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如何助力银行业转型?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互联网+导致了导致了大量的结构化数据,特别是客户行为的数据。银行掌握庞大的用户基数和用户数据,如何将这些信息和数据融会贯通?

  墨尘  ·  2017-06-15 19:10
金融科技如何助力银行业转型? - 金评媒
来源: 未央网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互联网+导致了导致了大量的结构化数据,特别是客户行为的数据。

息差收窄、中间业务规范化,银行业盈利模式亟待转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金融科技的崛起,会为传统银行带来哪些想象力?解码新金融,为您解读。

本期嘉宾:

郭为民: 中国银行总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

王鹏举 :厦门国际银行首席信息官

张越: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以下为文字实录:

云计算、大数据还有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已经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地渗透到金融业的各个业态之中,传统的商业银行如何利用新兴的技术来进行转型创新?郭为民: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从原来的客户身边的银行逐渐发展成客户手边的银行,通过手机就能够处理所有的事情,而且因为技术的发展,现在客户的需求,个性化也越来越强,所以对银行来讲如何能够满足客户现在新的需求,就必须应用新技术。其实回归金融本质,银行的本质业务存贷汇,可能有一些产品,或者一些客户群体银行原来没有服务到,受两个限制,一个受监管的限制,对监管来讲,金融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所以很多事情不是想做或者能够盈利就可以去做的,我们要考虑第一要服务实体经济,第二要保证金融安全,所以有些事情原来是不可以做。

第二有些事情原来没有能力做或者说成本太高,但是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实现在我们有手段,能够既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又能够使用可承受的成本来提供这种服务。

王鹏举:互联网+导致了导致了大量的结构化数据,特别是客户行为的数据。这是传统商业银行以前在做交易的时候无法捕捉的,所以互联网的场景拓展了对客户的认识,以前传统商业银行看到的是客户跟银行进行交易,或者使用银行服务时产生的数据,但是互联网拓展了这个数据的范畴,也就是说客户的行为喜好可以捕捉了,这些东西会影响银行对客户的服务,所以这就是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需要努力把握的方向。

云计算提供了对大数据运算的计算能力,让计算更加便宜,更加有效,更加快捷。大量的数据,大量的各种行为的数据、模型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收集,最后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可以给它加工。从银行来说,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带来了无限的机会,以前的物理网点相对来说受限,现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跟社交平台进行场景合作,提供金融服务。

不同体量银行的发展空间包括资源都是不同的,不同体量银行的转型方向和前景如何看待?张越: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他们的资源禀赋是不一样的,但是在过去这么多年间尽管资源禀赋都不一样,但业务模式和发展策略都一样,所以这个是很长一段时间的问题,所谓同质化。

但是在未来这个同质化还能成功和发展的前提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其实对于大银行来说,他们资源丰富,可以往平台型,往规模化输出自己的能力这个方向去走,比如很多银行尝试把支付平台开放,让别的同业能够接上来,把财富管理的能力去开放,做出对接同业的接口,甚至非传统的同业,这些是典型的传统金融机构把自己的金融能力输出的一个表现,我可以成为全行业基础设施,这时候一个平台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这种情况之下要输出,自己得先做好,别人才愿意用,得有资源,所以平台这个方向会成为很多大机构的选择。小银行其实在未来确实要非常仔细去考虑哪里是我的战场,因为已经不可能全面出击了,而且在转型的过程中都有试错,试错都有成本,所以不可能四处去试错,万一屡次出错的话对生存都有威胁。

所以对小银行来说,走更加本地化,抓住自己的差异化特色,这是一个非常亟待去思考的问题。中型银行确实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有是有,但是又不够充分,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的选择领域相对比较宽,因为很多中型银行有自己的强项,而这些强项其实是可以规模化去输出的,比如说我们看到兴业很早就在做银银平台,给很多非常小型的银行做中后台很多服务,这就是中型银行输出能力的表现。但是无疑它在很多方面的话又不得不放弃一些战场,所以我觉得对中型银行来说取舍是件挺痛苦的事,因为你总还有这个感觉其实我也能做,我再努力一点就能做,但是这种想法在每个领域都出现就危险了,所以对小银行来说要专注,中型银行要仔细考虑取舍,要决断,对大型银行来说的话快速规模化自己的能力,形成一些领域的平台,这会是为之长久竞争优势的选择。

