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神话破灭 ICO最强监管被赞“又快又准”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在这个全世界最富骑士精神的科技乌托邦中,ICO作为一种融资方式其实已经存在5年以上的历史,大体和监管彼此相安无事。但近半年,美国证监会开始留意到个中风险,陆续出台政策“敲打”。而这半年也正是滚烫的中国资本集中涌入的窗口期。

  企业新闻  ·  2017-09-19 15:20
比特币神话破灭 ICO最强监管被赞“又快又准” - 金评媒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劳佳迪 张燕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37期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在这个全世界最富骑士精神的科技乌托邦中,ICO作为一种融资方式其实已经存在5年以上的历史,大体和监管彼此相安无事。但近半年,美国证监会开始留意到个中风险,陆续出台政策“敲打”。而这半年也正是滚烫的中国资本集中涌入的窗口期。

9月14日,作为国内三大比特币交易所之一的“比特币中国”宣布即日起停止新用户注册,并将于9月30日停止所有交易业务。消息发出后,比特币价格跌破两万元。此前,包括比特币在内的多种虚拟货币的价格经历集体下挫,其原因便是9月4日监管层重拳整治ICO。

blob.png

资料图:比特币ATM机。张亨伟 摄

在国内,ICO从极客圈子里的小众名词,到刀口舔血的投机品,再到街知巷闻的非法勾当,一共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大量区块链初创公司前赴后继抛出ICO这枝融资的橄榄枝,以一份份类比“招股说明书”的白皮书吸引着投资者入场。一直以来,小圈子里就流传着围绕它的争议,反对者称之为“反常和不可持续的凯恩斯选美大赛(指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猜测上的投机行为)”,追随者则冠之以“颠覆性融资方式”的头衔。

9月4日,七部委联手重拳出击,将ICO明确定性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一夜之间,上百万市场参与者丢盔弃甲,纷纷溃逃。

其中有指望手中代币再造比特币暴富传奇的韭菜小白,有野心勃勃成为下一个BAT级别公司的区块链创业者,也有浑水摸鱼以“创新”为名设下融资骗局的金融诈骗犯。

这其实是一场事先已有征兆的大整顿。从8月底开始到9月初,多家媒体就不约而同地开始“吹风”。面对监管将至的传闻和风声,ICO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惊心动魄的一周:虚拟货币连日上演“瀑布”式滑铁卢,地方政府连夜叫停区块链集会,监管机构对属地项目紧急排雷,数一数二的代投平台接连暂停交易,行业大V纷纷抢过话筒呼吁监管以求自保……但直到央行正式发布监管令以前,贪婪和侥幸心理依然将多数人困在这个危险的游戏里。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此前曾去硅谷采访,在这个全世界最富骑士精神的科技乌托邦中,ICO作为一种融资方式其实已经存在5年以上的历史,大体和监管彼此相安无事。但近半年,美国证监会开始留意到个中风险,陆续出台政策“敲打”。而这半年也正是滚烫的中国资本集中涌入的窗口期。

在巨大收益的引诱下,国内某些近乎丧失理智的投机资金终于成为ICO“毒丸”。大量利用人性弱点的融资骗术让国内监管层无法坐视不管。据媒体援引央行人士话语称,90%的ICO项目涉嫌非法集资和主观故意诈骗,真正募集资金用作项目投资的ICO不足1%。这个比例判断解释了监管层痛下杀手的原因。

“带血”的ICO最终以惨烈方式“硬着陆”,监管大棒下会不会有幸存者?这场末路疯狂将会往何处去?披着科技马甲,那些漏洞百出的项目白皮书又是怎么演绎一个个泡沫骗局的?

