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付费,任重而道远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这也证明内容付费越来越被大众认同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因为只有内容创作者能从中获得尊严,获得回报,才可能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激情进行持续的创作。只有创作者得到尊严与认可,才会持续生产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产品,不然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低质量同质化的直播内容以及废话连篇的软文会一直伴随大家左右,消费就没法升级了。

  第三只眼  ·  2016-09-13 01:05
内容付费,任重而道远 - 金评媒
作者: 第三只眼   

2015年中国在线视频市场规模超400亿元,付费用户数量实现爆发性增长,达到2884.1万人。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今年6月初上线首个“付费精品”专区,《奇葩说》主持人马东推出的付费音频教程《好好说话》在发售首日的销售额就超过了500万。

日前,付费问答的产品开始走热,拥有多重身份的王思聪也为“分答”站台,且只凭回答几个简单问题就大赚十几万元。

这也证明内容付费越来越被大众认同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因为只有内容创作者能从中获得尊严,获得回报,才可能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激情进行持续的创作。

只有创作者得到尊严与认可,才会持续生产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产品,不然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低质量同质化的直播内容以及废话连篇的软文会一直伴随大家左右,消费就没法升级了。

可能单纯拎出几个数据不够客观全面,但至少说明,一部分人开始愿意为内容付钱,并且数量越来越庞大。内容付费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说“风口”还为时尚早。

互联网创业者为投资人或消费者画一个大饼亦无可厚非。罗振宇对内容付费的态度是:内容付费可以赚钱,但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赚钱,而且目前也仅限于赚小钱而已。目前的内容付费更多的是点状的突破,难以形成规模和效应。

知识是第四代交易入口

“流量是第一代交易入口,价格是第二代交易入口(以阿里巴巴为代表),人格是第三代交易入口(以网红为代表),而知识则是第四代交易入口。”罗振宇曾这样说道。

罗振宇的观点对错先不做定论,但他阐释了一个重要的趋势:内容本身成为一种聚客工具,用户不再是买来的,而是靠内容聚集的,然后他们的流动是靠头部内容带着他们走,也就是说,内容本身成为交易入口并影响流量的走向。

而内容付费则是这波商业革新的小浪潮,就是靠内容本身聚集用户,然后消费内容。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知:现代意义上的内容不完全等同于知识,它有两种价值:社交价值和产品价值。

路途漫漫,依然要突破的几个难关

付费阅读模式一旦开启,对于原创者而言,大量掉粉或不可避免。原因是:内容付费与微信打赏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付费打赏是粉丝内心收获共鸣之后对作者无条件的欣赏与回馈,这种模式是双向自由的。但内容付费阅读无疑破坏了这种关系,一旦带上强迫性,用户就很大程度上不会买单。

互联网免费思维在用户身上已难以扭转,而作者设置付费阅读用户对内容的预期更高,一旦内容不符合读者预期,粉丝可能会感受到一种欺骗与内心的抵触心理,久而久之,粉丝可能会逃离或从其他渠道寻找内容,这会逐步降低作者的文章的阅读数与粉丝转化率以及增长空间,也破坏了作者与粉丝之间的纽带关系与粘性。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那么问题是只有拥有“稀缺性”的内容才能拥有付费阅读。

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同样也是内容泛滥的时代,内容同质化严重。数据显示,去年8月,不少微信订阅号的阅读数突然从8月份开始下降,个别号的阅读数下降20%-50%不等。究其原因,内容同质化,信息过载。

虽长路漫漫,但第一步很重要

加强原创保护功能。现在来看尽管微信推出了原创保护功能,以及举报抄袭的功能。但在2300万微信公众号中,还是有大量公众号靠转载或修订别人的内容为生。本质上这种投机取巧是一种欺骗用户的行为,而骗局总有一天会被拆穿,因此这类抄袭终会被终止。

得到上几乎所有的付费专栏都在维持每日一更的高频率。保持高频率持续更新的能力,这对内容创造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日更的背后必须得是团队作战,依靠集体的智慧来完成这个目标。比如拥有7万多付费用户的得到专栏《李翔商业内参》就是由一支三人创作团队完成的。当然,有巨额收入的刺激,组建团队以保持快速更新应该也就不是难事了。

内容平台要有专业领域专业服务的能力,在付费这个门槛面前,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专业化的内容,以提升自己专业技能、开阔眼界格局、促进深度思考。

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优质内容的平台能够对我们这些在信息爆炸背景下极度焦虑的人们,提供一些颠覆性的付费方案吧。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第三只眼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