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管倒计时:焦虑与不安,潮水的方向在哪
【摘要】银行存管,对于2017年的网贷行业来说,是一出重头戏。无论是监管层还是投资人,都时刻把目光聚焦在平台银行存管的问题上。有所不同的是,前者希望通过监管手段,进一步淘汰一批平台,而后者则希望,通过银行存管,进一步增加投资环境的安全。
银行存管,对于2017年的网贷行业来说,是一出重头戏。无论是监管层还是投资人,都时刻把目光聚焦在平台银行存管的问题上。有所不同的是,前者希望通过监管手段,进一步淘汰一批平台,而后者则希望,通过银行存管,进一步增加投资环境的安全。
某第三方网贷门户本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全国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数量为2335家,这其中,有122家正式上线了银行存管,另有一百多家宣布已经和银行签订了存管协议,正在做技术对接。
这两类存管平台(正式上线的和宣布签完协议的)累计数量为261家,约占平台总数的11%,剩下的89%均没有对存管与否作出表态,这不禁让人想问,网贷行业是否将要面临一场清洗运动?
大限将至,无动于衷?
2月23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明确了网贷平台的存管形式和存管条件,并给出了6个月的过渡期,也就是到今年的八月份。这刚好迎合了2016年8月《网贷暂行办法》给出的12个月的整改时间。
也就是说,在半年的时间里,所有平台都要按规定上线存管。这对平台来说,意味着什么?
从去年完成存管的平台的经历来看,半年时间似乎显得有些紧迫。因为光与银行签署协议、准备手续与流程,就要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再加上系统的技术对接至少花费两个月(视平台和银行而定),这样一算,让人想起一句名言: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而现在已经是下旬,转眼3月就过去了。对于连存管协议都还没签订的平台,显然迫在眉睫。
在倒计时的时段里,无动于衷的平台到底有何苦衷,笔者归类了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观望型。从暂行办法发布以后,银监会又发布了多条指引作为补充,如备案指引、存管指引,与此同时,多地又出台了地方性的监管细则。这表明了监管动力是由上至下来推进的,许多规定的操作办法还不太明确,平台按兵不动,是想等监管的拍板以及观望同业者的做法。
第二种是无奈型。都知道网贷行业实现盈利的平台只有1%左右,大部分平台还是不赚钱的。上一次存管,费用不菲,这可能让许多小平台的财务报表雪上加霜,对存管想说爱你不容易。
第三种是悲观型。监管高压下,淘汰一批平台是在所难免。当年风生水起的信托行业,在整治以后,到头来也只剩下几十家,以后网贷行业会不会步入信托的后尘,还有待观察。明知自己要被淘汰,这时候做银行存管也是多余,不如再等等,而后决定体面退出或是转型。
当然,对于一心做存管的平台,也并非那么绝望,监管做出了一些降低存管要求的调整,新的《存管指引》也给出了一定的宽限,比如允许存管系统外包开发、平台不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存管等。
而且,越来越多的银行宣布开放存管业务,包括国有行农行和建行,以及互联网民营银行,不再只局限于对接城商银行,平台存管有了更多的选择。
存管即安全吗
说存管即合规,可能没错,但如果说存管即安全,就未必见得。去年,行业就有爆出上线存管的某平台卷款跑路,引起人们热议和对存管的质疑。
存管不是免死牌,它只是强心剂。银行存管只是对投资资金与平台进行隔离,一定程度上防范平台卷款跑路的风险。但这并不会改变平台是中介的本质,作为中介机构的网贷平台,不能进行交易担保,更不能借用存管进行夸大宣传安全性。
说到底,投资人选择平台,还是要重点看平台的风控模式以及盈利模式。风控做得好,坏账率就低,再加上能持续盈利,这样的平台十有八九不会跑。
但话说回来,能看懂看透这些的投资人,又能有多少呢?降息大潮已至,当网贷行业高回报的光环褪去以后,高风险也会随着监管的逼近而退去,剩下的,都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