上半年在国内融资已达26.16亿元

ICO全称为Initial Coin Offering,是一种通过发行虚拟代币的方式进行众筹融资的行为。与大众所熟知的IPO不同,它发行的并非是股票而是代币,发行方大都是区块链初创公司,通过众筹的方式交换比特币、以太币等主流“加密货币”,来达到融资目的。

也就是说,与IPO用法定货币买股权的方式不同,ICO是将股份或收益权变成加密货币,公开出售。大多数项目所融的“资”,是比特币、ETH等虚拟数字资产,而非人民币、美元等法定货币。ICO项目发起方利用融来的传统数字货币,在虚拟货币交易所换回人民币等法定货币,再投入到指定的技术项目中,这种交易所既要服务用户们在二级市场的交易,同时也是持币用户主要的虚拟货币代持存储平台。而因为ICO发行的新币种拥有者少、价格波动大,在交易所的卖出价格很可能比发行价高。

2013年诞生的ICO项目仅仅局限于小范围内的数字货币爱好者,其在更大范围内“爆发”始于今年上半年一款基于智能合约设计的数字货币ETH的暴涨,这款诞生于2014年7月的数字货币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从50美元涨到近400美元,从而带动了ICO的迅速升温。如果说ETH的成功更多体现在解决了比特币扩展性不足的问题,后期疯狂蔓延的ICO项目更多关注如何令人一夜暴富。

“这是一个你听不懂其实也看不懂的项目。”参加过几次ICO项目线下见面会的投资人李鹏亮表示,“台上嘉宾用各种数据和图像演示着诸如区块链技术开发等高深晦涩的概念,台下的投资人则议论着最近圈里哪个项目值得投资,各个币种最近的涨幅情况。没有人会真正注意这些项目到底在做什么,大家关注的是回报率有多少,什么时候入场最合适。”

李鹏亮告诉记者,ICO市场上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一夜暴富的奇迹。最著名的莫过于来自国外,收益率最高时达到1500多倍的Stratis,从2016年8月上线时不到100万美元的估值,到2017年6月最高点时已超过10亿美元。包括李鹏亮自己,也通过一种叫做HSR(超级现金)Hshare的虚拟货币投资项目在一个月内赚到了近10万元人民币。

但是在ICO市场上,李鹏亮仅仅是一个“小玩家”,著名投资人薛蛮子曾经一口气投资了包括比原链、量子链、墨链、唯链等18个ICO项目,并戏称自己找到了走上财富自由的道路。

和薛蛮子一样,七八月份以来,国内大量资金和机构“跑步进场”ICO。根据中国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下称“报告”),今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65个ICO项目,累计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总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面向国内投资者提供ICO服务的相关平台43家,ICO平台经营主体所在地以广东、上海和北京最多,合计占比近六成。

报告指出,目前提供ICO融资服务的平台分为四类。一是专门为各种项目提供ICO服务的专营第三方平台;二是同时提供传统产品众筹/股权众筹和ICO服务的平台,部分众筹平台开始向ICO平台转型;三是借助用户充值、充币和代币上线,同时提供虚拟货币交易和ICO服务的平台;四是其他模式,例如虚拟货币钱包服务商、导航门户网站提供ICO等。其中第三方专营和虚拟货币交易+ICO模式占绝大多数。

连项目书都没有就融到5亿人民币

在国内ICO项目的投资圈内,最著名的项目莫过于“50亿元的空气”,其为知名ICO项目发起人李笑来投资的一个发行数字货币EOS的区块链项目,仅用了5天时间就在ICO平台上融到了1.85亿美元。短短几周内,这一项目在相应的二级市场市值冲到50亿美元。这并不是李笑来唯一的“壮举”。

在EOS暴涨后,李笑来在7月10日发起了另一个融资目标为2亿美元的ICO项目“PressOne”,一个基于EOS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内容分发公链。ICO计划发行100亿枚的代币,接受比特币、ETH和EOS,融资目标大约为2亿美元。与EOS相比,这个项目看起来更不可思议,连基本的白皮书,即项目计划书都没有对外公布。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PressOne”的融资情况,尽管提前结束了众筹,但是ICOINFO数据显示,这一ICO项目吸引了近1.4万人参与投资,项目结束时共筹集了约5800枚比特币、10万枚ETH和3000万枚EOS。而按照结束时点,即7月15日晚上10点的币价换算,该ICO项目总共融资近5亿元人民币。

