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助学贷款 银行“公开信息”侵犯学生隐私权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公布公民个人信息的手段,是一柄双刃剑,即便是为正当目的,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也须谨慎使用,不能扩大公开范围,进而侵犯公民隐私等法定权益

  布瑞弗美  ·  2019-08-19 10:17
催收助学贷款 银行“公开信息”侵犯学生隐私权 - 金评媒
来源: 新京报   

日前,江西萍乡农商银行发布的一则催款通知惹来争议。为催逾期未还助学贷款,这则通知公布了141名大学毕业生的姓名、学校、逾期金额、住址等,逾期金额最低3.47元,最多11890.96元。据悉,该催收名单发布后,不少人还了钱。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作为大学生,既然与银行方面签订了助学贷款,就得恪守信用,如期如数履行合同约定。纵然因种种理由还不起钱,也不能一拍屁股走人了事,或者拿自己记性不好作“挡箭牌”,法律责任可不能凭空消失得无影无踪。催款通知所提醒的信用惩戒,包括影响个人信贷,无法坐高铁、飞机等,并非没有依据。

也有一些人认为,就这么少的一点钱,银行方面财大气粗,哪有必要跟几个穷学生大动干戈。的确,这些学生所欠的助学贷款并不多,最少的几块钱,一般的也就千把块。问题是,无论欠款多少,总归是欠着别人的钱;赖着不还,与令人憎恶的老赖没什么区别,承担法律责任,也是应有之义。

但是,平心而论,这则催款通知的“真正威力”,恐怕还不在“警示”承担违约责任、信用惩戒等法律责任上。翻看报道,这则通知不仅强调逾期后果、还款时间和方式,还附带了一份“截至2018年12月21日逾期学生名单”,包括了姓名、高校、逾期金额和住址等学生信息。对于一些欠债不还的大学生,这些信息的公布意味着,“老赖”的身份可能会家喻户晓,为了“脸面”计,也得把欠款赶快还上。

然而,这样的信息公开,也有侵犯公民个人隐私之嫌。尽管这则催款通知中没有公布这批欠款学生的身份证件号等核心信息,但有的家庭住址信息之详细,已能精准定位当事人。比如,有些被公开的学生家庭住址,有的到了村组,甚至“具体到几单元室”。这些都是涉及个人隐私与安全的重要信息。

在我看来,公布公民个人信息的手段,是一柄双刃剑,即便是为正当目的,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也须谨慎使用,不能扩大公开范围,进而侵犯公民隐私等法定权益。否则,债权人也应根据《侵权责任法》等,就侵犯公民合法权利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于一个法治社会,公民履行合同的自觉性,来自于契约精神。如果在这个方面“先天不足”,出现欠债不还变“老赖”等现象时,承担违约责任、信用惩戒等法律后果,就应成为公民诚实守信的强大保证。

回到这起催款风波上,有关银行有必要检视通知内容的合法性,即便是维护其正当权益,也应避免采取违法的方式,进而付出高昂的维权成本。而有关欠款不还的学生,也应检讨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及时补交助学贷款,上好这走向社会的重要一课。

来源: 新京报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布瑞弗美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