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卡业务诉讼缠身:沪上法院一个月将开庭近4700起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对于信用卡业务,商业银行大多依旧热衷于“圈地扩张”。

  财经360  ·  2018-06-12 09:47
银行信用卡业务诉讼缠身:沪上法院一个月将开庭近4700起 - 金评媒
来源: 证券日报 作者:张歆   

虽然偶有新暴露出来的风险事件“抢头条”,但是大量的讼诉案件一直在提醒,信用卡业务仍然是银行资产质量的潜在痛点。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网相关公告独家统计,未来一个月(从6月11日-7月11日),仅在上海市法院系统,银行作为原告且即将开庭的案件就有4839起,其中逾4700起案件的案由为“信用卡纠纷”,占比超过97%。此外,过去两个月(从4月11日至6月11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网披露的案由为“信用卡纠纷”的裁判文书也超过5000份。

银行做原告

97%案件源自信用卡业务

虽然是坐在原告席上,但是一个月要开庭逾4800次,商业银行们想来也是“醉了”。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网站相关公告独家统计,未来一个月,仅在上海市法院系统,银行为原告且即将开庭的案件就有4839起,其中逾4700起案件的案由为“信用卡纠纷”,占比超过了97%。涉及银行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区域性银行等等=。

其中,部分银行(股份制银行居多)以信用卡中心为主体参与诉讼,其他银行则是以分支行为主体进行准备。据《证券日报》记者观察,银行大多“批量应诉”。例如,某股份银行上海静安支行几乎“包场”了某日上海市静安区法院的第十四法庭(分部),全天(分上下午)将开庭近40场。

当然,银行也并非仅能做原告,在上述时间段内,银行以被告或被上诉人身份出现的信用卡纠纷案件也达到了7起。

此外,过去两个月,上海市法院做出的案由为“信用卡纠纷”的裁判文书也达到了逾5000份。从裁判文书的内容来看,部分银行的信用卡审批存在漏洞。某股份制银行收到的多个民事裁定书显示,“根据银行所提供的被告住所地信息,经法院通过邮政部门送达,该地址无法送达被告,且银行也表示无法进一步提供被告其他身份信息,对于银行起诉时提供给的被告身份信息的真伪,无法予以确认”。

银行坚持发卡扩张战略

拟用大数据封堵违规套现

对于信用卡业务,商业银行大多依旧热衷于“圈地扩张”。

5月24日,央行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发卡数量共计6.12亿张,环比增长4.23%;全国人均持有信用卡0.44张,而在2017年年末该数字是0.39张。

“上市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整体而言风控还是很到位的,不良贷款率高的情况主要存在于一些小型区域性银行中”,一位曾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任职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据记者观察,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2017年信用卡业务的不良贷款率确实均有所下降。

不过,有媒体援引Wind数据表示,截至2017年年末,26家A股上市银行的信用贷款逾期在3个月内、3个月至1年、1年以上的逾期总额分别是921.506亿元、946.87亿元和414.99亿元。而截至2017年年末,银行信用卡半年以上逾期总额为663亿元,也就是说,信用卡半年以上逾期总额已经分别与A股26家银行的3个月内、3个月至1年的信用贷款逾期总额相差不到300亿元。

在信用卡发卡量上升和交易规模大增的背后,有一个风控漏洞确实不容小觑,那就是信用卡套现。《证券日报》记者曾在社交平台看到大量相关信息,包括“办理大额信用卡攻略”、“寻找纯白户办理大额信用卡,黑户洗白”等等。

“除了一些真正符合条件的高端客户人群外,很多办理大额信用卡的人并不是真的要进行大额消费,而是为了套取现金,然后再拆东墙补西墙的偿还,直至最后资金链断裂,形成不良贷款”,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银行也很难直接分辨交易的真实性,主要对策只能是进行风险定价,通过高利润覆盖风险。”

但是,这种通过利润覆盖风险的做法,也被部分信用卡客户质疑。“无形中造成诚信客户为不良贷款‘买单’的现实”。

上述人士同时表示,目前大数据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和高效,银行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数据交换逐步堵住这一漏洞。

(编辑:杨少康)

来源: 证券日报 作者:张歆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财经360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