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十万亿市场 催收行业正迎来历史转折
【摘要】金融是一门经营风险的生意,不良资产的产生是必然的。但不良资产依然是资产,资产就意味着机会。
金融是一门经营风险的生意,不良资产的产生是必然的。但不良资产依然是资产,资产就意味着机会。
只不过,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并没有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中国金融行业的不良资产,其规模究竟有多大?
据银保监会最新统计,2018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6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829亿元。考虑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以及P2P等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不良资产,保守估算,我国金融行业的不良资产规模在3万亿元左右。
在国内外很多市场分析人士看来,官方口径未能真实反映中国金融行业的风险状况,尤其商业银行不到2%的坏账率存在显著低估。
早在2016年3月,BCG(波士顿咨询公司)就声称,目前中国银行业表内资产76万亿元,表外资产40万亿元,BCG估算的不良资产在9-11万亿元的规模。
十万亿,是近年来被屡屡提及的一个数字。
尽管在口径及数据上存在争议,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空间巨大,却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这些坏账最终被催收回来的有多少呢?一直以来都缺乏相关数据。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公开的不良资产交易信息窥知一二。
2018年1月12日,二三四五(002195.SZ)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将此前拟出售的2.69亿元应收账款(逾期债权),以528.3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广西广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翻译过来就是,总金额2.69亿元的坏账,最终成交价格不到原值的2%。当然,二三四五并不傻,在卖掉之前,上述不良资产包的实际回款率仅为0.68%。
二三四五毕竟是行业头部平台,对于一些风控更差的的互金平台而言,价格只会更低,那些逾期时间相对长的,基本等同于“送”。
一位互金领域的催收从业者告诉新金融琅琊榜,“超过6个月的不良资产包,我们能以千分之八的价格拿下来。”
1
催收为何重要?
谈及催收,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或许是光头、纹身、金链子,由此联想到恐吓、暴力、涉黑……
人们甚至压根没有将催收视为金融行业的一部分,至于催收从业人员,更是无法享受到其他金融岗位所获得的社会地位及收入水平。
催收行业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境地?它真的无足轻重吗?
事实上,催收是金融行业的最后一个闭环。但长期以来,中国金融行业,过度依赖贷前和贷中风控,但对于贷后风控以及催收的重视力度还远远不够,催收外包是普遍现象。
久而久之,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手段粗放、效率低下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过度催收乃至暴力催收并不鲜见,催收变成了金融领域不可细说的敏感地带。
更致命的是,在近年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大潮中,一些急功近利的从业者令催收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现金贷,高收益覆盖高坏账的模式大行其道,现金贷平台无视风控、无视催收,因为超高的利率足以确保他们获得可观的利润。
如果放贷利率达到50%、60%甚至超过100%,谁还会在乎10%、20%乃至更高的坏账率呢?
他们本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将现金贷做成了一个快进快出的暴利生意,坏账被视为如同获客成本、管理费用一样的支出项目。
但是,无视催收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外部性。他们以竭泽而渔地方式伤害了市场,纵容了失信者,这会进一步让恶化市场土壤,因为坏人会更加肆无忌惮。
“在中国,不良资产有10万亿,每一分钱的背后,都有诚信的血泪。”在快催收成立三周年之际,其创始人王晓婷如是感慨。
建设一个强大且规范的催收行业,不仅是减少金融损失、提高金融行业利润率的需要,更是强化信用意识、净化市场环境的需要——这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
传统催收怎么了?