“PressOne”的疯狂引起了业内对ICO项目风险的警惕。越来越低的发行门槛使得国内ICO项目良莠不齐。《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很多项目只是基于一个所谓的白皮书,就能募集到上亿元的资金,这些ICO发行者,往往通过比特币交易所平台如云币网等进行代币发行。而云币网的盈利模式在收取手续费外,还包括交易所自身免费获取初始的大量代币,后续进行抛售获取利润。

更加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市面上大量的ICO项目中,有不少从一开始就是奔着趁热圈钱的骗局。一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一个看起来比较像样的ICO项目创办过程并不复杂。“如果你懂行,那么可以去国外的专业网站,例如Github,扒一些代码下来修改一下,然后再给这个项目编造一个看起来高大上的意义,尽量堆一些高深的研究数据,编一本白皮书出来,就可以拥有一个基本的ICO项目。”

记者了解到,由于ICO无须审批、无需IPO的财务成本,仅靠一纸项目白皮书和圈内人站台,就可能吸引大量投资人。与此同时,ICO项目的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标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项目支持者参与ICO时承担较高的风险。

普华永道8月初发布的一份ICO风险评估指引更是指出,ICO的特点在于它投资于未来的项目,初期ICO项目本身可能只是个概念,加之区块链技术的开发和实施难度较大,ICO项目成功与否的变数更大、风险更高。

“项目失败或跑路导致的资金损失、融资后集中抛售导致的币价波动,其实对于投资者来说风险要远高于他的预期。”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尤其是不良的ICO项目,有可能涉及到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

ICO风险一

风险有多大

风险一

“大妈军团”成ICO高危人群

如果要为之前的ICO乱象画一幅众生相,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妈军团”。她们不仅和华尔街黄金空头“掰手腕”,神出鬼没于各种开发商楼盘,更是蜂拥加入ICO大潮。

没有人知道这个群体究竟有多庞大,白天她们成群结队出没在各种区块链峰会现场,晚上脱掉了五颜六色的闪光外套,摇着粉红色的扇子跳起广场舞;也没有人知道她们究竟是怎么进入“币圈”和“链圈”的,和VC界的大咖们比,她们“拉人头”地推的手法显得粗暴而没有章法。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认识的一位来自武汉的“ICO大妈”曾表示,她以“ICO创造财富”这种打鸡血的名字命名的微信群已经有10多个,每个群都有数百人,大多是和她年纪相仿的人。

“我当然懂区块链原理了,不懂能做这行吗?公司还专门挖了有经验的内行人来做网站运营。”另一位来自西南某省份的大妈这样告诉记者。但拥有极高技术认知门槛的区块链原理,曾让大量传统VC人都高呼“看不懂”。

而这位大妈所说的“网站”正是让监管层极其警惕、正在严格清理的代投众筹平台,大妈们不仅自己手握多种代币,还通过推荐网站来收取广告费和佣金。

一位来自河南省的大妈索性将微信签名改成了“我在区块链应用场景等你”,她本人还经常拉着亲朋好友出现在所谓“区块链学习大会”上。

“现在谁还炒房?我2015年就开始炒币了,赚钱啊。”来自温州的大妈张美芬对记者说,“拉一个人进ICO路演群就能拿到20元红包。”

据记者了解,来自天南地北的“大妈军团”在今年六七八月间还频繁出没在北京、上海、深圳举办的区块链营销大会,动辄就聚集几十个人现身,而她们每拉一个好友入圈炒币,就能获得分成,“业务模式”与触及监管高压线的传销无异,不仅存在一旦ICO项目跑路、大量跟风入场的韭菜血本无归的高危风险,更可能涉嫌违法行为。

风险二

“项目在后,圈钱在先”成行规

不仅是以“大妈军团”为代表的底层投资人乱象横生,多数上游的所谓创业者们也陷入“项目在后,圈钱在先”的怪圈。“去中心化”“分布式”这些天天在区块链世界刷屏的词汇似乎突然间可以用来“加持”任何创业思路。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翻阅了大量ICO白皮书,注意到许多项目并不是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某个行业的现实痛点,而只是为传统领域戴上了一顶区块链的帽子,坐上了区块链风口,找到概念后,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向市场买单者伸手要钱。

