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农村化进程中的际遇和阻力
【摘要】金融作为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却少有金融机构青睐,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金融机构,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三农资金需求。
城市包围农村
1928年至1930年间,毛泽东同志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88年以后的今天,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发展以后,农村与城市形成了极大的差距,农村人口外流导致农村空心化,原有的土地制度无法与农村现状相适应,三农问题突出。
以金融为例,农村一直是被金融业边缘化的区域,金融作为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却少有金融机构青睐,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金融机构,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三农资金需求。统计表明,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达到3万亿,且这一数据还在连年增长,预计到2020年,这一资金缺口将突破10万亿。连年的资金缺口,严重阻碍了三农发展,与此同时,也助长了农村金融的一片蓝海。尽管这几年国家政策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大,但也远远止不住农村的渴,引导并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让民间资本力量进入农村,形成政策+市场的双驱动,才是强有力的解决办法。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界的新秀,也是普惠金融概念里的一种,近年来,不断深入农村地区,为农民提供了各类生产、交易融资,以p2p为例,部分平台长期开展三农融资服务,得到了投资人的欢迎和监管层面的肯定,互联网金融的重点区域在城市,特别是一二线大城市,现如今,金融反哺农村、转移农村,大有城市包围农村之势。
进程中的困境
(一)过去几十年,农村对金融的认知以及应用都十分有限,这其中的原因有:一、传统金融机构入驻农村地区成本过高,几乎没有那个金融机构网点布置在农村,二、农村人口过于分散,三、借钱难,借钱贵,使得农民不敢问及。这些是以往金融入驻农村的挑战,现在如今,互联网金融向农村进发,也面临着新的困境。
自1993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互联网pc时代历经了二十多年的疯狂发展,但这二十多年来,pc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率依然很低,截止2015年,中国农业人口数为6.7亿,而农村网民数只有不到1.9亿,占比29%,互联网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备条件,使得农村在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上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但值得庆幸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农村互联网的落后局面起到了很大的补充作用,手机的普及以及4G网络的迅速覆盖,使得互联网在农村已变得普遍和实用。
(二)风控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金融推向农村,面临着风险控制的挑战。在国内征信缺失的大环境下,农村信用数据的缺失又尤为严重,农村地区长期的金融压抑,使得农民极少有金融借贷等活动,为防范高利贷的盛行,一些民间金融机构的进入更是受到政策的限制,信用卡等形式的小额借贷更不会向农民发放。
无论是官方信用体系还是民间信用体系,都存在极大的空白,这些空白为机构的风险识别带来了挑战,使得借贷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
说到信用体系的缺失,同时也能联系到借贷的效率和精准性,借多少,多久能放款,这都会对需求方造成很大的影响。毕竟,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过强,一旦自然因素营造了良好的生产机会,农民则急需购买生产原料和工具。这时候,则对金融的灵活性和精准性要求特别高。
(三)农村金融最大的作用在于促进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性也很高。靠天吃饭,是传统农业的一大特点,单一的生产模式,使得风险集中,一旦遇上恶劣天气,容易导致减产,严重的甚至会绝收,这无论对农民,或是对服务农民的金融机构来说,都损失很大。而担保体系在农村金融里更是不见踪影,农业保险的引入和地方政府的担保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建立和完善,并与金融活动相衔接,以分散风险,促进农民生产生活健康有序的发展。
要改善农村金融的现状,必定要先构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制度保障、扎实建设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底层基础设施、完善农村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防范机制等,只有将这些基础框架建设好,才能构建出一个科学、有效、惠民的农村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