众所周知,中国征信体系尚未完善,大部分互联网金融活动都没有被纳入征信范围,这使得违约的实际成本相对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催收不能发挥重要作用,面对失信者,我们并没有什么反制手段。
遗憾的是,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催收行业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传统的信贷业务,主要是企业贷款和相对大额的个人抵押贷款,但随着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兴起,小额、分散的无抵押贷款在近年来迅速放量。
这带来的一个首要问题是,传统的、依赖人力的、偏重线下的催收方式,并不适用于小额、分散的无抵押贷款业务。
单从成本的角度来说,传统催收就无能为力。哪怕不考虑成本,从技术和能力的角度,传统催收也跟不上了。
债务人群体的变化也不容忽视。随着消费升级与普惠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群体成为债务人,其中大部分又是低龄的90后乃至00后人群,传统的催收还能适用于这些新生代人群吗?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今年以来,以“扫黑除恶“的名义,不正当催收受到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强力整治,很多原先的灰色操作手法,现在被列入了禁区。
这意味着,催收行业急需洗心革面,这不仅是发展的问题,更是生存的问题。
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在根本上还是需要借助金融科技,以科技催收提高催收能力和效率。
3
走向催收2.0
在快催收创始人王晓婷看来,中国催收行业正处于一个爆发与转型的历史节点。
她认为,随着消费信贷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催收行业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催收行业的发展只有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突破,才能真正实现绿色文明催收。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强大人口红利、征信并不发达的国家里,科技催收非常有前景。” 王晓婷说,催收行业正迎来全新的2.0变革时代。
过去几年里,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不断深入,在支付、信贷和理财等领域,都结出了累累硕果。在催收领域,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同样正在发生。
以快催收为例,其定位是专注于不良资产清收领域的智能解决方案提供,致力于使用信息技术与学习算法为平台参与者提供清收策略和自动化清收资源。
在快催收的发展进化过程中,美国的一家科技催收公司TrueAccord,令王晓婷备受启发。
成立于2013年的TrueAccord,是一家基于机器算法、由数据驱动的催收平台。
TrueAccord的最近一轮融资发生于2017年11月,总额2200万美元。据当时媒体报道,TrueAccord的客户包括许多美国的大型银行以及Yelp、LendUp等新兴公司。自2014以来,通过TrueAccord平台累计实现的催收回款超过15亿美元。
不可思议的是,与国内动辄几百人甚至上万人的催收公司相比,这家公司员工数量很少,公开信息显示仅有15名员工。
这就说,催收完全可以是一个以科技为依托的低劳动密集型行业。
通过对客户互动数据的分析,快催收可以实现实时催收策略的调整,进而把握催收时机。用王晓婷的话说,“智能化催收可以最大化降低无效人工催收动作,使催收人员每个催收动作都产生直接价值,实现最大化回款。“
以催收短信为例,智能化催收通过获取客户的LBS位置,收集客户阅读短信所停留的时间等细节信息,依托数据信息匹配不同的催收员,制定不同的催收策略以及各种策略应采用的语言内容。
在与TrueAccord的交流中,王晓婷发现,TrueAccord将催收目的定位于重建客户关系,“把已经丢了的客户重新找回来,把坏客户变成好客户,把好客户变成黏度很高的忠诚客户。”
这让王晓婷意识到,“科技催收的未来,一定是重塑客户关系和对价值链的重构,这也是中国催收未来的发展方向。”
来源: 新金融琅琊榜
企业新闻
- 情报 | 京东金融转账功能将停止服务;蔚来、小鹏已多次跌出销量前三;凌雄科技通过港交所聆讯
- 情报 | 腾讯混元大模型或于明日发布;新东方不执行政府定价被罚15万;一嗨租车1.1万个直营网点接入滴滴APP
- 情报 | 蔚来汽车申请在新加坡交易所暂停交易;汇源果汁欲回A股上市;钉钉回应基础版超过10人将收费
- 情报 | 软银正式终止旗下的小灵通服务;天际汽车发布停工停产通知;ChatGPT开始大面积封号
- 情报 | 京东进军餐饮外卖业务;法拉第未来计划2025年在国内开设工厂;百度90后程序员删改数据库被判刑
- 情报 | 蚂蚁消费金融发生工商变更;谷歌Stadia云服务被关闭;腾讯申请微信刷掌新商标
- 情报 | 广汽菲克4个月仅卖2辆车;村镇银行更新APP后提现按钮消失;小鹏P7部分车型部分配置调整
- 情报 | 开课吧被申请破产审查;腾讯音乐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股市场;京东快递将推全新保价服务
- 情报 | 极氪将择机完成上市;圆通拟收购网络小贷牌照;美团严抓考勤
- 情报 | 消息称恒大汽车无限期推迟预售;网曝小鹏汽车大规模毁约应届生;广汽本田遭千名业主集体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