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非现金支付 不等于“无现金社会”
【摘要】“无现金社会”一个最重磅的争议点在于商家拒收现金是否违法,借着推广非现金支付的目的,支付巨头对“无现金”的提法本身十分模糊,直接将非现金支付等同于“无现金社会”。而不论是从支付行为本身还是从长期来看,现金支付被完全取代也并非轻而易举。
金评媒(https://www.jpm.cn)编者按:“无现金社会”一个最重磅的争议点在于商家拒收现金是否违法,借着推广非现金支付的目的,支付巨头对“无现金”的提法本身十分模糊,直接将非现金支付等同于“无现金社会”。而不论是从支付行为本身还是从长期来看,现金支付被完全取代也并非轻而易举。
围绕“无现金社会”的争论近期愈演愈烈。起因是支付宝宣布在多个城市举办“无现金城市周”营销,微信支付也宣布开启“88无现金日”活动。后因媒体密集曝出商家拒收现金的消息,“无现金社会”引发的争议遂被推向风口浪尖。一个最重磅的争议点在于商家拒收现金是否违法?作为经济研究者,笔者对正反两方的说法很难做出公断,但相关企业至少是“涉嫌”违法的,对消费者的歧视也是“确实”的。不过即便如此,笔者认为还是应将整件事情仅看作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一次商业推广活动。消费者有自主选择权,通常情况下,如果消费者认为商家拒收现金对其造成损害,完全可通过不购买来“惩罚”,同时负面宣传也为商家带来声誉损失。总之,市场的事还应交由市场解决,没必要过度解读。
当然,假如支付巨头在未来想要凭借其市场势力强行推动这种“无现金”的歧视行为,严重影响消费者的支付选择,甚至对人民币流通造成干扰,那就要对其追责,但从目前的事态以及后续的处理来看,并没有超出正常的市场活动范畴。
抛开事件本身,抛开法律层面的探讨,当下有必要从经济金融角度来仔细剖析下“无现金社会”是否可行。笔者对此是持反面态度。从概念上讲,“无现金”的提法十分模糊。支付巨头希望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理所当然,然而将非现金支付等同于“无现金社会”,这个概念扩展得就有点儿远了。对金融领域的从业者和研究者来说,提到现金多数人可能根本不会去想支付层面的事,而是货币层面的M0。毕竟,支付在金融理论上太边缘了,而在实践中也只是近些年才比较热。“无现金”直观的理解就是没有M0,而M0又指的是流动性最大、最被普遍接受的货币。这么来看,企业打着“无现金”的旗号推广自己的支付工具,被人诟病冲击法定货币也不算无辜。因此,此次事件的根源还是在于企业推广口号中概念的不清,过于重视抓眼球的效果。从货币层面看,更准确地讲,我们需要探讨的不是无现金的问题,而是随着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的发展,在未来现金或M0的口径可能需要重新界定的问题。
即便仅从支付层面看,非现金支付想要完全取代现金支付恐怕也不易。一方面,从人口结构来看,移动支付的受众主要集中在年轻人群,对中老年人来说,现金还是最重要的支付方式,他们接受新兴科技的难度不小,并且也是诈骗者的重点目标。拒收现金实际上是对这部分人的歧视。无论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推动了金融的普惠。然而,如果为了推广自身的支付工具而强制部分人群在五年内改变支付习惯,则是违背金融普惠原则的事,也是在利益驱动下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另一方面,安全性一直也是移动支付常受人诟病的一点,这不仅涉及个人信息和支付安全,还包括金融稳定与经济安全。从支付机构的角度来讲,移动支付工具的设计已很好平衡了支付的效率和安全,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以往更为安全。但这实际上是站在“专业者”的角度在讲,而现实中毕竟还存在大量“非专业者”。在金融领域,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任何一项创新的扩散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考虑到人口结构,这个过程可能还会比较长。从整体金融稳定角度来说,至少也需等到监管者能完全认识到创新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完善规则。
从长期看,即便已较好地解决了移动支付的使用习惯及安全问题,也还是有现金支付继续存在的空间。零售支付的需求本身就是多元化的,目前即便在许多非现金支付较为普及的发达国家,现金支付也仍然有其存在价值。其中一个优势便是匿名性。如果国家信用良好,那么现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一种可被无条件接受的硬通货;如果考虑仅在一国范围内使用,那么借用目前广为流行的说法,现金支付实际上是“去中心”的。比特币被构造出来,就是为了用它在互联网上模拟一种类似现金的支付系统,只不过现在比特币已异化为一种数字黄金了。但这仍可说明现金在支付中确实有其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支付宝、微信提供不了,数字货币也提供不了。更何况,比特币能否成为货币很值得怀疑。因此,除非回归到使用金银之类的真正硬通货的时代,否则至少从匿名性这一点来看,现金支付的价值就是无可替代的。
第三方支付机构近年来在推广非现金支付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为我国零售支付市场带来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间接促使银行体系重视零售支付并加大投入。我国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电子钱包类支付工具已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确有“弯道超车”的意味,未来仍应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持续推动支付产业的创新,进一步普及非现金支付。但另一方面,无论是相关企业还是舆论都不宜片面渲染非现金支付,过于夸大“无现金”。经历了“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兴衰后,无论企业、监管者、学者还是民众,都应更包容而又客观地对待支付创新,稳步扎实地推进非现金支付发展,而不宜通过炒作概念谋求“大跃进”。
(作者系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杨少康)
来源: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