而那些专门东拼西凑、用抄来的技术语言包装,哄得“小白”投资人晕头转向的所谓白皮书,最具“说服力”的一项便是人才履历。“很多‘小白’根本看不懂项目逻辑,直接翻到核心团队介绍的部分,有多少看起来厉害的人物,事实上很大程度决定了ICO成功的概率。”一位金融科技领域的连续创业者对记者坦言。

这直接造成了对人才白热化的争夺。记者查询招聘网站发现,相比互联网技术开发,区块链技术人员招聘明显开价更高。以某两家区块链创业公司为例,区块链技术总监年薪最高开到了90万元,区块链架构师年薪也达到72万元,若是团队负责人,更是抛出了百万年薪。这种价码几乎相当于其他互联网创业公司的两倍,而这两家公司原定计划在近期发起ICO。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许多项目为了能将自己包装得更加“高大上”,更是花大代价从BAT疯狂挖人,不光是薪酬开得高,大多数还要给股权、期权激励,Pre-ICO阶段直接给代币,但他们对区块链的认知也往往不足。

“国内区块链技术人才其实还是自学为主,原先在比特币社区里,参与社区项目,逐渐积累区块链知识。” BitSE创始人钱德君告诉记者。

不仅在招揽写入白皮书的高管核心团队时一掷千金,许多急于发行ICO的项目还招聘了大量营销人员。这让并没有融资计划的一家区块链技术公司CEO张世余(化名)感到本末倒置,“团队本来应该是为了研究区块链实现技术突破而成立的,后来却每天都在为ICO路演四处奔波,团队商务和宣传人员比技术人员还多。”

风险三

海外ICO项目也瞄准中国投资者

尽管很多人是从“ICO涉嫌非法集资”的监管定性开始才知晓ICO,但此前在ICO市场,过10万人不仅愿意为此买单,还争先恐后唯恐被甩下这趟财富快车,所以目前在国内几乎还没有ICO失败的先例。

记者了解到,国内多数ICO项目融资额在1.5亿元左右,而想要募足这些钱一般只需要一天。8月中旬,LinkEye结束了全国8场路演,5000 BTC(比特币)的募集额度仅仅用了36秒就被一扫而空。以当时的比特币价格计算,募集资金轻松破亿元人民币。

另有某一项目开放认购ICO代币的当晚,有多人在社群里反映“来不及下手”,原定晚8点开售的ICO进度条显示7:59已经售罄,群里一片“有黑幕”的讨伐声。

此前确实有不少投资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抱怨“子弹不够用”,在民间甚至还有进行“ICO配资”的呼声,资金的热度可见一斑。据了解,海外不少ICO项目的实际买单者也来自中国。

WeTrust的华裔创始人George Li对记者说,当地很多项目基本都是中国人在投,“我也投了十来个,都是朋友的项目。”

计划发起ICO的Lumiere VR创始人Travis Wu也同意这一观点,“中国钱”是硅谷ICO的最大来源。甚至有人认为,硅谷ICO最多有80%的钱来自中国,足可见中国民间资本对ICO的追逐。

这不能不引起监管层的警觉。点量金服CEO孔祥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ICO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信息披露不充分、风险揭示不完整。“大部分ICO 项目处于初创阶段,参与ICO前也没有像IPO、VC等传统融资前完善的尽职调查,对于项目是否合规,外部人员很难深入了解,而对于法律、政治、经营等风险,很多项目甚至‘零披露’。”

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绝大部分区块链尚且停留在POC(Proof of Concept,概念论证)阶段,难的并非技术壁垒,而是成熟落地,因为数字货币是现实世界的“治外之地”,所以落地与否将面临着与现有利益集团的博弈。

