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券商研究机构研报误导市场引发监管关注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时值年末,国内各大券商纷纷召开年终策略会,发布研报解析市场的投资机会,“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但回顾过去的11个月,不少券商研究机构的研报却被频频打脸,建议增持的股票跑输大盘指数,甚至一些内容被相关上市公司直接否认,让人尴尬不已。

  艾迪  ·  2016-12-16 13:50
今年券商研究机构研报误导市场引发监管关注 - 金评媒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时值年末,国内各大券商纷纷召开年终策略会,发布研报解析市场的投资机会,“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但回顾过去的11个月,不少券商研究机构的研报却被频频打脸,建议增持的股票跑输大盘指数,甚至一些内容被相关上市公司直接否认,让人尴尬不已。

“测不准”与“说假话”

证券公司研究报告,通常也称卖方研究报告,包括晨会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投资策略报告、上市公司研究报告、季度和年度投资报告等。一般在网上能免费浏览、可作为投资参考的,主要是券商的研究报告,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买方机构的投资报告则通常很少对外发布,多为付费使用。

预测市场原本就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技术活。据不完全统计,券商近5年关于A股行情的预测,几乎年年都与市场的实际走势相差甚远。以2016年的预测为例,截至12月13日收盘,上证综指运行区间在2638.30点至3684.57点。而回顾20余家券商公布的策略报告,对上证综指的预估运行区间为2800点至4800点,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

“一般而言,券商研究机构预测未来一年股指运行区间的上限和下限,主要考虑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下的企业盈利情况,货币政策影响下的资金面情况以及市场情绪等指标,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股指的运行区间。”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

抛开市场情绪等诸多非量化的指标之外,券商研究机构对于股指的预测均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之上,各种假设条件是有限的,而真正影响市场的因素是无限的,且处在变化之中,有时这种变化非常剧烈。因此,尽管点位预测建立在科学模型之上,但屡测屡错的结果不免让人有些算卦和解签的感觉。

上海一家券商研究机构的策略分析师向记者坦言:“预测股指运行区间,是一件费力但不讨好的事情。我可以预判利率、汇率、税率的调整和变化,但永远也无法预测一些超出预期的、极小概率的事件。”以今年初的A股行情为例,大盘出现超出市场预期的连续熔断现象,1月份最低跌至2638.30点,直接跌破了很多券商研究机构预测的全年最低点位。

除了策略研报对于股指运行“测不准”之外,有些券商机构在个股研报上还涉嫌“说假话”。今年6月,广发证券(17.050, 0.00, 0.00%)发布关于兴发集团(15.610, -0.09, -0.57%)《市值处历史底部,电子化学品业务有待重估》的研报,核心观点是该公司估值位于底部,业绩反转弹性大,给予“买入”的评级。之后,兴发集团受到资金大力追捧,股价当日逆势涨停。但兴发集团随即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近期未接受广发证券等机构调研和媒体采访,该报道仅代表相关机构观点,不代表公司观点。次日,该公司股价下跌3.99%。

类似的“乌龙研报”并不少见。2010年末至2011年初,国泰君安(18.770, -0.11, -0.58%)、湘财证券、信达证券和平安证券4家券商相继发布《中国宝安(10.130, 0.00, 0.00%):坐拥负极龙头,新能源业务风生水起》等虚假研报,使得中国宝安股价高歌猛进。随后,中国宝安澄清,石墨烯应用方面的探索正在进行之中,4家发布研报券商甚至并未到公司了解情况,令4家券商研究机构颜面扫地。

误导市场引发监管关注

如果说市场行情变化太快太复杂,一些券商研报经常出现“测不准”,尚且情有可原,那么,对于那些涉嫌发布虚假信息的券商报告,特别是误导投资者并造成损失的,则需要监管机构重拳出击,加强监管。

