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则西到李文星,互联网企业不负责任会坑害多少人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想想曾经被视为金融创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正是因为无节制的贪欲和小心思,放松了风险管控和信用审核,最终一再垮塌,酿成了裸贷等等悲剧。而和求职者的个人隐私数据直接关联的互联网招聘平台,理当引以为戒。

  冷夜  ·  2017-08-03 16:00
从魏则西到李文星,互联网企业不负责任会坑害多少人 - 金评媒
来源: 新京报 胡涵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想曾经被视为金融创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正是因为无节制的贪欲和小心思,放松了风险管控和信用审核,最终一再垮塌,酿成了裸贷等等悲剧。而和求职者的个人隐私数据直接关联的互联网招聘平台,理当引以为戒。

李文星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与他直接开聊的不是上市企业的hr,而疑似是传销组织的小头目,直聘的也不是boss,而是骗子和死神。

求职大学生李文星疑死于传销组织,死于焦虑和压力,也死于互联网。

Boss直聘成了漩涡中心。在媒体报道中,这成为了一个关键环节:迫切求职的李文星,在Boss直聘上看到了招聘信息,然后疑似深陷传销组织之中。

似乎,Boss直聘还没意识到这起事件的真正含义:在一份官方声明中,这家公司扮演起了受害者,“传销与诈骗是这个社会巨大的毒瘤,用户和平台都深受其害”。

在这份声明中,Boss直聘似乎成了受害者。但事实是,它恰是李文星死因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正是它不严格的平台审核,让假boss与李文星直接接触,进而将他引向了天津,引向了不归路。即便它不是主要责任方,也不能忝称自己是受害者。

骗子固然是罪魁祸首,但不负责任为骗子提供平台也非常可恶。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做一个思维实验。

如果把报道中的Boss直聘替换掉,换成劳务中介、贴吧这样的社区,或者是几家业已鱼龙混杂的分类信息网站,这则消息还会触碰到公众的痛感吗?

或者,让我们再做个极端的假设,假设李文星是在贴吧论坛里看到的招聘帖,还会不顾亲人劝阻义无反顾地奔赴天津吗?

641 (28).jpg

▲李文星与丁页城的对话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浸淫网络多年,我们早已学会了机警地鉴别虚假信息,在未经审核的开放平台得到的信息,正常人都会多出一个疑问,多搜集资料求证一下。

这正是Boss直聘这样的互联网招聘平台所注意到的新机会。过往分类信息网站的招聘板块,缺乏明晰的定位和严格的审核,自然,在招聘的效率和可靠性上要折损不少。主打真实招聘、垂直定位的,成了后来的互联网招聘平台招牌。

其中,Boss直聘算是口号响亮的一家。Boss直聘的广告语是这么描述自己的:Boss与牛人直接开聊的免费招聘工具,通过去除中间环节、简历+行为数据匹配等方式提升招聘找工作效率,让牛人更快获得更多优质机会。

我们来分析这短短的广告语。“Boss与应聘者直接开聊”,这暗示用户,平台已经进行了前面的审核,“承诺”在平台上与你沟通的都是“真实企业的真实Boss”。

其余的表述都在极力强化这种印象,例如“去除中间环节”,制造一种去中介的印象,也等于间接承诺,你所沟通的人都是真实的企业方代表,而不是可能存在骗局的黑中介。

Boss直聘所宣传和承诺的,正是有效匹配和真实信息,这才是用户愿意为之买单的原因,也是李文星对一家静海的企业深信不疑的原因。

可惜,李文星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与他直接开聊的不是上市企业的hr,而是传销组织的小头目,直聘的也不是boss,而是骗子和死神。

媒体报道揭示,在Boss直聘网站上,并没有宣传所暗示的严格审核。任何人都可以在注册后,直接输入公司名称发布招聘信息,平台方连公司的营业执照等基本信息都未曾核实。

一个电话一张照片就能搞定的事,在这个到处大数据的年代,要甄别企业主的信息并不困难。平台方严重失职,却又对外夸大宣传,营造一种有效真实的假象,层层加码后,最终酿成了这起悲剧。

对于互联网招聘平台来说,审核并不难,但雇主是平台的核心资源,有公司招聘才有用户。

641 (29).jpg

▲发现李文星的水坑

所以,严格审核可能会屏蔽掉一些小公司或者是个体招聘,影响雇主资源的扩展,但Boss直聘忘记了,对于一家以有效和真实为口号的招聘平台来说,审核和风控体系才是生命线。

事实上,互联网招聘平台的乱象由来已久。坊间关于招聘公司贩卖用户数据的消息层出不穷,此前,也有多次用户爆料平台信息失实的案例。

对于曾野蛮生长的互联网招聘平台来说,出于各种原因考虑,他们的风控和审核体系却始终缺席。

想想曾经被视为金融创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正是因为无节制的贪欲和小心思,放松了风险管控和信用审核,最终一再垮塌,酿成了裸贷等等悲剧。而和求职者的个人隐私数据直接关联的互联网招聘平台,理当引以为戒。

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失职,最终害死了一个心急如焚的求职少年。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支配现代人的时代里,这是移动互联网版的惊悚故事。而之前的受害者,是与李文星同年的魏则西。

魏则西和李文星不约而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互联网公司如果失职甚至作恶,可能造成多大的伤害。

而未来,当我们的隐私数据被互联网公司接管,当我们连同疾病、性取向和收入水平在内的数据都被互联网公司掌握的情况下,一着不慎,就可能又是一出悲剧。

对于在风口上旋转的互联网公司来说,认清责任和现实,似乎更为重要。

(编辑:田跃清)

来源: 新京报 胡涵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冷夜

责任编辑 专注网贷 支付领域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