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玩家进场,消费金融市场变数几何?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对于涉足消费金融业务的新金融机构而言,银行们的杀入是一场“虚惊”,还是带来了一个新格局的开始,时间和市场将告诉我们答案。

  颜汐  ·  2017-06-09 15:10
最强玩家进场,消费金融市场变数几何? - 金评媒
来源: 零壹财经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对于涉足消费金融业务的新金融机构而言,银行们的杀入是一场“虚惊”,还是带来了一个新格局的开始,时间和市场将告诉我们答案。

最近,商业银行大力进军消费金融各个垂直领域的意图很是明显。 

上个月,根据媒体报道,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相继推出了“校园贷”产品,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也相继做好了“信用卡”重返校园的准备。 

与此同时,在“战况”激烈的线上借贷市场,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近两年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等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线上借贷产品,无需抵押、线上借贷、短时间到账的产品定位几乎和市场上一般的在线借贷产品别无二致; 

事实上,信贷和分期业务本就是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只是原本它们更倾向于切入发展成熟且体量较大的细分市场,如房贷、车贷等,但现在随着整体银行业利润增速的放缓,更多更细分的领域,例如,装修分期、账单分期、教育分期等产品开始重新走入银行的视野。 

凭借与传统金融机构差异化竞争、以填补传统金融服务空白为契机成长起来的新金融机构,未来可能要重新面临巨头玩家的回归,这个充满未知的变数不知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消费金融的市场格局。 

关于这个话题,分享几个观点: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和利润的收窄,寻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必要的,拓展消费金融场景可能成为其中一个选项。而银行在客户资源、风控流程、资金成本、品牌忠诚度等方面的优势一直存在,只要进行平移和嫁接,落地并不困难,尤其是在大多数银行对于直销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越来越重视的今天。 

更重要的是,眼下新金融机构的业务正面临监管的“肃整”。但同时,市场的口子已经被打开,已经被催生的市场需求仍然需要有人提供相关服务,而商业银行等持牌机构因其规范性和安全性,有很大概率被选中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首选。 

对于市场上的创业者来说,他们原本的发展空间来源于市场的间隙,即传统银行不愿意去服务的人群,但是如果银行杀出一个“回马枪”这些企业的生存空间还有多少,可能会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01 

先来看两个几个数字的对比。 

截至2015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52%、0.70%、1.25%和0.28%。而在2013年,四大行的净利润增速则均在10%以上,分别为10.17%、14.52%、12.35%和11.12%。 

拖累银行利润上涨的因素有很多,根据国内各银行一季报数据显示,除了最近上市的银行以外,十六家A股上市银行中,至少有七家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与2016年同期相比,部分银行的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也出现了10%以上的下降。 

与之相对应的,是消费金融行业惊人的业务扩张和利润增长。 

暂不论其他高息的借贷和分期平台,单就持牌机构消费金融公司就赚得盆满钵。2016年,捷信金融实现净利9.3亿元,同比增长超27倍;招联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15.33亿元,同比增长1070%,其他消费金融公司也相继扭亏为盈。更不要提各个消费分期领域都孕育出了不少独角兽和准上市公司。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银行开始行动也并不奇怪,毕竟拓展同样的业务并不复杂,而且优势明显。 

先来看校园贷市场。以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最近推出的校园贷产品"中银E贷·校园贷"和“金蜜蜂校园快贷”为例,其中,前者的贷款金额最高可达8000元,时间最长可达12个月;后者的授信额度为1000元-50000元,按照现行快贷产品利率5.6%执行,日利息万分之一点五,同时可全额提现。 

与市场上动辄利率高达百分之六七十的校园贷产品相比,低廉的资金成本是银行最重要的优势之一。 

此外,由于商业银行本身的品牌优势,他们大多可以通过与高校官方合作的方式接触到学生群体,这要远远优于一般平台通过网络渠道获得的客群,甚至可以将优质用户群体提前掌握在手里。 

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上一轮的野蛮生长之后,校园贷市场因为无序和混乱终被监管叫停。但市场口子已经打开,总要有人来满足。在今年银监会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针对校园分期、校园贷等金融乱象,银监会号召"商业银行应通过推出正规校园贷把对大学生的金融服务做到位"。 

这也就意味着商业银行进入学生市场的行为,得到了更多舆论上的支持,甚至未来会有政策方面的倾斜。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个他们曾经进入又退出过的市场,最终还是回到了他们的手里。 

02 

如果说,校园贷业务得到了更多来自监管的支持,在线借贷业务可能在能力方面更有说服力。 

以最近兴业银行宣布针对个人客户正式推出全流程线上自助信用消费贷款——“兴闪贷”为例,无需抵押、线上借贷、短时间到账,在流程上似乎与蚂蚁借呗、微粒贷等其他线上借贷APP并没有太大的别了。 

当然,兴业也不是第一家推出此类业务的银行,在更早之前,包商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都推出过类似的产品。这些产品的贷款额度普遍在1000到30万之间,部分按年化利率计,一些则按日息计算,日利率大约在0.03%——0.06%,用户可以随借随还。 

这些产品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建行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线借贷产品“快贷”已经累计服务客户超过200万户,贷款投放超过700亿元。 

银行的借贷产品在操作流程方面虽然与其他借贷APP越来越相似,但是在获客与风控方面优势要明显得多。一方面,这些借贷产品直接面向本行客户,几乎不用做任何市场推广和获客,只需要作为为原本客户提供的一种附加服务就已经是很大的体量;另一方面,银行在数据、风控经验方面的累积也在这里体现出极大地优势。 

而且这也与最近银行发展的思路相吻合,在金融科技潮流的冲击下,做出能够真正盘活用户、流量、带来利润增长的改变,是银行必然的选择。 

小结 

银行摆出了全力进攻的姿态,但是进攻的结果如何,也尚未可知。毕竟这已经不是银行第一次要拥抱互联网、靠拢新金融,而前几次的结果似乎也没那么乐观。 

就在三四年前,余额宝带来互联网金融的第一次冲击时,许多银行的存款业务理财业务纷纷受挫,彼时,国内的商业银行进行绝地反击的手段是纷纷成立直销银行,一时间,国内多了几十家直销银行。 

然而,因为商业模式高度同质化,业务和产品“换汤不换药”,最终大多数直销银行都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那么,在这新一轮的变革中,商业银行到底有多大的决心?这是一时的“消极抵抗”还是一场彻底的革新?尽管结局还尚未可知,但这些巨头玩家的入场就足以让根基薄弱的创业公司们颤抖。 

对于涉足消费金融业务的新金融机构而言,银行们的杀入是一场“虚惊”,还是带来了一个新格局的开始,时间和市场将告诉我们答案。

(编辑:杨少康)

来源: 零壹财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颜汐

金评媒责任编辑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