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囤齐13块 新金融巨头都有一个“全牌照”梦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早在几年前,互联金融公司们最热衷的还是宣传自己的成交量和用户数,第一个破千亿、第二个破百亿都还能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但是从2016年到2017年,随着监管趋严和行业降温,牌照成为了从业者、投资者、资本和媒体关注的新焦点。

  财经光年  ·  2017-02-14 10:17
5年囤齐13块 新金融巨头都有一个“全牌照”梦 - 金评媒
来源: 馨金融   

最近,“牌照”成为了新金融行业里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早在几年前,互联金融公司们最热衷的还是宣传自己的成交量和用户数,第一个破千亿、第二个破百亿都还能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但是从2016年到2017年,随着监管趋严和行业降温,牌照成为了从业者、投资者、资本和媒体关注的新焦点。

上周五,刘强东在京东2017年年会上透露,未来京东将会进入证券、征信、保险以及银行业,这也是京东首次承认将申请银行、保险牌照。一时之间关于京东金融的版图构想就有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而昨日早晨,关于唯品会参与设立保险公司的新闻也让这家定位于电商的公司在新金融领域崭露头角。2016年唯品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新闻,是出资4亿完成了对浙江贝付的全资收购,在“狼多肉少”的第三方支付领域抢下一块牌照。

尽管寿险公司与唯品会本身的业务丝毫不沾边,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身边的人一脸羡慕地感慨,“管它有用没用,先囤着也好”。

在全世界范围内,金融行业都是一个受到严格管控的行业。几年前,互联网金融在国内一夜之间兴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低门槛和非牌照管制的生长环境。可是从2016年到2017年,监管和市场环境双双起了变化,催生了争夺激烈的牌照市场。

一方面,是互联网金融迎来强监管时代。过去两年里,监管的空白地带被迅速填补,无牌照不成业务。又因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没有独立的牌照,每一项业务的开展都需要单独申请,加上许多极为抢手的牌照被缩减审批规模甚至停止发放,因此拿到牌照也就等于赢在了起跑线上。

另一方面,近两年来新金融业务成为了大企业的标配,这些财大气粗的新玩家们掌握着场景、流量和资源,业务布局大多从一开始就是朝着“金融帝国”去的。

我问过许多从业者同一个问题,你对于未来公司发展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有不止一个人回答我,他们有一个“全牌照”梦。

“牌照集邮”路线图

对于有“金融梦”的大公司们来说,牌照不仅仅是一种开展业务的资质,更有一种开疆扩土、拓展版图的意味。

在这个“牌照集邮”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线路,是从支付牌照入局,逐步形成自己的资金流闭环,进而拓展到其它金融业务,甚至建立互联网金融集团。

这是不少互联网金融公司筹谋的路径,早期的支付宝与蚂蚁金服,现在滴滴筹备的金融事业部,都是这个套路。

第三方支付牌照一直是这些公司拓展业务的首选,在馨金融此前的文章《出于5点考虑,新美大们必须要有一张支付牌照》曾经对此做过分析,支付是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掌握数据、降低成本、业务拓展都成为其备受青睐的重要原因。因此,即便第三方支付牌照一年涨价10倍,仍然供不应求,整个交易市场处于绝对的卖方市场。

而在支付牌照的基础上,各家公司根据自己业务重点和优势的不同,也在牌照布局方面各有侧重。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OTA(Online Travel Agent在线旅游)公司们,虽然因为政策收紧的缘故,携程、而哪儿等都还迟迟没有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但是在围绕业务线上下游的牌照布局方面已经收获颇丰。

几家巨头公司中,因为保险是OTA最早切入的金融业务场景,因此去哪儿和途牛都早早布局了保险经纪牌照,后来随着业务的进一步深入,去哪儿还把分量更重的保险牌照也收入囊中。

此后,随着在线旅游市场在消费分期、供应商结算以及理财方面的探索越来越多,途牛还布局了基金销售、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牌照。另一家OTA公司同程旅游则在今年年初获得了互联网小贷牌照和保理资质。

此外,前文中提到的唯品会,在此次参与寿险公司的成立之前,走的也是中规中矩的业务布局路线。

从2013年起,唯品会开始布局保理业务,为平台上的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方面的融资。后来逐渐涉足消费金融业务,将两家小贷公司和一家支付公司纳入旗下,以拓展C端的信贷业务。

除了业务需求会影响企业的“牌照集邮”线路之外,牌照获取的难易程度、稀缺程度也在客观上决定了企业的布局。

以京东金融为例,虽然其一直对标蚂蚁金服等新金融巨头,但是不得不说在牌照布局方面,京东金融始终稍显弱势。

在2012年通过收购网银在线获得支付牌照之后,京东先后获得的牌照主要包括基金销售、商业保理、小贷等“小牌照”,在而申请难度更大的银行、保险、证券等“大牌照”的突破上一直停滞不前,此次刘强东亲自喊话布局银行和保险牌照,或许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信号。

抢占“全牌照”

随着监管趋严,需求增加,牌照价格水涨船高,按理说,这些新金融行业里的后来者们的“牌照集邮”之路应该越来越难走。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在金融牌照和业务版图布局上丝毫没有妥协。

在近两年内,我们可以观察到一大批传统的零售、地产等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了牌照齐全的金控集团,有些牌照资质和主营业务虽然没有太大关系,也无法形成协同效应,但是在掌握场景和流量的基础上,或许一切存在皆合理。

其中,牌照布局时间短但是最为齐全的,可能要数苏宁集团。从2012年到2016年底,苏宁一共获得了13块金融牌照,从第一块第三方支付牌照,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块民营银行牌照,苏宁只用了不到五年时间,足见其出手的“稳准狠”。

当然,青睐这种高开高打模式的不只有苏宁一家,房地产老司机们才是普遍撒网、广泛布局的鼻祖。

尤其是随着房地产企业加速转型,把大量资源倾注到金融业务上,无论是在监管层面还是资本层面,房地产企业都在“大牌照”的获取方面占据着很大优势。

对于土豪的房地产企业来说,买买买是“牌照集邮”最快捷的方式,在这一点上恒大或许最深有体会。尽管一直到2015年,恒大才开始正式进军金融业务,但是无论在成交量方面还是牌照获取方面,都速度惊人。

2015年,恒大先是收购了新大东方人寿并更名为恒大人寿,将保险牌照收入囊中。然后耗资百亿举牌盛京银行,彼时盛京银行刚刚获批消费金融公司牌照,这张牌照顺理成章被纳入恒大版图。

2016年8月,恒大集团完成对广西集付通的收购,曲线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此外,去年6月,恒大集团筹备设立民营银行的消息也频频传出。

对于苏宁和恒大以及诸多有着“全牌照”梦想的公司来说,在短时间内能够获得牌照资质无疑是给了自己一个高起点,毕竟多一个业务条线就多一个创新空间,也多一个利润增长点。而且未来,随着监管趋严,牌照的价值也会逐渐得到凸显。

不过更重要的是,在获得了牌照这张“准入证”之后,如何能够持续保持自己的先发优势,在繁多的业务中找到协同效应才是重点。否则,太多的业务线到底是优势还是累赘,也要画上一个问号。

来源: 馨金融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财经光年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