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财报:拼多多隐忧的放大镜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当漩涡开始席卷拼多多,至此,它将开始不再神奇。

  孟永辉 原创  ·  6小时前
Q3财报:拼多多隐忧的放大镜 - 金评媒
作者: 孟永辉   

 

拼多多的野蛮生长期,业已渐行渐远,隐忧开始轮番出现。

 

这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拼多多的低价策略上,同样还体现在拼多多最新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上。

 

据拼多多最新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营收达到994亿元,同比增长44%,与上个季度相比,营收增速有所放缓,也低于市场预估的1028.3亿元预期。

 

利润达250亿元,同比增长61%,环比下降22%。第三季度调整后每美国存托股(ADS)收益18.59元,低于市场预估的20.19元。

 

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拼多多第三季度的营收低于市场预期,还是拼多多的利润环比出现的大幅下降,无一不是拼多多的发展开始走入到低迷期的直接体现。

 

正是由于拼多多第三季度的财报不及预期,因此,在财报发布的当天,拼多多美股盘前跳水逾14%

 

可见,资本市场对于拼多多当下发展境况的某种担忧。

 

尽管拼多多方面将其第三季度的财报不及预期归结为「平台减免」、「电商西进」、「新质商家扶持计划」等举措的影响,但是,如果深度分析,不难看出,拼多多的财报不及预期,或许还有更大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正如《扁鹊见蔡桓公》里的那句话,「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拼多多的问题,或许同样深在「骨髓」,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

 

以百亿补贴为主导的低价策略,开始反噬

 

一直以来,拼多多都对「百亿补贴」有着一种迷之依恋。

 

无论是在电商红利期,还是在电商洗牌期,无一不是如此。

 

从表面上来看,拼多多试图通过「百亿补贴」将更多优质的商品输送到消费者手中,让消费者享受到电商的低价红利。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百亿补贴」的问题被爆出,越来越多的迹象开始表明,拼多多所谓的「百亿补贴」,只不过是收割消费者的工具而已。

 

纵然是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百亿补贴」的时候,依然还有消费者认为,拼多多的「百亿补贴」的产品,其实就是优质的商品。

 

然而,当五粮液开始爆出拼多多「百亿补贴」频道的商品依然存在假货的现象,人们开始发现,所谓的「百亿补贴」只不过是拼多多吸引和收割流量的工具和手段,并非是给消费者带来好的商品和体验的手段。

 

于是,人们开始反思拼多多的「百亿补贴」策略。

 

说到底,拼多多的「百亿补贴」策略,仅仅只是其低价策略的延续,通过这种方式,拼多多让追求低价的消费者尽可能多地在自身的平台上下单,从而造就了自身平台上成交率的增加。

 

对于拼多多来讲,「百亿补贴」,仅仅只是一种营销手段而已。

 

当人们并未真正认清「百亿补贴」的本质,他们会简单地认为,通过「百亿补贴」买到的商品就是优质的商品。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劣质商品开始在拼多多的「百亿补贴」频道开始出现,曾经给拼多多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成交的「百亿补贴」开始遭遇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总结来看,拼多多以「百亿补贴」为主导的低价策略开始反噬。原因在于,它非但没有带来拼多多自身平台生态的完善,同样也没有给用户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实惠,而仅仅只是拼多多为了达成成交和收割流量而进行的一种营销手段而已。

 

可以预见的是,当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以往被它奉若圭臬的存在,开始产生反噬效果。

 

随着这样一种反噬效果越来越多地出现,拼多多的流量不仅面临流失的风险,它的整个商业模式都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以效率优先的平台撮合模式,开始崩塌

 

拼多多之所以会在早期获得野蛮生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以效率为主导的平台撮合模式,依然还有着巨大的优势。

 

无论是拼多多对于三农的支持,还是拼多多的社交电商打法,说到底,其实都是在尽可能大地提升自身平台上的撮合效率,其实都是在尽可能多地达成自身平台的规模。

 

在流量充沛的年代,特别是当信息不对称的年代里,拼多多的这样一种效率优先的平台模式,的确是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的。

 

当电商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开始变得深入,特别是当电商开始将原本横亘于上游和下游的信息壁垒被打破,拼多多的这样一种以效率为优先的发展模式,开始一点一点地开始崩塌。

 

以拼多多的「农地云拼」的模式为例,通过这样一种模式,拼多多将横亘于消费者和农产品之间的壁垒打破,尽最大限度地提升了两者之间的对接效率。

 

