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顾或纳入持牌监管 互金平台屏息以待
【摘要】从表面上来看,《资管指导意见》是针对金融机构开展智能投顾服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互金平台纳入监管是早晚的事。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从表面上来看,《资管指导意见》是针对金融机构开展智能投顾服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互金平台纳入监管是早晚的事。
文/时代财经 唐汪凯
金融科技浪潮下,智能投顾一度成为互金平台竞相追逐的风口,但最近风向却有转变。就在11月中旬,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资管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对金融机构智能投顾做一系列规范性要求。这意味着互金平台智能投顾业务也将纳入持牌监管,而不具备相关资质的或被按下“暂停键”。
《资管指导意见》出台是否会限制互金平台智能投顾业务的发展,有待观察。
持牌监管是趋势
《资管指导意见》指出,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采用机器人投资顾问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应当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许可,取得相应的投资顾问资质,充分披露信息,报备智能投顾模型的主要参数以及资产配置的主要逻辑。
从表面上来看,《资管指导意见》是针对金融机构开展智能投顾服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互金平台纳入监管是早晚的事。
据时代财经了解,目前互金平台涉及智能投顾业务主要包括两大模式。一种是直接面向客户开展智能投顾服务,另一种则是互金平台向金融机构的智能投顾业务提供技术输出。
北京某开展智能投顾业务的互金平台向时代财经表示,该公司业务为智能投顾系统开发商,主要从事B端服务,给金融机构提供算法、技术与系统研发服务。
京东金融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也表示,京东金融旗下的智能投顾产品“智投”是为基金公司提供服务,不直接面向C端 。
有业内分析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像京东金融这一类技术输出平台,虽然不会直接面临监管,但实际上会被间接纳入监管范围。
“未来智能投顾技术输出平台会按要求向服务的金融机构提交模型、充分信披,然后由金融机构向监管部门进行相关的数据报备。”该分析人士表示。
《资管指导意见》虽尚处在征求意见阶段,事实上,技术输出平台向金融机构提供产品信息在业务早已为之。
“早在监管意见出台一年多之前,智能投顾产品开始运营时,我们就一直向机构客户详细公布技术原理、交易逻辑、产品配置等信息,这是to B服务的常态,是机构客户的必然要求,有没有监管意见,都肯定是这么做。”上述北京互金平台相关负责人称。
对于直接面向客户开展智能投顾业务的互金平台,上述分析人士认为,未来想要继续开展此类业务,获得监管部门的资质认定是前提,这也就意味着互金平台会同金融机构一样被纳入监管。而与金融机构不同的是,只要求有技术认定还不够,互金平台还要取得与底层资产对应的金融牌照,这是比较难的。至于其他不具备相关条件的互金平台,监管应该都会按下“暂停键”。
前景几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宣称具有智能投顾功能或者正在研发智能投顾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超过20家。而根据招商证券此前的预计,到2020年,我国智能投顾市场资产管理规模将达到5.22万亿元。
《资管指导意见》出台,对互金平台智能投顾业务的发展前景会产生多大影响?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邹纯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目前指导意见还是一个征求意见稿,对于取得资质、信息披露等要求,还有待进一步的明确。至于是否会因为标准太严而限制这个行业的发展,有待观察。
上述分析人士则认为,随着监管的介入,智能投顾的门槛会提高。不过,与传统的投资顾问服务相比,智能投顾的最大优势在于结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未来我国资产管理规模膨胀,投顾需求增加,这也是智能投顾未来可以把握的机会。无论是对于金融机构还是互金平台来说,布局智能投顾的脚步不会停止。
“但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投顾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而且从本质上来讲,智能投顾也是人为设计的,也要靠人给它编写程序、参数来运行,从这一点上来说,智能投顾并不能完全避免风险,所以智能投顾的发展前景除了合法合规外,也还要看技术等方面能否跟的上。”该分析人士称。
“智能投顾产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根据投资者个人的风险偏好进行产品定制,另一个是根据大数据筛选来进行资产的配置。”邹纯认为,“从长远来看,智能投顾规模应该会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但目前发展的瓶颈在于投资工具的匮乏,使得智能投顾产品停留在简单的FOF阶段。”
(编辑:郑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