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63家P2P完成银行直接存管 为啥大平台辣么少
【摘要】截至2016年10月24日,有145家P2P平台与银行签订了直接资金存管协议,其中,正式上线银行直接存管系统的P2P平台超63家,约占同期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的不到3%。
当前,完成银行资金存管,成了评判P2P网贷平台合规性的一大硬性指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0月24日,有145家P2P平台与银行签订了直接资金存管协议(不含前期谈判、协议签订中),其中,正式上线银行直接存管系统的P2P平台超63家,约占同期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的不到3%。
TOP20的P2P平台中仅5家完成资金存管?
从目前看,银行与网贷平台进行资金存管合作主要有2种模式,分别是:银行直接存管、银行直连(联合存管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以网贷之家发布的《2016年9月网贷平台发展指数评级》TOP20的平台为例,目前(截至2016年10月24日)完成银行直接存管、银行直连的平台,合计仅有5家,分别是:宜人贷、人人贷、点融网、开鑫贷、积木盒子。
许多投资者提出:从目前公布的已完成银行直接存管的名单看,不少都是中小型平台,甚至有些平台的名字从来都没有听过。“按理说大平台在合规性、技术实力上的投入更多,为何反而是小平台率先完成了资金存管呢?”
盈灿咨询研究员王海梅表示,一方面,大平台体量大,系统对接较为复杂,对接所需时间也较长。另一方面,“部分大平台之前与民生银行和招行签订了协议,但是,这些银行目前都暂停了存管系统的对接。”
以民生银行为例,在2015年8月时,尚有媒体报道称,“民生银行与投哪网、银湖网、首金网、e路同心等十家P2P网贷平台签订网贷资金托管战略合作协议,这也是首次大规模P2P平台投入银行托管怀抱”。不过,在今年5月时却传出其P2P资金存管业务无限期中止的消息。而这对于部分早早就开始排队,等着对接存管系统的P2P平台而言,可谓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新联在线首席运营官兼副总经理陈智诚分析称,小平台率先完成银行资金存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从客观上讲,对接成本主要体现在人员配置成本(即人力成本)、时间成本、运营成本。对于第一梯队的大体量网贷平台而言,它们本身的数据库(包括投资资金量、投资人数、项目量等),简直就是一个庞然大物。在与银行对接时,需要平台提供相关数据给存管行进行核查、记录。
同时,存管系统会针对平台业务的不同,进行开发以及双方技术对接。“在这个环节,我们把公司的产品、支付、系统运维、开发工程师、测试、交互设计等相关人员都扑在上面,耗时也需近五个月的时间。”
陈智诚进一步表示,如果换成一个体量比新联在线更大的平台,在同一环节,它们所耗费的时间、人力成本势必更大。而这部分的成本(还包括系统开发成本、银行收费等),势必会加重平台自身的运营成本。再者,目前各家银行的存管系统均属于待优化阶段,体验上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对于大平台而言,成本和体验是阻碍他们完成存管的客观事实。
一位业内人士则直言,高昂的成本,也是一大重要原因,“银行资金存管的保证金,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这对于尚未盈利的信息中介平台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最终,还是要用户买单。”
投资人不应迷信于资金存管
合拍在线董事长王实也指出,小平台的产品和功能较为简单,更容易符合银行基础的存管系统要求。同时,小平台为求更好地生存,在能够增信的前提下,必定积极上线存管系统。而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监管细则迟迟没有落地,不能保证现行存管系统能够完全满足银行资金存管的细则要求,大平台多数选择暂不上线,静观其变,以保证投资者的用户体验,但同时也都在准备着与潜在存管银行进行商务接触和系统对接调试。
在陈智诚看来,从主观上说,资金存管的主要作用无非两个——合规和增信。《暂行办法》发布后有12个月的整改期,大平台可能会将更多精力花在限额与产品转型等方面。在增信方面,对于第一梯队平台而言,其自身所独有的品牌效应已经赢得了众多投资者。
“反观中小平台,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用户的信任与黏度,他们真是拼了老命地要跟银行谈拢资金存管,并快速上线。他们需要增信,更需要合规。”在他看来,“银行存管,实际上是监管层对那些想干好又能干好的中小网贷平台未来许下的一道曙光。”
王海梅指出,从现有已签订存管协议的平台看,大部分都是与中小银行签约,“原因很简单,中小银行审核标准宽松,门槛相对较低,在监管政策要求必须选择银行进行资金存管之下,中小银行成为首选。”对此,有业内人士坦言,这主要是因为在主动性方面,中小银行更为积极配合。
上述人士同时指出,投资者不应过于迷信资金存管。
在王实看来,资金存管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金的安全性和平台作假的难度,但不能将其视为P2P平台安全与否的绝对保证,更重要的应该看平台历史上的风控和运营表现。王海梅也指出,在咨询银行关于资金存管问题时,银行工作人员都会强调银行只是作为存管行,不保证真实安全性和收益。“银行并不审核项目的真实性,只能说资金流向相对明确,避免了平台直接触碰资金的可能性。所以,投资人选择平台时,还是要看平台的资质情况。”
来源: 金融之家
财经光年
- 情报 | 马云史玉柱投资新媒体巨亏46亿;百家云完成借壳上市;拼多多海外版成美国下载量最高应用
- 情报 | 开课吧被申请破产审查;腾讯音乐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股市场;京东快递将推全新保价服务
- 情报 | 中国恒大香港清盘聆讯再延期;蔚来正式获得独立造车资质;广汽本田回应「裁员900人」
- 情报 | 叮当健康拟明日上市;小鹏飞行汽车最高可以飞1000米;恒大要求9月30日前全面复工
- ESG每周资讯 | 中国出海氢企助力巴黎奥运实现低碳目标
- 情报 | 造车新势力10月份销售平淡;联通与腾讯设立混改新公司;蔚来整车工厂生产暂停
- 情报 | 天眼企服将于7月关停;Meta开始使用新股票代码;社交平台Soul宣布撤回美股IPO
- 情报 | 首辆FF91量产车4月15日下线;腾讯大股东或再度减持;推特已解雇八成员工
- 光年速递 | 马斯克启用全球最强大的AI训练集群;OpenAI正在制定AI安全级别;Meta 模型最新版本被提前泄露...
- 光年速递:OpenAI解除AI安全负责人职务;扎克伯格称未来将有AI克隆体来分担工作;Meta正式发布Llama 3.1开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