早先就有不少人作出判断,那些身披区块链“披风”、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的项目,注定死于未来的监管,它们完全无法解决行业痛点而仅仅是圈钱游戏。但就在这种现状下,能够很大程度佐证ICO狂热程度的代投平台层出不穷,7月中下旬,就有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凡是域名中带有“ICO”字样的网页地址都已经被抢先注册,到了“一名难求”的地步。

比特币神话破灭

ICO疯狂的背后离不开各种虚拟货币,后者的大幅上涨助推了ICO的疯狂。

比特币、以太币,还有少部分EOS、莱特币、量子链、公信币、小蚁币……在ICO“融”到的各种虚拟货币币种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比特币。

作为一种虚拟货币,比特币在2009年由中本聪提出,依靠特定的算法,通过计算产生。这种最大数量被设定为2100万个的虚拟货币,近年来价格走势惊人。

在比特币刚刚诞生时,1300个比特币才能兑换1美元。2011年,一个比特币的价格便上涨至一美元。两年后的2013年,一个比特币的价格上涨至900美元,而就在此次监管层出重拳整治国内ICO前,2017年8月,一个比特币的价格一度飙升至4500美元。以此粗略计算,比特币在8年间暴涨570万倍。

在“鼻祖”比特币诞生后,又陆续出现其他虚拟货币。有行业协会公布了26种虚拟货币:珍宝币、百川币、SMI、MBI、马克币、暗黑币、MMM、美国富达复利理财、克拉币、V宝、维卡币、石油币、华强币、CB亚投行香港集团、币盛、摩根币、贝塔币、世通元、U币、聚宝、21世纪福克斯、万喜理财、万福币、五行币、易币、中华币。

2017年以来,虚拟货币涨势迅猛,例如莱特币上涨476%,瑞波币上涨54倍,以太币上涨13倍。比特币在今年的涨势虽然不及上述虚拟货币,但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监测数据显示,若以7月31日市值计算,其市值已占据全球主要虚拟币种总市值的51%。

数据显示,今年7月,国内比特币交易成交额达到301.7亿元,占全球总交易量的30%。比特币在中国火热的交易也引发了对其风险的关注。

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正日益成为“地下经济”的交易货币,甚至是首选工具。美国联邦调查局曾于2013年查禁了丝路网站(Silk Road),该网站便利用比特币售卖毒品,任何人只需要下载并运行一个匿名工具Tor,将美元、欧元等法定货币兑换成虚拟货币比特币,都可以在网站上购买毒品,网站借比特币支付得以躲过银行。2013年11月,在丝路网站被关闭1个多月后,网站2.0版本上线,2014年美国再次查封其2.0版本。此外,对全球造成影响的WannaCry勒索病毒更是要求用比特币支付赎金。

有业内人士介绍说,比特币采用点对点交易、匿名,跨境流动便利,其发明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躲避监管。

早在201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比特币“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而是一种虚拟商品”,并禁止中国的银行和支付机构直接或间接参与比特币的兑换交易。

随着9月4日下午,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正式定性ICO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价格大幅下挫。有数据显示,当日内每个比特币价格自最高点一度下跌3000元,最低至26000元。

9月14日,作为国内三大比特币交易所之一的“比特币中国”宣布即日起停止新用户注册,并将于9月30日停止所有交易业务,成为中国第一家宣布将关闭业务的比特币交易所。消息发出后,比特币价格跌破两万元。

ICO最强监管被赞“又快又准”

3.0版本风险引监管骤然升级

“相比较此前互联网金融市场相当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期来看,这次的监管来得可谓又快又准,由此也可见ICO的风险值,实际上大于以往任何一次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活动。”一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告诉记者,“此次监管机构对其全部进行整顿和关闭,很多人始料未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近两个月来,央行和证监会针对ICO开展了密集调研。8月18日,证监会曾委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下称“互金协会”)牵头召开关于ICO的座谈会,一行三会的相关代表均有出席。据上述人士透露,座谈会上对时下火热的ICO市场看法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风险管控。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在座谈会上表示,“如果传统金融风险是1.0,互联网金融风险是2.0,那区块链和ICO风险就是3.0了。”

