子、零壹财经、网贷之家的数据可以大概了解一下这几年新金融行业投融资的增长情况(考虑到各家机构的统计方式不同,以及融资金额披露的情况有限,以下数据并不十分精确): 

在2013年及以前,新金融行业大概吸引了42.88亿元;2014年该行业的融资规模约有84亿元(还有一个数据大约是140多亿元);2015年约有485亿元;2016年约有875亿元。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从2014年开始,新金融行业的融资规模出现了明显的跃升。不管是从企业发展角度,还是资本退出角度,3-5年都是一个重要的周期。这也是为什么从去年开始,业内都给2017年打上了“上市年”的标签。 

除了上述周期性的原因外,对于一些新金融机构来说,抢在今明年上市还有一些更为现实的原因。 

比如,经过前几年在业务模式上的摸索和规模上的积累,新金融企业们眼下正好到了一个爆发期,说白了就是数据最好看的时候:增速快、利润高、坏账低,眼下上市正好换得一个好估值和好开始。 

“流量红利逐渐消失、资产质量明显变坏,很多公司担心,再往后要保持这样的高增长和高利润并非易事。”一名VC朋友坦言到,“趁着自己最好的时候‘嫁出去’”。 

“谁能抓住这个机会窗口往上更进一步自然就多了一分胜算。”另一位互金公司的CEO认为,上市之后所带来的品牌效应和融资机会可以让企业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的挑战和危机。 

最近,跟业内朋友交流的话题总是绕不开“上市”,对于这个积蓄已久的市场机会,大家普遍的感受是:兴奋。但大家也深知,这个机会窗口并不是无限期的敞开。 

太过喧嚣总让人有些焦躁和不安。 

在经历招股书发布后的关注和趣店开盘大涨的喜悦之后,以趣店为代表的一批涉足在线借贷(或者说现金贷)业务的公司开始遭受到一大波舆论的声讨,而这种质疑已经开始从这几家上市/准上市公司逐步蔓延到更广的范围。 

不少从业者都开始担心,这些率先上市的公司太过高调而引起监管的关注,而媒体舆论似乎也对这个行业越来越不友好。政策、舆论、市场和资本环境,有太多太多因素都在挑动着这个行业的神经。 

资本的嗅觉总是非常敏锐。 

继趣店在前日经历了一日下跌近20%的惨况之后,包括宜人贷、信而富等多支新金融股都在这两天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虽然不能证明这之间有直接的关系,但从今年的整体情况来看,这样大幅度的下跌确实比较罕见。 

FT在前述文章中提到,从现在开始的两三年,中国互联网领域将迎来一个“超级周期”。但跟新金融行业的从业者谈到这个话题,大家则更为悲观地给出了三个月、六个月、一年……等不同的数字。 

“尽可能地快。”这是大家最为一致的答案。

(编辑:郑惠敏)

来源: 洪偌馨 · 零壹财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颜汐

金评媒责任编辑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