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东墙补西墙、假出表......难禁的银行不良贷款腾挪术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为了冲贷款规模,银行甚至帮企业“伪造”申请材料,审批过程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莉莉财经  ·  2018-01-25 10:20
拆东墙补西墙、假出表......难禁的银行不良贷款腾挪术 - 金评媒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程维妙   

“银行真实不良率或高于账面”的质疑声近年从未间断过,在严监管的形势下,一些数额巨大的案件最先浮出水面。近期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因为借“向空壳公司授信”之名,行“掩盖不良贷款”之实,受到银监会重罚。业内人士指出,银行业为追求规模激进放贷、出现坏账后再花式腾挪不良的做法其实较为普遍。在银行业乱象整治工作持续推进的环境下,银行信贷投放将会更透明,资产质量也会趋好。

50c4a1a3fcd6a1f7e553a8dae12bdfab.png

腾挪术之一:“时间换空间”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此次被监管坐实的腾挪不良方式,可以看做是“时间换空间”。根据银监会公告,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通过编造虚假用途、分拆授信等手法,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等业务,向1493家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这种掩盖不良的做法其实十分简单,就是授信给空壳公司,由空壳公司收购出现坏账的企业,然后借授信资金偿还坏账,以达到掩盖不良的目的。

业内采取这种做法的银行并不在少数。一家银行总行风控部门人士安琪(化名)介绍,空壳公司没有生意经营,一般材料都很少,肯定是不符合银行授信要求的,这样做风险很大。

之所以称这种方式为“时间换空间”,是因为出现坏账的企业还有“起死回生”的机会,如果行业环境等条件转好,企业恢复经营,就有可能还上贷款。

也是因为看到有这样的希望存在,有的银行直接给坏账企业续贷。安琪透露,续贷也就相当于展期,让客户可以延后偿还贷款本金,在展期期间只要能按月偿还利息就可以了。再退一步讲,客户实在没有资金周转,还可以通过上下游企业“分担”,尤其是下游企业,比如客户供货给下游,下游不支付货款,直接替客户还贷。

腾挪术之二:“拆东墙补西墙”

比起“时间换空间”的腾挪方式,有的银行更为大胆。2017年初,某农商行上市前夕,该行一位对公客户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该农商行一支行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把该公司账户上的钱借给不相识的公司代偿贷款或进行担保,但之后对方公司还不上钱,该农商行也推翻了此前的协议。

该客户被“借用”的资金共计1100万元,被银行划给了多个他不认识的账户。据他的描述,其中既有他“不知情情况下被银行转走的”,也有“受制于自己企业在该银行贷款而不得不点头应允”的划转操作。逾千万元的资金,由于在数次划转时都没有签署书面凭证,故而在后期遭到反转。该客户“被动担保”的一家企业经营不善,发生逾期,银行将账算在了该客户头上,甚至还将该客户告上法庭。

多位业内人士也都指出,银行充当“中间人”协调客户资金的情况真实存在,不是在明面上,这种代偿可能是给了相应的好处,如一定的利息。

这种仅“你知我知”的做法,和“抽屉协议”的模式颇为相近。一位律师业人士介绍,“抽屉协议”,顾名思义就是只有签约人知悉,未被曝光的协议。有的时候明面协议不能消除交易各方的利益矛盾,因此交易各方会在明面协议之外签订“抽屉协议”,以达到利益平衡。“抽屉协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交易各方的争端,满足各方的利益诉求。

腾挪术之三:“假出表”

有一种已不算神秘的“抽屉协议”,也是银行腾挪不良贷款的手段。2017年12月下旬,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55号文),强调银信不能通过“抽屉协议”或回购等“假出表”形式规避监管。

“假出表”再次受到关注。据了解,银行不良资产从表内腾挪至表外,一种做法就是银行将不良资产通过信托渠道出表,再对这类资产回购。中诚信集团创始人毛振华曾在公开演讲中揭露称,信托帮银行倒腾报表,银行把自己的不良资产打包,通过信托公司发行资产管理计划,再由银行的资产池进行回购这笔资产。

有银行内部人士进一步介绍,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将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实际上企业获得表外融资来源于银行的理财资金,以此实现表内资产的出表。这类业务掩盖了很多银行的不良资产,而且是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互相掩护。假设某客户通过银行正常渠道获得表内贷款1亿元,出现不良问题,银行通过借助信托公司通道,在理财资金池通过表外向该客户发放贷款3亿元,表外贷款利率一般在10%以上,该客户将获得的表外3亿元中的1亿元偿还表内贷款,剩下2亿元资金自用。

通过上述渠道,银行将所发放的表外贷款接回表内,用于偿还表内的不良资产,实现了表内不良贷款腾挪出表的目的。

■根源

追逐利润下的铤而走险

追溯银行花式掩盖不良的源头,还要说到花式放贷。安琪透露,为了冲贷款规模,银行甚至帮企业“伪造”申请材料,审批过程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李奇霖看来,银行现有激励制度可能也存在一定问题,各家分行为在总行排名中获得优势地位,过于片面追求规模与表面形式上的资产质量,而忽视了内在合规等问题。

风险暴露后,为了让报表看起来漂亮,粉饰数据便成为不少银行的选择。事实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国东方资产股份有限公司,在近年多份报告中都提出对银行官方不良率真实性的质疑,并指出“相当部分地区的银行实际不良率或是官方数据的2-3倍”。前农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也曾在2016年的一次公开讲话中表示,银行的不良贷款被大大低估。

对于不少银行在回应不良率下降时提到的加大核销,安琪认为,核销确实占了一部分,掩盖和转移的规模仍不在少数。她解释称,因为核销对银行来说是直接亏损的,要用利润直接覆盖核销的贷款额,对银行来说肯定是不愿意的。

不过,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在银行业乱象整治工作持续推进的环境下,银行存在的这些掩盖风险的问题预计还会相继暴露出来。李奇霖表示,由于整治工作的推进,部分违规掩盖不良或利用抽屉协议、回购约定等方式做不良“假出表”等行为会被查处禁止,银行的不良资产可能会有所增加。

“从长期来看,前期的整治处罚给银行树立了反面的典型,银行的资产质量会更加透明,坏账问题也会更加直接地反映在相关指标上,银行为了应对考核压力,必然会更加谨慎地进行信贷审批,从而使整个银行系统的信贷质量提升。”李奇霖表示。

在北京科技大学金融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澄看来,在穿透式监管下,银行的底线意识将会更强,进一步加强贷款主体审查,同时加强发展方式创新,改变单一的盈利模式结构,对银行而言具有向好的推动作用。

(编辑:郑惠敏)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程维妙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莉莉财经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