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未来的投资风向标
【摘要】绿色金融就是在金融活动中将更多地考虑环境影响,在金融、投资、融资等多方面的决策都倾向于对环境友好、或者能减少对环境污染的项目。
刚刚结束不久的2016年杭州G20全球峰会,被誉为全球治理的风向标,有超过3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领导人参与了峰会。共同探讨了包括:日益攀升的全球债务危机、全球投资增长动力、全球气候变化、货币政策等关键性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G20全球峰会,首次把“绿色金融”引入G20议程,并引起广泛关注。
其实,早在十年前,国内就出台了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包含绿色信贷政策、绿色债券政策、绿色保险政策等。就在G20召开以前,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将绿色金融推向国家战略层面,而G20的召开,无疑为绿色金融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契机,让绿色金融成为国际共识。
何为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就是在金融活动中将更多地考虑环境影响,在金融、投资、融资等多方面的决策都倾向于对环境友好、或者能减少对环境污染的项目。这个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其核心理念是将“环保的成本”用市场价格反映和衡量出来,希望用市场的手段鼓励市场参与者加入到环境保护的绿色事业中。
先发展后治理,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正在历经的。欧美、日本等国家今天有领先世界的工业生产技术,也有环境牺牲的一份功勋。
公害事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包括: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当时的伦敦被称为雾都,12月份正值伦敦冬季,持续的迷雾笼罩使得疾病盛行和死亡率攀升;同时期的公害事件还有洛杉矶光化学事件、日本水俣病等,这些公害事件都是工业化进程下的产物,无节制的资源开采、废弃物、水、大气的违规排放,导致生态被破坏。
当今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在重蹈发达国家的老路。但是,当全球变暖、资源枯竭、局部战争频发等问题日益加重以后,探索可持续发展,成了各国家地区共坐在一起的原因。而绿色金融,成为了治理环境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
绿色金融的中国做法
2015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
推进绿色产业市场化。2016年初到9月初,我国境内已发行的绿色债券总额已经超过1000亿元,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市场,而绿色产业年投资需求为2万亿元,是一个巨大的投资市场。
去高污染产能,鼓励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截至2015年底全国粗钢产能约12亿吨,计划3-5年减产1.5亿吨,钢企业由105家,经过合并、退出等方式减少至66家。
大力补贴新能源产业发展,如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对电动汽车不限购、补贴等政策,2015年1-11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 27.92万辆,同比增长4倍。
这一系列做法,体现了中国对绿色金融的重视,并逐步引导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市场化。
绿色金融的挑战
提出绿色金融概念虽然很久,但每个国家地区对绿色金融的定义和量化各不相同,无法达到统一,就导致协作上出现分歧。且绿色金融投资主要以政府为主,民间企业、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长周期的资金投入,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技术和资金的分配不均,也使得绿色金融难以在各地同步推行。
当这些问题得以解决以后,绿色金融市场份额将快速增长,吸引更多资本参与进来,使得其变为全球投资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