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交换200万条账户信息 瑞士银行保密传统告终
【摘要】瑞士税务管理局已向合作方共享了约200万条金融账户信息,自身也收到数以百万计的信息,包括账户持有者的姓名、住址、国籍、纳税识别信息、税务申报机构、账户余额以及资本利得等。
隐藏在雄伟阿尔卑斯山麓下的银行金库中的无数秘密终将被人知晓。
10月5日,瑞士联邦税务管理局(FTA)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称,按照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AEOI)标准,该机构已经在9月底首次同其他国家的税务机关交换了金融账户信息。
公告提到,瑞士税务管理局已向合作方共享了约200万条金融账户信息,自身也收到数以百万计的信息,包括账户持有者的姓名、住址、国籍、纳税识别信息、税务申报机构、账户余额以及资本利得等。公告称,这一信息交换将令税务部门得以确认纳税人是否如实申报自己的海外账户。
AEOI启动于2014年7月。在二十国集团(G20)委托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并获得当年G20布里斯班峰会的核准,其目标为加强国际税收合作、打击跨境逃避税。
瑞士联邦税务管理局的公告指出,首批与其进行信息交换的包括欧盟国家以及加拿大、冰岛、挪威、日本、韩国等其他九个国家和地区。随着这一次瑞士在保密制度上作出历史性的让步,或许建立起全球化的金融监管体系将指日可待。
保密守则成为法律
瑞士的银行业兴起于16世纪。随着基督教加尔文教派的兴起,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从法国和意大利逃到瑞士日内瓦,这些新教徒也带来了大量金钱,交由日内瓦银行家打理。为了避免泄露这批新教徒的财政状况,银行家们逐步建立起保密制度。
1713年,日内瓦议会制定了银行法,规定了银行人员有责任记录客户信息,但是禁止将客户的信息透露给其他人。1789年,欧洲大陆爆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和革命,拥有保密法的瑞士遂成为各路资金的避难所。
到了20世纪,这个传统的制度遭到了一次决定性的挑战,令此前的保密制度上升到了整个国家的法律的高度。
自20世纪30年代纳粹上台后,对于犹太人的迫害使得德国资金纷纷外逃,瑞士正是主要的去向之一。而为了追回外逃资金,1933年,希特勒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要求德国公民必须交代自己在外国的所有资产。
在保密制度的约束下,瑞士的银行业并没有向法西斯政府透露犹太人的资金状况。但这并不能阻止法西斯政府对于这部分资金流向的追查,在了解到部分犹太人有海外资产之后,负责追查德国公民在外财产的盖世太保常常伪装成普通客户,进入银行后拿出钱来,告知银行职员,将这笔钱存入某某的账户。一旦钱能够存入,则说明该人在瑞士银行拥有账号。随后,盖世太保回国后对这些拥有海外资产的犹太人施压,令他们将财产从瑞士转回德国。一年之内,就有3个德国人因在瑞士拥有银行账号而被处死。
3条人命给了瑞士充分的理由来加强银行保密法。1934年,这个仅在银行界流传的职业守则最终成为了瑞士的法律。
“完美”的资金藏匿处
银行保密法明确规定:任何银行职员,包括雇员、代理人、清算人、银行委员会成员、监督员、法定审计机构人员,都必须严格保守其与客户往来情况及客户财产状况等有关机密。而且,无论银行职员是离职、退休还是被解雇,这样的保密协议是终身生效的。
在一些甚至连招牌都没有的私人银行中,办理秘密存款业务的只限于2–3名高级职员,禁止其他工作人员插手过问。这些办理个人秘密户头的职员要绝对可靠,大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经过学徒制度的良好职业教育。
更重要的是,根据该法,任何储户都可选择自己认为妥当安全的方式在瑞士的银行开户存款。储户被允许使用化名、代号或数字来代替真名实姓。不但开户存款时可以委托代理人办理,而且取款或转账时银行也完全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章程办理,财产的真正拥有者可以做到永不露面。
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任何外国人和外国政府,甚至包括瑞士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法院等,都无权干涉、调查和处理任何个人在瑞士的银行的存款,除非有证据证明该存款人存在犯罪行为——而为了要证明存款人的犯罪行为,通常需要他们银行账户作为定罪的证据。
这条法律让非法所得的追查陷入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逻辑怪圈中。也正是因为这条法律,使得瑞士银行成为全球范围内不法分子藏匿资金的不二选择。
来自多方的压力
关键性的改变发生在1987年。
对于世界格局而言,众多独裁者的贪腐统治来到了尽头。而在包括如菲律宾的马科斯、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扎伊尔的蒙博托等被推翻后,总能看到背后瑞士银行保管着他们掠夺来的巨额财产。
“瑞士银行是腐败独裁者的财产保护伞”使得大众十分惊讶,然后是对瑞士银行系统的出离愤怒,这类消息激发的愤怒和难堪,使得匿名账户彻底成为历史,同时也引发了瑞士银行关于“了解你的客户”的制度改革。
按照现任瑞士银行家协会发言人詹姆斯?纳森(James Nason)的介绍,在这个“了解你的客户”制度下,即便客户再敏感,瑞士银行也要求职员必须确认每个开户客人的身份及经济上的“合法性”。如果申请开户者是在外国担任公职的“政治公众人物”,银行会对他可能带来的法律或者声誉风险作出评估。
“了解你的客户”制度实施20年后,2007年9月,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和世界银行联合发起了一项新倡议,即《追回被窃资产倡议:挑战、机会和行动计划》,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追回被腐败的领导人和官员所窃取的国家资产,并将这些资产用于发展项目投资。
倡议面世的第二天,瑞士就马上发表声明表示愿意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合作,共同帮助发展中国家追回被腐败官员所窃取的国家资产。
除了被腐败政客作为藏匿财富的手段,保密制度使得瑞士银行成为恐怖分子筹措资金的重要渠道。
在“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要求各国提供司法协助,以帮助其追查恐怖分子之间的金钱往来。尽管瑞士同美国进行了积极的合作,冻结了多个可疑账户,但美国仍然视瑞士的银行保密制度为“眼中钉”,认为这项制度阻碍了其进一步调查的开展。在瑞士与欧盟进行双边谈判的过程中,欧盟也曾多次要求瑞士废除银行保密制度,实现金融信息共享,以防止欧盟国家居民逃税。
融入金融监管的洪流
2009年,美国以瑞银集团帮助美国富人逃税为由,把这个瑞士最大的银行告上法庭。瑞银不但交了8亿美元的巨额罚金,还破天荒地提供了250余名客户的名单。
随后,法国、德国又威胁要把瑞士放到经合组织制定的“黑名单”里,以此要求瑞士提供更多的银行信息。
在重重压力下,瑞士联邦政府于2009年3月13日宣布,接受经合组织2005年税收协定的第26条规定,扩大与外国税务部门的银行信息交换。瑞士的让步和松动,让人们看到了其秘密即将要失守的尴尬。
但妥协没能让全世界满意,在此后的10年间,瑞士最大的银行瑞银集团,就向英国和瑞士监管机构支付了巨额罚款;今年10月8日,瑞士银行巨头瑞银集团被控税务欺诈案在法国巴黎开庭。
这对于把金融业作为立身之本的瑞士造成巨大的冲击。
根据瑞士政府公布的数据,目前瑞士有银行400多家,分支机构5000多个,平均1400多人就有一家银行办事机构。
“外界流传所谓的瑞士银行业的保密性,实际上从来都不是100%绝对保密的。” 詹姆斯?纳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
而在金融严监管的洪流之下,这句话的意义显得更加深刻。
来源: 时代周报 王心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