今年9月,中国证监会在通报当期的机构监管情况时指出,部分券商及其分析师在研报发布过程中存在未审慎使用信息、分析方法不严谨、引用信息不合规等合规风险,已偏离了作为专业机构、专业人士需秉持的专业、合规、审慎、为投资者负责的基本原则和态度。证监会当时点名批评了3家券商,并要求其及时整改和进行内部问责。

目前,《证券分析师职业行为准则》和《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规定,证券公司在展开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活动中,需建立健全证券研报发布前的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查机制;证券分析师应严守合规底线,遵循客观、审慎、专业等执业原则,不得将无法确认来源合法合规性的信息写入证券研报,不得将无法认定真实性的市场传言作为确定性研究结论的依据,在证券研报中引用他人著作、论文、研究成果及数据信息时,应当注明出处。

针对个别证券分析师撰写的证券研究报告存在用语不客观、不审慎、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等问题,今年4月份,中国证券业协会经认真调查核实,依法依规对6名从业人员采取了自律惩戒措施,并将相关情况记入协会从业人员诚信信息系统。

“卖方研究报告发布不实信息,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卖方研报在通过买方机构来兑现价值时容易被扭曲,这其中可能会掺杂配合上市公司‘管理市值’、买方机构‘出货’等利益因素在内;另一方面,部分分析师对行业产业和上市公司研究不深,只是照搬上市公司的说辞,自身也容易被误导。分析师在研究报告中有大量主观推断的假设性内容,也经不起推敲。”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说。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乌龙研报”、虚假研报事件的出现与证券公司对研究所的内部管理缺失不无关系。“至于引发上市公司股价的异动后,研报是否存在故意炒作或散布虚假信息,这需要监管层来进行判断。如果认定存在恶意的造假或是虚假陈述,投资者可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研报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券商研究报告推出的初衷来看,它主要是作为券商的资管、自营等业务提供投资和研究支持的后方平台,但由于券商研报同时也为买方机构尤其是基金、保险等大客户提供参考信息,能以此获取丰厚的佣金收入。并且,优质研报还能扩大券商的社会影响力、市场定价能力,促进证券公司各项业务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券商并不是单纯的研究机构,它还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有其利益所在。因此,普通投资者对其发布的研报须有正确的认识。“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尽信研报不如无研报。

“普通投资者不能一味相信或者单纯依靠券商研报来投资,而应在其基础上,结合宏观经济面,判断报告推论的合理性。投资者要掌握券商报告中的研究方法、分析思路和角度,从而完善自己的投资分析能力和市场研判水平。”苏培科表示。

那么,如果一份研报在手,投资者应如何取其精华?董登新认为,应着重看其数据处理和内在逻辑,谨慎看待研究结论。

对于投资者来说,券商报告首先值得汲取的部分就是数据的归类和对比。个人投资者由于信息来源欠缺、数据处理能力较弱,很难做到券商分析师那么专业。如果投资者想了解房地产、有色金属等行业的数据信息,可翻阅各大券商关于这些行业的周报、月报等。其次,要认真分析券商研报的内在逻辑。当报告作出一些重要的结论时,投资者要注意推论的过程是否可信,用自己的头脑作出判断。对于研报结论,投资者应仅作为参考,理性看待券商研究结论和股价走势一致的暂时现象,更要注意到研究结论和股价走势并不相符的情况。

一般而言,综合实力排名靠前、业内口碑较好的券商,其研报质量也相对更可靠些。并且,由于这些券商的买方客户资金实力雄厚,因此研报所推荐的股票之后出现大幅上涨的故事并不少见。同时,还要选择分析师的个人品牌。一般而言,新财富、水晶球等历年所评选的最佳分析师,其所出的报告权威性是受到主要买方机构所认可的,研报水平通常也会较高。

业内人士建议,普通投资者还可选择多家券商研究报告作为投资参考。投资者在研读券商研究报告时不能只看一家观点,需要博多家之所长,了解不同券商对于市场分析的侧重面、角度和分析思路。研读多家券商报告有助于投资者对于市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分析,而不只拘泥于一家券商的分析思路,能提高投资者投资决策正确性的概率。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艾迪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