银行掌握庞大的用户基数和用户数据,如何将这些信息和数据融会贯通?王鹏举:大数据技术是一个新的形态,就银行来说对数据的应用是相对先进的,有比较成型的金融数据模型,大数据来了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机会,因为以前的数据来源相对来说是金融消费的数据或者金融交易的数据。现在客户的行为,特别是客户的喜好,可以跟电商平台合作,知道这个客户喜欢买什么,平时买的东西的层级是什么样,所以大数据跟平台公司大量拓展了银行以前的数据模型相应的纬度,就是说增加了多样性,增加了多样的纬度。其实客户的金融消费行为,或者是客户的金融服务要求,跟这个人本身的其他行为相对应的,比如说对客户信用的判断,比如说给客户相应的贷款,怎么来判断,因为没有抵押,那么我就要看他的还款能力,另外要看他的信用,有能力去还是一回事,有能力不去还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对他行为的分析,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信息。我以前在做个人信用评级的时候,经常参照人的驾驶记录,就是你开车所有出的车祸一般来说是记录下来的,有了这些数据以后,就能够判断这个人是经常处于冲动的还是平稳,相对来说开车平稳的人,他在金融消费方面一般是平稳的,有比较高的相关性,所以这方面大数据完全拓展了银行对客户的了解,就是银行业经常讲必须了解你的客户,必须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所以你不了解他,你提供的服务有可能超出了客户消费的范围,就会产生风险,就会产生违约,所以这些东西大量地拓展了银行对客户需求的把握。同时出现问题的时候,相关的风险的预警模型能够作出判断,所以这一方面确实是带来了新的变化。

说到具体所涉及的业务,金融科技公司手握丰富的场景和多样化数据,银行在场景方面如何布局?郭为民:中国银行整个网络金融的发展战略,第一就是叫做数据洞察,第二就是场景金融,以前我们的服务手段相对比较局限,像校园卡、社区卡等等,可能还需要实体卡的载体,要去发卡、维护,要去提供产品服务。现在有了新的技术,让我们第一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客户,就是所谓数据洞察,更能够清晰地了解客户的需求。第二个也给我们提供了更便利的服务渠道,可以通过线上的渠道,本来我不需要柜员到每个社区每个网点去跑,通过线上的渠道,也能给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比如说在医院,医院里有一些传统的痛点,比如医生开了处方以后,要去缴费,缴费可能要到楼下排队缴费,比较复杂,现在医生开完处方以后,你直接手机按一下,完成缴费以后直接就可以取药,取完药以后医嘱要写在药盒上,现在直接就在APP看到,医嘱是什么。还有,你在甲医院看完了病,到乙医院你的病例乙医院没有,那你得重新去了解,现在我们有电子病例。

现在银行不仅是提供金融服务,而且也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如何能更好的去服务客户,更重要是把这些场景串起来,提供一个所谓无缝连接的金融服务支持。

除了医院方面,近期银监会下文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校园金融服务,中国银行作为首个推出这项服务的银行,怎么考虑?郭为民:为了解决这个校园裸贷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款新的产品,它改变了传统的授信模式,需要客户去申请,客户去提交资料,通过大数据技术,主动去了解客户,主动评估客户未来的盈利能力,然后主动给他授信,不需要申请,授完信以后通知他说你有这个额度,可以去贷款。学生第一就是他的学籍,他在学校是不是正常注册,是不是正常上课,他平时有没有历史的犯罪记录,征信情况等等这些,这些我们会收集,通过我们跟学校去合作。

第二,我们会通过对整个市场,就是我们助学贷款市场整体学生数据的跟踪,十几年的跟踪看什么院校什么科系的学生毕业以后,在未来多少年内大概会有什么样的平均的收入,我们会依据他未来的收入能力,而不是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给他授信评估。这样才有可能解决传统贷款最根本性的问题,就是需要钱的人其实借不到钱,越有钱的人银行越想借给他钱。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面对金融科技公司的竞争或者挑战,传统银行如何应对?郭为民:有些金融科技公司可能早于银行,因为他相对来说体量小,或者监管一开始对他们没有那么严格,所以他做了一些创新的尝试,非常有效果。但对于银行来讲,有什么创新,有什么新的技术,其实我们都是率先最积极的去使用的,我觉得挑战是因为新技术发展,市场空间越来越大,如何能够快速的去服务市场,能快速去成长,就是跟很多金融科技公司是合作共赢的一个局面。

现在像传统的贷款产品,大概目前只有30%的人能够享受这种贷款服务,其实这种市场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包括金融理财产品,其实很多我们的客户对金融产品还不是非常非常了解,有很多空间在里头。

传统银行在金融科技创新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王鹏举:第一个是人才,第二个是机制,所谓机制就是说创新,从金融科技公司的角度他可以设计一个产品,卖了以后这个东西成长了就变成一个业务线,慢慢就变成一个公司,这是可能的。但是商业银行不可能有这样的机制,目前的商业银行很难有这样一个机制,他基本上是按照前中后来设置的,前台营销、中台风险控制,后台是厚度,相互之间是要建立这种防线的机制。第三点,由于银行是一个高度被监管的行业,基本上所有的产品,当然牌照功能肯定是受到监管的,即使是设计新的产品也需要监管方面的相关的备案。一旦你新产品出现被欺诈,被盗骗了,特别是在金融科技或者是互联网盛行的时代,或者是金融科技这样的平台,这种漏洞都有可能发生,对新产品的发布出现风险的时候,你的应对措施,相应的制度必须首先要有保障,第四个主要是监管,银行受到强监管,所以相关人员的任命,相关的创新的产品和创新的条线都需要经过监管

(编辑:杨少康)

来源: 未央网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墨尘

金评媒责任编辑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