8月24日,银监会发布的《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指出,目前非法集资以直接吸收公众存款、投资理财等为主,而以虚拟货币、消费返利、私募股权投资等名义的非法集资层出不穷、花样翻新,迷惑性强,辨别难度大。

8月30日,互金协会发布《关于防范各类以 ICO 名义吸收投资相关风险的提示》称,近期,各类以ICO名义进行筹资的项目在国内迅速增长,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并形成了较大风险隐患。一是国内外部分机构采用各类误导性宣传手段,以ICO名义从事融资活动,相关金融活动未取得任何许可,其中涉嫌诈骗、非法证券、非法集资等行为。二是由于ICO项目资产不清晰,投资者适当性缺失,信息披露严重不足,投资活动面临较大风险。互金协会在提示中强调,“投资者应冷静判别,谨慎对待,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就在同一天,国内知名的 ICO 平台 ICOINFO 发布通知称,将暂停一切 ICO 业务,待相关部门监管政策出台后,再按照政策规范开展业务。一时间,ICO行业风声鹤唳。

“一开始关于ICO是否应该被叫停业内存在争议。”多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有观点认为,目前的大部分ICO项目已经涉嫌非法集资,但是鉴于相关法律认定并不清晰,因此也有声音表示是否应该像当初P2P一样给予一些宽容,不要一棒子打死。所以在8月底的那一段时间,一些项目创建人和投资人其实处于观望状态。

叫停ICO的信号出现在9月1日。据媒体报道,原本计划在9月2日举办的“2017 DACA区块链国际高峰论坛”被紧急叫停。计划参加该会议的嘉宾就包括近日来在ICO市场大热的知名投资者薛蛮子等人。

中国科技金融法律研究会理事肖飒表示,此前针对ICO监管最大的争议点在于是否判定ICO涉嫌非法集资,即如何界定ICO项目中所融到的“虚拟货币”,是“货币”还是“商品”。

有观点认为,大多数ICO项目筹集的是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的数字资产,而非人民币、美元等法定货币,因而难以构成非法集资中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两大类违法行为。但同时也有专家指出,ICO巧妙地规避了《证券法》《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尽管融到的是数字虚拟资产,但是仍然属于变相非法集资。

吸取当年P2P整治教训:出手迟,被跑路

这些争议很快随着监管靴子的落地而尘埃落定。9月2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省份金融办(局)发布《关于对代币发行融资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整治办函〔2017〕99号(下称“99号文”),其中明确,ICO本质上属于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发行证券、非法发售代币募集,以及涉及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

99号文发出当天,中国三大比特币交易平台之一——比特币中国发布公告称,暂停该平台上一款名为ICOCOIN的数字资产的充值与交易业务,并将于9月3日下午6点暂停该币种的提币业务。记者了解到,在ICOCOIN暂停交易之前,ICOCOIN已经暴跌近36%,总流通市值在24小时内蒸发了约1.6亿元人民币。

监管细则也随之出台,9月4日下午3点,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下称“公告”),制定了ICO监管的六条原则,要求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

多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都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原本央行对数字货币的态度较为温和,但国内越来越失控的ICO乱象让监管层不得不下决心施以“宁可错杀,不可错放”的重拳。

“当初整治P2P有些迟,一些群体性跑路事件的后果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清理干净,所以这次对ICO就格外严厉,要把这种系统性风险扼杀在摇篮里。”一位知情人士如是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监管涉及到的不仅是ICO项目本身,还包括了进行虚拟货币交易的代币交易平台。

公告中虽未明言取缔代币交易平台,但业内认为,此次监管或将扩大到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很可能会采取和针对ICO一样的力度,直接叫停或者取缔。

在公告发出48小时后,9月6日,云币网、币久网、元宝网、比特儿4家交易平台宣布下架近期上线的ICO代币。9月5日晚,聚币网宣布关闭旗下“创新实验区”,同时下架12种ICO代币。

