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过渡期大限逼近 银行理财转型焦虑难消除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近期,业内关于“资管新规延期”的讨论升温,尽管监管层表示“不属实”,但也并没有进一步明确的说法,而据记者了解,业内对于过渡期满后的转型焦虑始终难消,不论延期与否,加速转型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四方赏晴雨  ·  2019-12-19 10:38
资管新规过渡期大限逼近 银行理财转型焦虑难消除 - 金评媒
来源: 第一财经   

近期,业内关于“资管新规延期”的讨论升温,尽管监管层表示“不属实”,但也并没有进一步明确的说法,而据记者了解,业内对于过渡期满后的转型焦虑始终难消,不论延期与否,加速转型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在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则是位于风口浪尖、最具代表性的转型领域。根据近期对多位银行系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和业务人士的采访,记者发现,业内对于2020年过渡期后的发展不乏忧虑,净值化管理能力仍待提高、净值化管理后理财规模大概率收缩、非标资产难做大规模、优质资产稀缺等问题都是主要的担忧。根据记者了解,未来银行系理财子公司预计在固收投资方面将做到自主直投,而权益类投资多采取委外模式,FOF(基金中的基金)/MOM(管理人中的管理人)方式仍为主流。

过渡期大限逼近

按照资管新规,在过渡期内,银行仍然保留资管中心,在过渡期内负责管理存续产品,而理财子公司则将发行全新的符合监管要求的净值型产品。按资管新规及其配套细则,2020年后,所有理财产品都将转变为净值型,主要分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权益类理财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和混合类理财产品。过渡期始于2018年4月27日,若不延期,则终于2020年12月31日。

“银行理财原先多是资金池、刚兑模式,在过去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部分替代了存款,老百姓(63.100, -0.91, -1.42%)觉得这是高息存款的另一种形式,负债端是刚兑的,而后面的资产端又是期限错配的,因此现在打破刚兑做净值型产品,老百姓能不能认可?银行又不太敢完全市场化(即让净值波动过大),因此现在挑战的确很大。”某大行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陈遥(化名)近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也明确表示,过渡期后理财子公司或在一段时间内面临理财规模下降的挑战。

12月18日,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对记者表示,金融去杠杆任务重、风险大,“稳中求进”是监管层和市场的共同愿景,预计过渡期将会延长。

解运亮称,根据2018年初的状况,银行理财负债端一年期以内产品占比超过90%,资产端平均剩余期限约为3-4年。风险等级为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量占全市场募集资金总量的八成以上。“我们测算,受资管新规冲击的非标资产接近40万亿元(未剔除交叉持有部分)。”

最大的难点莫过于资管新规的第十五条规定,即金融机构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资管产品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或者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业内人士认为,这里需要关注的是两点,一是禁止资金池操作,标准化资产相关的资金池和非标资金池都需要整改,而后者的整改难度极大,整改不成就只有清理;二是精准打击了非标资产的期限错配,对非标资产的冲击将远大于标准化资产。

规模大概率下降

“现有的一些银行净值型产品部分是‘假净值’,曲线做得比较平滑。个金渠道都希望未来的产品是(净值)稳定的,毕竟银行理财客户并不认为理财产品是公募基金,客户也不会区分究竟是理财子发行的还是以前母行发行的产品,因此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加强和渠道的沟通,未来客户经理也要强化与投资者的沟通。”陈遥表示,“目前我们还是比较保守的,要考虑银行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净值化转型的道路是比较漫长的。”

根据记者的多方采访也发现,不论是公募基金还是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其心态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目前,一两年前“理财子冲击公募基金”的讨论声悄然消散,差异化发展、各吃各饭的现实逐步明晰,而理财子公司也愈发认识到净值化转型的挑战,尤其是过渡期后规模下降的可能性。

“银行系理财降规模已经是大概率的事件,未来就看谁可能去承接这些资金了。”某银行系公募基金债券投资经理近期对记者表示。

此前,交银理财董事长涂宏对记者表示,目前二者仍是“各吃各饭”的状态。“基金的优势在于免税,基金执行证监会的监管要求,例如流动性要求等;理财子公司有背靠母行的优势,现金管理类产品可以做得比基金公司更好,收益可相对做高。”

此外,二者的游戏规则不同。除了监管要求不同,投资范围也不同,理财子公司的非标投资虽然不能期限错配,但并未被禁止,目前公募基金则无法直接投资非标。

当然,权益类产品的投研能力是公募基金的最大“护城河”,而理财子公司因客户风险偏好较低,也并不会想去与公募基金在这方面一较高下。“目前产品主要分四类,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衍生品类,但主要还是会集中在前两类,这也是原来银行理财的传统优势,其它两类的占比仍很有限。”涂宏此前提及。

摸索展业之路

面临重重挑战,目前理财子公司究竟在如何展业?

首先,在认识到客观挑战的同时,银行系理财子的优势也不容小觑。最突出的便是渠道、客户基础的优势,二是“投行+资管”的优势。

“主要产品仍需要以固收来夯实基底。在固收方面,可增厚收益的部分则是非标投资,而这也突出了银行系理财子的资源优势。目前监管要求的非标资产占比上限35%,银行的优势则是‘投行+资管’,其投行的功能则体现在,银行可以投资更为优质的非标项目。鉴于国有大行对各区域的企业风险全貌比较了解,可根据各地分行对企业信用状况的了解,进行投资决策。”陈遥告诉记者。

不过,非标缩量仍是未来的大趋势,即使发行较长期限的封闭式产品、做到期限匹配,要靠非标做大理财规模绝非现实之策,因此,强化公开市场直投能力仍是关键。过去一年来,记者也了解到,众多公募基金人士也先后到各大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分享净值化管理及系统筹建的经验。

除了强化固收投资(直投)的系传统优势,权益类产品也将起到增厚收益的作用,但理财子公司大举进军股市、理财子抢食公募蛋糕的揣测也逐步被证伪。目前,FOF/MOM仍为理财子权益类投资的主要方式。据记者观察,目前理财子发行的混合类净值型产品的权益部分多为委外FOF模式。

“作为增厚收益的部分,我们更倾向于挑选优秀的基金管理人来打造定制化的产品,关键希望控制波动率,不会盲目追求高收益,而是争取做到收益和稳健性的平衡,满足银行客户的需求。”陈遥告诉记者。

来源: 第一财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四方赏晴雨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