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逆袭资本寒冬 两月内30多家平台获融资
【摘要】2016年经济下行,互联网繁荣的泡沫刺破,资本寒冬无声来袭。而对互联网金融来说,2016年也是金融监管年,许多业内大伽更是纷纷吐嘈,互联网金融正遭遇严寒的冬天。
2016年经济下行,互联网繁荣的泡沫刺破,资本寒冬无声来袭。而对互联网金融来说,2016年也是金融监管年,许多业内大伽更是纷纷吐嘈,互联网金融正遭遇严寒的冬天。
但是从2016年12月到现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32家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得了新融资,这推翻了互联网金融遭遇资本寒冬的论调。研究员指出,从这32家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得的融资金额、结构等数据来看,互联网金融遭遇资本寒冬的说法并不准确。随着互联网金融由野蛮生长逐渐走向合规经营,行业集中、垂直细分成为主要发展趋势,而资本也随之从前几年的一哄而上抢赛道,发展到目前抢赛手,开始向大型平台或细分领域集中。资本投资更精准,互联网金融行业优胜劣汰,马太效应显示。
数据显示,在 2016年互联网金融的股权融资中,前10家企业融资额占行业融资额的83%左右,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对中小平台而言,被资本青睐会变得更加艰难。
研究报告指出,目前获得融资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资产端主打垂直细分领域,诸如车贷、农贷、互联网保险、消费金融、区块链以及移动财富管理。而车辆贷深受70后、60后投资者青睐,这也佐证了细分领域对用户与资本的天然吸引力。
中国经济由投资与出口转向由内需的消费推动,消费经济在中国的未来十年将成为主要战场。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称,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9万亿元,预计2019年将达到41.1万亿元。以号称万亿市场的消费金融成为了诱人的蛋糕,车贷、校园贷、白领贷款、农业贷款都是资本追捧的对象。
就互联网金融行业自身来看,随着网贷监管政策的出台,以及互联网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近几个月来,网贷平台从信息披露、资产端布局、合规运作方面不断调整,也正不断寻找新的商业模式。诸如,严格遵行监管细则关于个人贷款额度的上限要求,由原来的房贷、保理票据等转移到了消费贷与车贷。
此外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网络小贷、互联网银行、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区块链等均是热门领域,“金融科技”投资热度未减。因而,资本依旧愿意在这个赛道上奔跑。即资本寒冬并不是投资人没钱,而是投资人更为理性,好的项目依然会受到青睐,只是创业热潮下投资蜂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随着监管脚步的加紧、行业集中度的加强,中小型互金平台的发展空间将更受限制,盈利压力也将倍增,行业的“马太效应”正在显现。与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平台繁荣发展景象不同,这几年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更加理性,投资更加精准,更青睐有实物抵押的网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