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催收行业水太深,BAT都不敢碰?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现在却偏偏有不少老赖,于是就有了专门的催收大军。只是这一行水太深!水太深!深得BAT都不敢轻易沾手。

  小小财经 原创  ·  2018-06-28 18:11
千亿催收行业水太深,BAT都不敢碰? - 金评媒
来源: 金评媒记者 小丫   

眼下的中国,骗子不少,老赖更多。于是,催收就成了一个热门行当。

早在2003年,催收行业就在中国大陆出现萌芽,十几年来获得了高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正规、有营业资格的催收公司已有2000-3000家之多,灰色的大概有几万家,从业人员保守估计有近30万人。

催收行业兴起的背后,是不良资产总量和不良率的双增长,仅以主要针对个人的P2P不良资产计算,就将达千亿级别。

两大痛点

找人、谈判

传统催收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受限于时间、地点、天气等多方面因素,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多以电话催收为主。但是,电话催收的威慑力远不如上门催收,加之存在很多的电话号码错误、停机等情况,直接导致回款率难以提高。

于是,一些从业者试图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掘金催收这个千亿产业。

“催收行业有两个痛点:一个是找人,一个是谈判。”一位互联网征信行业的创业者小薛早前告诉金评媒(ID:JPMMedia)。

“无论是电话催收、上门催收,前提是能找到人。”针对这一痛点,有一类新兴模式致力于成为催收业的"滴滴",一端对接放贷机构,一端对接催收机构,来减轻催收供需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微信图片_20180628180825.jpg

某催收公司官网的催缴方案宣传截图

这类催收APP通过手机定位,向注册催收员推荐周边任务,催收人员能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和佣金预计,选择催收任务。通过整合催收资源,形成遍布全国的催收网络,实现属地就近催收、兼职催收和快速催收。

“这类众包催收的问题在于,如何保障催收人员的操作风险,上门别被人打。”小薛告诉金评媒(ID:JPMMedia)。

尽管在一般人的认识中,团队催收才是“黑社会”,经常用一些“不上台面”的手段,比如“纠缠、骚扰、赖在欠款人公司(家里)不走”等等,但实际情况是,“也有比催收人员还凶的、顽固不化的老赖,无论你怎么威逼,他就是三个字,‘我没钱’。”

“做催收的,都是情商很高的一群人。”小薛告诉金评媒(ID:JPMMedia)。每个催收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催收方式也需要“看人下菜”。催收首先要讲法,但现实中可能没办法完全讲法。催收的确存在暴力,但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我国目前没有实质意义上专门的债务催收法律规范,业务人员素质也良莠不齐。一些第三方催收平台为了尽快完成催收任务,获取利润,常常会出现暴力催收、非法催收。之前,借贷宝就因女大学生“裸条”事件成为“众矢之的”。

有业内人士就直言不讳地把外包催收团队比作一个黑匣子,“他怎么操作、什么流程,我们完全不知道”。

为何网贷平台宁可选择暴力催收(私力救济)而不是诉讼仲裁(公力救济)呢?

金融律师余英杰做出了如下解释:

诉讼太耗时间,普通程序应当在立案后六个月内审结,简易程序在立案后三个月内审结。这还是完全没有考虑立案时各种补充资料和意外、被告提出管辖异议、被告无法送达需要公告,以及法院案多人少、法官不能及时处理带来延期等情形。

对于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的金融行业,这样折腾下来,估计平台早就崩了。如此说来,不是从业者不愿意走诉讼,实在是诉讼的远水不解近渴,还是暴力催收来得痛快。

核心

违约成本太低

“凡是成为死账的一定还不了钱,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多重负债在十几家公司欠了钱,还怕你一家公司?在当前的金融领域,这个问题没人能解决得好。”小薛告诉金评媒(ID:JPMMedia)。

据了解,P2P借款人资质逊色于银行客户。拿车贷来说,A类、B类车贷客户均被银行或汽车消费金融公司瓜分,留给P2P车贷业务的只能是C类及以下客户,因此,其客户质量具有天生的缺陷。曾经就有这样的报道,一些借款人把车抵押给P2P公司后,又把车卖给了二手车行,P2P公司不得不雇多名催收员抢车。

据某从业人士说,消费金融的催回率很低,M3之后的还款率只有1/1000左右。相比之下,银行信用卡M3以上的不良贷款,能回收回来的约占30%,是互金的300倍。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违约成本太低。”小薛告诉金评媒(ID:JPMMedia)。美国采用三大征信局+FICO的形式,建立完善了个人信用体系,一旦违约情况发生,后果不堪设想。相比之下,中国的个人信用体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腾讯可能是天生做催收的料,因为用户的违约成本很高。比如,如果不还款,腾讯一系列的产品终身不能用了,对一些年轻人来说是很大的影响。而且你的各种社交关系,腾讯都知道。”一位消费金融专家告诉金评媒(ID:JPMMedia)。

不过,在小薛看来,“BAT虽然有很强的互联网基因,但在金融领域没有优势。”腾讯和阿里,它们手中虽然有海量数据,但是纬度偏向性很严重。

以腾讯微信为例,社交属性很强,但是偏金融的数据非常少。而阿里的支付宝,确实有大量的金融数据,但是之前所做的贷款更多的是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纯信用的非常少。

“它们进入金融这个领域,也需要非常谨慎。”小薛坦言。

来源: 金评媒记者 小丫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小小财经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