据上述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称,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风险早在ICO之前就已经暴露出来,不仅是庄家操纵价格洗劫散户的通道,同时也成为非法经济活动洗钱和资金外流的渠道。央行对此一直采取坚定的态度,早在2013年就开始对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展开了严厉的监管政策。“虽然内部有一些争议,但是未来肯定是会限制虚拟货币的流通。”

雷霆监管后ICO“群像”

9月4日下午3点多,《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所在的多个ICO社群开始传播央行“监管令”截图。早先几天,几篇媒体报道也曾重重砸在投资人心头,但正在品尝财富甜头的多数人却将之视作恶意做空的“假新闻”。

毕竟,监管风暴刮起前,他们看到的投资回报数据是:量子链ICO第一天最高价格66.66元,涨幅达33倍;Stratis一年涨了1500倍……

但9月4日下午公告带来的重击让人无法再自欺欺人。很快,45区、巴比特资讯等专注于区块链领域的自媒体先后推文速递这一消息,各大社群开始火速弥漫“末日”气氛。

记者了解到,公告发出后,多家ICO平台迅速发布公告选择停止ICO服务或是关闭网站。此前国内排名前三的ICO项目信息展示平台中,已有包括ICOINFO和ICOAGE两家宣告暂停ICO服务。据零壹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9月4日17:30,即公告发出后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里,累计有24家ICO平台停止ICO服务或关闭网站。此外,包括云币网在内的多家二级市场交易平台也纷纷表示暂停线上交易。

而经过两三天的发酵,社群内依然“哀鸿遍野”,无数贸然进场的人们捂着伤口走到了钱包的十字路口:往左,是响应监管要求及时“退币”,但资产缩水50%还算“轻伤”;往右,是死扛苦等项目团队转战海外交易所,却没有人能说清团队跑路的可能性有多大。

而那些发起ICO的团队创始人们同样陷入困境。一位不久前刚完成代币发行的ICO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在一周前已经嗅到了监管气味,所以团队已经在寻找海外上市的可能性,公司的先头部队做出了迅速反应,但确实没想到监管手段如此凌厉。

“我们什么也不能说,现在律师都建议我们保持沉默。”一家刚刚写完ICO白皮书的创业公司CEO对记者这样说道。但他私下也告诉记者,该公司发起ICO的领域是资金密集型,原本普通公众很难参与,所以才会选择ICO融资,由于启动资金要求较大,普通VC也比较难合作,他们前期做了很详尽的ICO项目方案,现在一切都只能停下来。

已经成功在交易所登陆的项目责任方也危机四伏。ICOrace、ICOINFO、ICO365等ICO代投平台都按照监管要求在网站显要位置发布了配合央行清退项目的公告。“每天都要配合相关部门的严格检查。”某知名代投平台创始人对记者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还独家获悉,一个完成募集但尚未上线的ICO项目在9月4日公告刚刚落地时,针对投资人发布的口径是“想退币就可以退,不想退也可以不退,依照自愿原则”,但一天后,口风已经变为“必须退币,强制退币”。这一变化,监管层态度比预想中更加强硬应该是主因。

严密监管下,大量项目有如惊弓之鸟,骗子们也在望风而逃。就在9月4日晚间,一个7月刚完成路演的ICO项目忽然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名称改成与此前的“主业”毫不相关的内容。

而海外的华裔区块链创业者也在密切关注着国内的大事件。有美国科技创业者告诉记者,9月7日已经买好了往返北京的机票,专程来了解ICO“灾情”。

关注后ICO时代:“割肉”清退还是转战海外?

