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来了!中国将从哪里实现弯道超车?

首页 > 企业新闻 >正文

【摘要】

  企业信息  ·  2020-04-26 10:22

34万亿来袭 搞“基建”我国从来都是认真的

提起搞基建,中国要认第二,地球上无人敢认领第一。

中国的“基建”最早能向前追溯到两千多年的秦始皇时期,长城、都江堰、灵渠、郑国渠、五尺道等,这些在现代人看来都是伟大的工程。 后来隋朝的京杭大运河,再到明朝5018条河道疏通、850万顷耕地修整等……再到2008年的“4万亿”和如今的“34万亿”。

“基建”一直都是我国人民的骄傲,且对此倍儿有安全感。

image.png

图标题:秦长城和京杭大运河

2020年,一场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来袭,国内经济压力加大、出口受阻,除了刺激消费还能怎么办?按照老祖宗的传统,当然搞“基建”啊!

只是没想到,2020年的“基建”,它来的那么快来的那么直接:“34万亿”+“新基建”!

image.png

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此番在34万亿的推动下,“新基建”在2020年彻底火了。

1月3日,开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提出,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央围绕“新基建”部署更是加快了频率: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多次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13个省市区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共包括10326个项目,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约34万亿元。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就“新基建”作出官方权威解读: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2008年“4万亿”VS 2020年“34万亿”:从“铁工机”到“智网数”

对比我国最近两次大基建,先从相同点说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据此,我国政府于2008年11月出台 “4万亿计划”;2020年,新冠疫情猝不及防的到来,给本就处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再添压力。通过一季度的努力,国内虽已有条不紊的复工复产,但疫情全球化的蔓延,导致进出口贸易和投资双双受阻。于是,我国政府再次使出 “新基建”杀手锏,而这次的规模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4万亿!。

都是“搞基建”来稳住并托起我国经济发展的底盘,夯实国民经济基础,那这次又有什么不同呢?

资金投向

2008年“4万亿”投向以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房地产等传统基建领域,人称“铁工机”;

2020年“34万亿”投向重点转向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被称为以“网智数”为主的“新基建”。

投入手笔

2008年的“4万亿”计划,是我国政府在2008年11月提出的,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共计“4万亿”;

2020年的“34万亿”,只是根据3月1日媒体统计的, 13个省市区发布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中,其中8个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的省份合计数。还没公布投资额的不在其中,因此,最后的数据,肯定不止眼前的34万亿。

历史背景

2008年,是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中国,针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提出的“4万亿”计划,被动因素较大,偏重于对经济的物理刺激;

而此次的“新基建”,是早在2018年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历史时期,就提前规划布局的。只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这一诱因下,加快实施步伐,加大投入力度,是一场由内而外的自生运动,对重构我国经济、金融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基建”重构我们哪些生产生活领域?

因为有了更好的物流+冷链,我国奶茶店一开就是7000多家;因为有了云计算、移动支付,使得数据、信息及现金流管理更高效,我国连锁酒店一开就是4000多家;物流基础的提升,和传播平台的多样化,使得区域品牌通过“网红”模式快速走向全国化甚至国际化。

基于云计算,中国出现了许多全新的模式。比如,过去快手、抖音上雷人搞怪视频居多,但今天,每天有上亿人通过它们看教育直播。而教育是中国最稀缺的资源之一,优势资源至今仍聚集在一二线城市,而直播却做到了教育资源下沉,为我国实现教育平等提供了新渠道。

“新基建”来袭,网友们纷纷在论坛上发帖求助:听说5G网络商用要来,那我还用考驾照吗?确实,5G的超高速率、超低延时、超大连接,将为无人驾驶的全面到来夯实基础。因此,不管是汽车制造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甚至是像华为、移动这些通信商都对自动驾驶领域虎视眈眈。早在2018年,阿里就与交通部公路研究院合作,探索无人驾驶和道路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腾讯也早已经获得了深圳首个无人驾驶测试牌照。如今,各方对无人驾驶这块蛋糕的利益争夺将更加白热化。

image.png

除了吃住行医教等日常生活领域,我们的商业模式也在进行一次深度重构。

企业当家人、高管纷纷走进直播间,试图通过线上化操作转危为机。林清轩CEO孙春来、七匹狼CEO李淑君、上海苏宁易购总经理徐海澜等加入主播行列。

最抓人眼球的,还要数4月1日薇娅直播间发出的,标价4000万、定金50万的“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品牌服务”的商品链接。这一次,轮到粉丝连连高喊“OMG!”

image.png

不仅是火箭,酒店、楼宇、土地,都成了直播间的热销商品。4月13日,中国信达江苏分公司携手开金中心成功推出2020年首场特殊资产线上直播推介会,共计推出921户、金额合计140亿的特殊资产。参与直播的业内人士直呼新颖、过瘾!

image.png

新基建 让金融科技助力中国经济弯道超车

通过这次疫情下的线上化大潮,大家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能够转危为机的企业,大都是在危机来临前做好准备的。所有的惊喜和意外,背后都是不为人所见的布局与坚持。就像是直播这件事情,需要大家快速转换思路、精准转向新阵地,更需要一支提前就致力于新阵地开发与建设的先行军。在金融领域,这个新阵地毫无疑问就是“金融科技”。

这一波疫情,猝不及防地让金融线下业务遭遇难题,而另一边,则是越来越多因疫情持续失血的中小微企业急等续命。这时候,金融科技实现的业务线上化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答案。像是上文提到的开金中心,不仅开展了线上不良资产推介直播活动,而且充分发挥股东方开鑫金服的科技能力和供应链金融系统优势,以技术支撑为受困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在疫情爆发初期,开金中心即专门抽调业务骨干精准对接中小微企业需求,快速协调各个部门进行线上审核,为中小微企业及时盘活资产,提供流动性。

金融,作为一个高度信息化的产业,对5G技术、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科技具有高度的依赖。如果说疫情对金融科技,是检验,是需求倒逼,是危中带机。那么,新基建的到来,则是基础性利好,是战略性引导,是百年大计。

这两件事情的同时发生,也使金融科技站在了前所未有的风口,成为助力我国经济、金融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引擎。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企业信息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