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娶,Uber嫁:合并是一种病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俗话说“两好搁一好”,一件喜事为何却让人吐槽多多?

  taomeigu  ·  2016-10-19 15:45
滴滴娶,Uber嫁:合并是一种病 - 金评媒
作者: taomeigu   

即使已经开始动笔写这篇评论,笔者却依旧无法说服自己,应该怎样拿捏分寸,才能显得准确又不出格。单就事情本身而言,滴滴出行收购Uber中国这样一件事,其实并不复杂,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弱肉强食”,在当今波云诡谲的资本市场上,原本是让人提不起兴趣的。甚至可以这么讲,这次收购,无论是金钱的体量,还是日后可预见的变化,又或者是其在股票市场上有可能掀起的波澜,与“中国神车”、“中国神船”这样的大概念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

但就是这样一个题目,却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于是乎人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略显奇异的景象:先是网友转发了Uber创始人兼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的公开信,接着是滴滴出行资深副总裁陶然在朋友圈向关心此事的中国记者们否认,然后是Uber中国员工一脸懵逼地扮演吃瓜群众,与此同时外媒不断披露更多的事实,最后滴滴出行正式官宣收购Uber中国。

俗话说“两好搁一好”,一件喜事为何却让人吐槽多多?中国记者们吐槽的是一种,“中国的事情永远是外媒最先知道”;民众和投资吐槽的是一种猜疑,“就算这不是抢婚,那也可能是强买强卖”,外国媒体吐槽的是“如今中国企业比中国政府还不好欺负”,但笔者却没什么可吐槽的,眼下正在发生的历史,是滴滴出行,这个始终否认计划在美国上市的“土包子”企业,成为资本市场上另类的“反侵略英雄”。要知道,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但当初外资随便抖抖手腕儿,就把中国八大可乐品牌围剿杀戮到惨不忍睹的屈辱经历,仍旧使人历历在目,而现在,即便抛掉里边的民族主义成分,滴滴出行掏钱的举动,也是一次中资的胜利,即便胜利是在原本就属于我们的底盘上取得的。可如果你把思维拉伸,尝试想象一下八国联军侵华那会儿,如果我们是不费一兵一卒,就把对方的坚船利炮收归己有,你或许就能感同身受地明白笔者心底有着怎样的小喜悦。

笔者之所以要提到里边中资与外资的对抗因素,是因为客观地说,滴滴出行收购Uber中国的意义真的没有媒体渲染的那么大,受关注程度高,是因为它沾了“大众消费”的光,用的人多了,自然闹出的动静就大了,但不代表它的影响力就大,笔者甚至可以预言,这将是一次平静而又平淡的收购,你慢慢会发现,现在媒体关于收购后的种种猜测,到最后都不会上演。为什么?因为这是一桩2012年成立的公司对一家2014年成立的公司的收购案,两家同样高速增长、同样仍在培养客户使用习惯、同样靠多轮融资支撑的企业,擦出一星半点的火花有可能,但你指望它们放卫星,那无疑是天方夜谭,还记得当初滴滴与快滴合唱的“双簧戏”么?它改变了什么格局?

这里我补充说两句,有关垄断的问题。有人担心,滴滴出行收购Uber中国后,会出一家独大,进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的局面,有的财经评论员更是通过公开发声斥责这一行为“就是赤裸裸的垄断”来刷存在感,甚至还有的媒体还拿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还得申报,不申报的话,往下走不了”的言论说事儿,意思好像是在说,这一收购难过“垄断关”。对于普通民众或者投资者来说,担心垄断疑云会使一桩看上去好好的生意做不成,这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但如果身上多少有些专业影子的财经评论员和媒体在见识上也如此的“不成器”,那就格外的有趣了。结合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垄断行为是指:排除、限制竞争以及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这样说太泛泛了,更直接的说法应该是:垄断,即少数大资本家为了共同控制某个或若干部门的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实行的一种联合。看到了吗?垄断的本质是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拿着这个定义,我们套用在滴滴出行收购Uber中国身上,问题就产生了,它可以获得什么样的高额垄断利润呢?笔者的答案很明确,就是没有。很奇怪,之前把打车软件说成是打破出租车经营垄断“撞城锤”的那些财经评论员和媒体,怎么一转眼儿,就开始担心“撞城锤”自己反倒成了精呢?实际上,滴滴出行也好,Uber中国也罢,把那些附着在它们身上的美好名称抽丝剥茧,最后剩下的不过就是两家经营打车软件的企业,然而,打车软件算得上是一个完整并且独立的行业么?细究之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这样的企业捆绑在一起,就可以垄断出租客运行业了?显然这一观点,不仅想当然,而且有些一厢情愿。