对于ICO项目的发起人来说,面对ICO被直接叫停的局面,眼下最大的难题在于众筹所得虚拟货币如何清退。

根据99号文,目前市面上的部分ICO项目的发起方及筹资平台已经开始启动虚拟货币的清退工作,将众筹所使用的比特币、以太币、爱科币等虚拟货币通过原路返回给用户。

对于多数的ICO项目发起人来说,这一举动无疑是“割肉”。尤其是一些仅仅炒作概念,还没有实际落地产品的ICO项目,前期的炒作宣传已经花掉了大部分众筹来的资金,如今面对清退的严令无疑是一筹莫展。而对于相对正规的ICO项目来说,清退过程也存在着如何处理虚拟货币价格差的问题。

“以比特币为例,当初我融资的时候才16000元左右,现在已经23000元了,根据眼下我要清退的比特币数量,我肯定要自己花钱买入比特币,这本身就意味着亏损。另一方面,项目发行的虚拟货币当初是3元一个,现在已经是900多元一个,我如果按照现在价格退币肯定不行。”一家ICO项目发起团队的参与者告诉记者,目前平台的方法只能将通过ICO部分投入的代币全部按照原数量和比例退回,但是暂时并不支持提币。“现在还不能提,至于未来怎么提,我们还没研究出来。”

成立于2014年的NEO是国内首条原创公有链。NEO曾是国内ICO市场上的最大ICO项目,也是世界第12大加密货币。9月7日,项目公布了退币方案:参与前期ICO的投资人,以当时的众筹比例退回自身份额的NEO,可以拿回当时投入的比特币;但对于后期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投资人,其持有的代币将不能被退回。

记者了解到,已经宣布退币的ICO项目例如爱科币、量子链等都采用了类似于NEO的模式。但并非所有投资人都愿意将自己手中的ICO代币清退。手中持有几家ICO项目代币的李鹏亮表示,在自己所在的ICO投资微信群中,有的投资人认为眼下市场价格波动太大,决定观望一段时间再进行退币。还有的投资人认为项目目前给出的清退方式并不“给力”,尤其是一些已经暴涨的项目。“小蚁币最开始才1元一个,现在200多元一个,现在的退币方案是按照当时的众筹比例,那肯定不愿意退啊。”李鹏亮说。

此外,由于99号文和公告中并没有提及如何处理二级市场上的代币,通过二级交易市场投资ICO项目的代币目前唯一的清退方式就是退回二级交易市场账户,而对于已经停止交易的二级市场来说,目前如何处理这些代币还是未知数。

“眼下首先要应对的是代币清退问题,后期不排除考虑把项目移到海外。毕竟美国、新加坡虽然也出台了监管政策,但是不像国内这样直接叫停。”有ICO项目发起团队的参与者对记者说,“还有像瑞士、日本都是目前监管相对较松的地区。但是瑞士做ICO得先申请牌照,现在业内一些公司倾向于搬去新加坡。”

公开消息显示,已经于9月2日宣布暂停中国区业务的ICOCOIN在9月1日就已经正式登陆欧洲交易平台C-CEX。与此同时,一些拥有海外背景的ICO项目在经历了9月4日的大跌后又迅速反弹,如已经在海外多家交易所上线的量子链,9月5日上涨幅度达到6.09%。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遭遇监管风暴的ICO项目团队中,有1%遭到池鱼之殃,未来可能转战海外交易所上市,但并不是所有的ICO项目对转战海外都持乐观态度。ICO在全球都面临着监管收紧的趋势。

不少分析指出,未来在海外市场,ICO监管也可能倾向于发放牌照。美国行业自律组织金融委员会(The Financial Commission)已经成立了一个由金融技术专家组成的小组,旨在为ICO发行证书,并且评估未来ICO的优点。这个ICO认证委员会(ICC)将由独立的自治机构组成,并由金融委员会的纠纷调解委员会支持。ICC将会根据一系列尚未公开的条件来评估ICO。

另一方面,ICO投资者也可能趋于私募化。有媒体报道称,早前有很多ICO项目就不会接受或尽量避免新加坡和美国公民参与。而在美国,有消息称未来可能只有经过授权的投资者才能参与代币配售。

至于国内,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室原主任朱少平早先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唯有ICO对应到实体才有价值。朱少平解释道,所谓对应到实体经济是指创业企业发行ICO代币,必须拿融资去做实业,做区块链的实体研究。“如果纯粹地发行某种虚拟币,这样的虚拟货币是没有生命力的。”

(编辑:田跃清)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劳佳迪 张燕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37期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企业新闻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