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来了”投资人:我投资的钱还安全吗?
【摘要】315来了,投资人想必是最关心自己投出去的钱了,当今的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也成为了很热的议题,由于金融领域来钱相对容易,所以银行、保险渐渐成为投诉的重灾区。
生活里有很多骗局,经常让大家猝不及防,但比起金融领域来还是小巫见大巫,毕竟拿出来投资的才是大头。315来了,投资人想必是最关心自己投出去的钱了,当今的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也成为了很热的议题,由于金融领域来钱相对容易,所以银行、保险渐渐成为投诉的重灾区。今天小拓拓大概说一下各个细分领域的常见骗局,希望大家不被套路。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祝礼的观点为,金融消费投诉目前主要集中在两大块,一个是银行,一个是保险。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协会2015年收到银行投诉1162件,2016年收到的投诉是3000多件。
保险常见套路:存款变保单
王女士称自己在某银行办理存款业务时受到柜台业务员的“忽悠”,将准备储蓄的钱买成了保险,事后才发现情况不对,很是难办。于是她向消费者协会投诉银行“存款变保单”这种具有隐瞒性质的营销。有业内专家表示,这跟银行业务员积极推销各类保险产品,而本身却对保险产品并不了解有关,滚根到底时银行的业务员水平和银行管理和培训不力的原因。
而对于保险消费投诉,存在认定难、理赔难等问题。据保监会统计显示,2013年全年,全国保险监管系统共接到保险消费者投诉21361件,同比增长30.2%,其中涉及销售误导、未明确提示风险的投诉共7501个,占投诉总量的35.1%。
在保险领域,片面不负责任的夸大投资型保险收益,把保险直接和存款画等号,混淆保额分红和现金分红,指定车险维修厂从中套利,诱导投保人“带病投保”,代抄风险提示语隐瞒风险,混淆缴费期限和保险期限等手段层出不穷。为防止上当,投保人应该搞清楚购买险种是保障型产品还是投资型产品,可有效地避免日后产生纠纷。
期货、期权等大宗商品交易常常是非法交易
近年来,各类投资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类平台多是采用计算机软件而搭建的交易场所,里面会包含一些交易指标、趋势图表、K线等要素。交易品种涉及外汇、原油、虚拟货币、黄金、白银、稀有金属等商品的期货、现货等。
一些非法投资交易平台,没有经营期货交易的资质,推销时宣传资产管理,实际操作又转嫁风险。此外,这些平台使用的交易软件还留有后门,后台人员可操纵市场行情,从而诈骗客户财产。
P2P包装精美,股权债权不清,跑路难追讨!
从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之外,互联网金融平台也随之兴起。典型的包括:P2P网贷、众筹等。其中P2P网贷案件近年来大幅增长。由于平台单笔借款涉及投资者众多,个人追索债务操作困难。
由于网贷资产端绝大多数借款人及担保人为“自然人”,诉讼中有三分之二左右去向不明,债权风险问题尤为突出。此外,由于一般只存在信用担保,虽然每笔借款均由第三方作保证担保,但财产担保鲜见,一旦发生违约情况,债权落空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而借款合同中使用投资人及借款人网络用户名,不显示真实姓名,并采用电子协议方式进行签约,而一些P2P平台就网络用户名与实名对接,形成有效电子证据链的技术保障差强人意。
很多事情因为不了解特别容易被有心人钻空子,金融诈骗更是让人损失惨重。小拓拓简单的说了一下,大家有什么经历和故事(希望还是不要有!),或者反套路经验欢迎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