于是,拼多多平台上的农产品的成交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然而,在效率提升的同时,人们发现,它们购买到的商品,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善,而仅仅只是在对接效率上有了提升而已。

 

透过「农地云拼」模式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仅仅只是一味地关注效率,仅仅只是一味地专注于撮合,而忽略了对于上游产业端的改造,以及对于下游消费端的关注,只会给拼多多带来昙花一现的发展。

 

当以效率为主导的平台撮合模式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曾经的拼多多平台,开始遭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拼多多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自身这样一种以效率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面临着的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开始进行了平台治理,但是,这样一种治理欲要真正见效,或许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如果这样一种平台治理,难以出现效果的话,甚至还将会把拼多多拖入到泥淖之中。

 

以流量为主导的规模化发展,开始碰壁

 

当电商行业的发展进入到深度洗牌期,特别是当以规模化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开始遭遇到天花板,仅仅只是一味地做大流量规模,开始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境和难题。

 

这几乎业已成为了整个电商行业的共识。如何在存量市场下找到更多发展的新机会,通过挖深矿、打深井的方式来获得新的发展,业已成为了电商行业的共识。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我们依然看到了拼多多对于流量的迷之依恋。

 

这一点,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拼多多的第三季度的财报当中,看出一丝端倪。

 

拼多多集团执行董事、联席CEO赵佳臻的说法,「过去的这个季度,我们推出了一系列减免及扶持的举措,通过真金白银的退返、减免等方式促进商家降本增收,推动产业带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同样地,在今年8月中旬,拼多多密集落地了百亿减免一揽子举措,先后推出了多项服务费退返权益,下调了先用后付服务费、商家的店铺保证金以及提现门槛,全方位降低商家的经营成本。

 

此外,拼多多还推进电商西进计划,由拼多多平台承担偏远地区订单的物流中转费,大幅降低了商家寄往偏远地区订单的快递费用。

 

说到底,拼多多试图通过这些举措来做大商家的体量,还是流量思维。

 

如果我们对拼多多的这一系列的举措进行总结和定义的话,不难看出,其实,它依然还在奉行以流量为主导的规模化的发展策略,依然还在试图通过做大自身的平台来获得发展。

 

虽然拼多多通过这样一种变相的资本运作模式,可以获得一定的增长,延续其以往发展模式,但是,等到这样一种模式难以取得相对等的效果,特别是难以给拼多度的规模增长带来驱动,拼多多这样一种以规模化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或许将会碰壁。

 

如果说,拼多多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提升上游商家的规模和体量,并且开始碰壁的话,那么,它对于下游消费端的规模增长上的尝试所遭遇到的问题,同样开始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今年7月,拼多多旗下的团购工具快团团团长失联问题,正是暴露了拼多多在追求流量规模上所遭遇到的问题和尴尬。

 

据「消费电子杂志社」报道,多位快团团的团长们遭遇提现困难的情况。

 

一名资深「团长」在提取约3万元成本和利润时,快团团端却以团长资料不全为由,显示无法提现。

 

在补充提交一系列材料,但仍然无法提现,联系快团团官方客服寻求解决方案,然而收效甚微。当联系拼多多客服寻求协助时,得到的回复却让其联系快团团的客服。

 

除此之外,曾经被拼多多引以为傲的以五环之外、小镇青年为代表的下沉市场,同样开始面临着流量规模化增长陷入瓶颈的难题。

 

说到底,拼多多仅仅只是一味地以流量为主导,一味地追求规模,而不去扎根实业,不去关注新技术的做法,必然会开始遭遇到越来越多的碰壁。

 

结语

 

拼多多第三季度的财报,是一个放大镜。

 

透过它,我们看到的并不仅仅只是拼多多在第三季度开始下行的现状,更加看到了拼多多本身以及当下的战略打法上,依然还存在着的巨大的问题和隐忧。

 

说到底,拼多多固执地坚守以往的发展模式,最终让它走到了今天这样尴尬的境地。

 

对于拼多多来讲,如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平台,自身的模式和打法上的问题,而仅仅只是避重就轻,那么,它或许将会在未来面临更大的风暴。

 

当拼多多的病「深入骨髓」,或许真的无可奈何了。

 

当漩涡开始席卷拼多多,至此,它将开始不再神奇。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最后了

孟永辉

孟永辉,资深撰稿人。微信公众号:menglaoshi007。i黑马、创业邦、亿欧网、投资界专栏作者。从事互联网10年,长期关注互联网研究。多篇文章在虎嗅、钛媒体、创业邦、亿欧网、i黑马、网易、新浪、搜狐等网站发表。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