不知道有没有人曾经发出过这样的疑问,打车软件如此“吃香”,但算一算,为什么现在里外里却不过滴滴出行、Uber中国、易道用车、神州专车四家?原因或许有很多,但笔者认为决定性的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赚钱。别看滴滴出行或Uber中国在合并前貌似风光,一个是行业龙头老大,另一个则是风头正劲,但很遗憾,两者都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赚钱方式。原本应该是服务于出租客运行业管理者从中赚取服务费的打车软件,越俎代庖自己做起了出租客运,变成了所谓的网约车公司,可是盈利的渠道却并没有摆脱向从业者抽成一类的老旧模式,而另一方面,打车软件公司像其它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一样,靠烧钱换取市场,靠市场换取增长,靠增长换取市值,靠市值换取融资,然后周而复始,这同样没有任何新意,反倒是增加了投资者的怀疑情绪:单纯以公司主营业务作为判断依据,打车软件是否是一个“赚钱的项目”?所谓的市场占有率,包括拥有的注册司机和乘客,究竟是无数个盈利的增长点,还是无数个吞噬成本的黑洞?

由垄断延伸而来的另一个想法,是打车软件究竟在与谁竞争?打车软件横跨了IT(软件)、汽车租赁、出租客运等多个行业,但它在每个行业又都不是以相对独立的面貌而存在的,比如出租客运行业,无论是滴滴出行还是Uber中国,严格来说,两者都是既没车又没司机,它有的只是不同属性的注册用户。也就是说,如果把出租客运行业作为被垄断对象来看待的话,那么显然滴滴出行收购Uber中国后,其竞争对手应该是各地出租车公司,而不是其它打车软件公司,这样一来,事情才算是变得更清晰了一些,既没有车也没有司机的滴滴出行和Uber中国怎么可能排出有车有司机的出租客运行业的竞争呢?那可真是经济界的奇迹了。也许有人会问,滴滴出行和Uber中国发展如此迅速,难道不是竞争力“杠杠滴”的表现么?笔者认为还真不是。与其说滴滴出行和Uber中国在胜在竞争力上,倒不如说其实际是赢在不正当竞争上,说什么服务更好之类,只不过是表象,根本还是价格,依靠补贴,滴滴专车逼得出租车司机罢工斗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后来Uber中国逼得滴滴出行买下自己。从中,笔者斗胆断言,只要补贴取消,打车软件催生的网约车竞争力将大幅缩水,而且将更有趣的是,补贴是否取消,未来将不取决于滴滴出行和Uber中国自己,因为它们纯粹意义上的好日子已经快到头了,烧钱早已使它们失去经营弹性,而站在对面的出租车公司,就这么强硬地挺到现在,一招还没有出,谁的底牌更多,一目了然。

说了这么多,有人会疑惑,为什么说合并是一种病呢?其实上述文字并非都是废话,剖析滴滴出行和Uber中国垄断不成立的同时,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们的竞争力是有巨大缺陷和漏洞的。因此,这次并购根本谈不上什么强强联合,就如同当初滴滴与快滴的合并一样,是一场莫名其妙的妥协,好端端的分则两立,却硬生生地玩儿起了“合则生”的把戏,结果Uber中国一来,在竞争层面,滴滴出行表现得连半点集大成者的风采都没有,反而有一股怯生生的孱弱,只是结果来看有些“幸运”,有些“浪漫主义英雄情怀”。然而不管传言是真是假,这次收购明显是一次被动的收购,或者说是一次并不必要的合并,胜利背后的实质是妥协,是拿钱买清净,用相对平和的方式解决掉搅局者,由此也造就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局面,市场并未饱和,政策依然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用户习惯尚在养成阶段的时候,两家本应各自探索行业边际的公司却选择了合并,双方关系就此很有可能从两相竞争,变成两相掣肘,毕竟仅就打车软件的行业特性而言,没必要留存两块牌子,两套人马,两种文化,偌大一个市场,吃都吃不完,就着急怕吃不饱,只能说决策者的眼光太窄了。

最后笔者想说,滴滴出行一路走来,四年时间已经完成对主要竞争对手的两次收购,但两次都难言成功,甚至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压根儿就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这样的收购还真的是一种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taomeigu

淘美股换一种角度,投资美股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