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转型大打“科技牌”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金融科技定位为下半场转型的“核动力”,大力推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创新应用。

  企业新闻  ·  2017-09-16 09:05
银行转型大打“科技牌” - 金评媒
来源: 中国证券报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金融科技定位为下半场转型的“核动力”,大力推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创新应用。

陈翀等业内人士认为,金融科技短期内的作用是辅助银行转型,真正给银行业绩增长带来贡献还需一段不短的时间,并且前期投入巨大。

用好创新“双刃剑”

券商分析人士认为,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监管部门持谨慎支持的态度,支持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尽管在半年报中,上市银行的净利增长、资产质量均有起色,但在传统扩张模式受限、金融脱媒加剧等因素的作用下,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增长压力不小,通过转型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已成为业内共识。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明确了依托金融科技转型的战略,兴业、招商、平安、光大等银行组建了科技子公司。此外,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部分地方城商行也希望通过设立创新金融或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从金融科技领域中“分一杯羹”,监管部门正就此展开可行性研究。

传统营收增长承压

今年监管部门严格规范银行同业业务,对同业业务依赖度较高的股份制银行受影响较大。

多位股份制银行高管坦言,受今年以来监管升级、金融去杠杆等因素影响,上半年股份制银行的营业收入增长不佳。半年报显示,25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2家营收负增长,另有5家增速逼近于零。尽管出现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营改增带来收入确认方式变化,但剔除这一因素后,营收增长不佳仍值得关注。

《中国银行业》最新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年报研究(2017)》报告显示,去年37家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增速仅为1.35%,下降8.67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速为3.65%,增长0.8个百分点。今年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同时,受益于拨备持续反哺,净利润增速快于营业收入增速的态势将进一步凸显。

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副行长方合英表示,由于金融去杠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预计接下来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仍居高难下,对商业银行营收的影响仍然存在,但会有所减弱。

传统的资产和业务扩张模式面临压力,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型。除零售业务、小微金融外,金融科技成为上市银行战略转型的新方向。

银行科技子公司活跃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最新发布的《2017年全球零售银行业报告:加速智能化转型》认为,零售银行业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保持盈利能力。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预计到2020年智能变革能为零售银行增加30%的经营净利润。

除启动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科技在现有业务中的应用外,不少银行抢跑“下半场”,兴业、招商、平安、光大等银行组建了科技子公司。

兴业数金公司目前主要业务是金融行业云服务。公司打造的金融行业云服务品牌“数金云”能提供人工智能云服务、区块链云服务、备份云服务、容灾云服务、专属云服务和金融组件云服务等六个品类的基础云服务,累计为330多家银行合作用户提供超过400项金融行业云服务。兴业数金执行董事兼总裁陈翀表示,未来兴业数金将实现一端连接金融机构、企业、零售客户,另一端连接金融科技公司及其他合作伙伴,构建价值共赢生态圈,建立创新引擎,孵化数字创新产品。

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也着手打造金融云,其“招银云创”走定制化路线,金融云不局限于IT服务,还包括金融业务。

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认为,对于传统银行而言,银行业务越来越多地迁移至网络。银行既是云服务的需求者,也是云服务的提供者,银行提供的云服务除IT支撑外,还有全面的金融服务方案,这令银行云服务的内涵更加丰富。以“招银云创”为例,借助银行集团内部的联动机制,金融云业务的客户得到的不仅是“招银云创”的服务,还有招商银行各业务条线、各分行、各子公司的全方位服务。

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金融科技定位为下半场转型的“核动力”,大力推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创新应用。

括数字货币、征信体系等基础设施的搭建,为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发展打下技术根基。以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促进金融健康发展为目标,以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为原则,各方打造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新时代。

据媒体报道,监管部门正就银行联合设立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与19家中资银行沟通。银监会去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积极开展云计算架构规划,制定云计算标准,联合建立行业云平台。

专家指出,尽管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大势已定,但真正用好金融科技创新这把“双刃剑”仍需时日。“需要把握好金融科技创新与风险监管的适度平衡。”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借鉴“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的理念,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创新管理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应用试点、产品实验,让所有金融产品创新“走得动、行得通、坐得正”;另一方面,通过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并行互补,行政监管和自律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金融科技风险全覆盖的长效监管机制,让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创新“看得到、穿得透、管得住”。

对于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光大云付副董事长兼总裁夏令武认为,应及时跟踪并捕捉潜在金融风险,允许创新试错,明确创新性新金融机构的责任主体,鼓励大型综合性持牌金融机构或企业集团成为金融科技企业的监护人;推进监管科技,提升监管手段,加强监管模式创新,提高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要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服务于监管和合规。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接入市场金融科技平台,实现对交易、行为和沟通的实时非干预性检测,识别潜在风险和欺诈,从而促进金融科技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

(编辑:田跃清)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企业新闻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