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6,我们采访了数百位从业者,得出了4个真相……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互金行业走得太快,需要停下来,等等灵魂…

  一本财经  ·  2017-01-22 17:00
回首2016,我们采访了数百位从业者,得出了4个真相…… - 金评媒
作者: 一本财经   

文丨零和 墨菲

2016年,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雨飘摇的一年。

一本财经用了一年时间,采访数百位行业从业者,深入各条产业链,感受行业脉搏。

这一年,我们看到了死亡的翅膀。

众多平台在洗牌中黯然离场,这其中,有悲怆的故事细节,也有血淋淋的伤口。

这一年,我们看到了新生的力量。

新玩家迅速崛起,势不可挡。他们极度聪明睿智,挑战权威,模式颠覆,野心勃勃。

这一年,我们看到了宿命的轮回。

金融行业在一次次重蹈“败局”。这里离欲望和利益太近,所有的人,除了面对市场上的血雨腥风,还要面对人性的贪欲。

我们也得出了,4个最为惨烈的真相…

01流量之痛

2016年,整个互金行业正被两种痛苦拉扯、撕咬,走得步步艰难。

第一只扼住咽喉、让整个行业呼吸困难的手,就是流量。

2016年7月,新美大CEO王兴第一次提出了“中国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观点,上下半场的分水岭,是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失。

因此,今年罗胖在跨年演讲中,提出一个新逻辑,叫“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

流量这个词,被替换成一个新的概念,叫“时间”。

原因很简单,移动互联网用户已基本被挖掘殆尽,基本再无增量用户。

因此没有了流量争夺,只剩下“时间”的争抢——将一个个用户的时间,进行分割,尽量夺取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

这场战争,对于金融玩家来说,打得异常艰难。

2013年,全民理财的热情刚被余额宝点燃,那时的互金玩家,推广简单粗暴,却极为有效,百度敞开怀抱与P2P平台合作,一篇软文在网站、微信号上投放一遍,几万用户便蜂拥而至。

当时的注册成本,只有几块钱。那是流量的黄金时代。

2014年底,几块的注册成本已上涨至百元;2015年,价格进一步失控,每获得一个有效投资用户,平台要付出1200元左右的成本。

玩家蜂拥,蓝海慢慢变成血海。

而另一方面,行业大雷频发,行业信誉跌入谷底,“信任危机”爆发。

在“旺旺贷”跑路事件后,百度宣布下线800多家推广的互金平台;在e租宝高楼倾覆后,互金行业在电视、楼宇间的广告被强制下架;微信号上发一篇正常的互金活动预告,后台收到一片骂声,“说我们是来骗钱的”。

“因为掉粉太多,一些公众号都不愿接互金行业的广告了”,业内人士也很无奈。

市场饱和,增量用户减少,行业信誉低下,此时,行业的流量和获客,进入黑暗时代。

目前,百度或今日头条等大流量的渠道,转化率只有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之间,某些领域,获客成本已高达四五千。

从几块到几千块,获客成本在短短两三年内,翻了千倍。

此时,流量也开始分化,马太效应出现。

大的平台,形成流量洼地,已有知名度和品牌效力,投放转化较高;

而中小平台,因为用户信任缺乏,大规模投放,转化率寥寥。

行业从业者不得不各出奇招,在夹缝中生存。

为了给股东、VC一个光鲜的数据,一些平台开始剑走偏锋——以此才养活了庞大的百万人数之众的羊毛党和刷客大军。

因此,2016年,互金行业最难做的,恐怕就是市场和运营部门。

行业真相是,流量太痛,已让行业摇摇欲坠。大部分平台只能在流量的夹缝中,苟延残喘。

02风控之难

在互金行业,流量的对立面,是风控,这是扼住行业咽喉的第二只手。

平衡流量和风控,就如平衡人性中的理性和贪欲。

在我们采访过的数百位行业从业者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互金主流玩家,互联网背景从业者要远多于金融背景从业者,大概是“二八分”的比例。

互联网的玩法,就是先冲流量,急速做大,疯狂融资,烧钱再冲量,形成壁垒,然后站在高筑的城墙之上,放眼天下再无对手。

互金行业用这个套路发展,如同玩火。

风控就如金融命门,不管是华尔街巨鳄还是世界财团,都曾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风控就如人性的刻尺,衡量贪欲和理性的平衡,在这里,永远没有“大而不倒”的神话,稍微偏移,就会陷入欲望深渊。

2013年,P2P时代,我们看到了太多亵玩风控和放纵贪恋的后果。

2016年,我们看到了似曾相似的疯狂。在金融行业兜兜转转的,都是同样的故事,同样的结局——源于同样的欲望。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创始人,对风控一无所知。

一位创始人甚至在我们面前直言不讳:“我从来不觉得我在做的是金融,这就是一个互联网产品。”

有一些创始人一直在反复强调“风控重要”,然而,却无力搭建风控团队——他连来应聘的风控总监,是不是“忽悠”,都无法鉴别。

互金行业获取一个流量的成本,已经高如天际,如果再被风控自行砍掉,是一种怎样的抉择和心酸?

在一次采访中,我们恰遇两个部门撕逼:市场部辛辛苦苦做活动,搞推广,注册的用户,大部分却被风控部门拒掉,市场部负责人觉得风控总监来“砸场子”,公然开撕。

风控部门,在互金公司处在一个尴尬位置,几乎要与全公司为敌——但在传统金融领域,风控部门却是核心部门。

行业真相是,大部分从业者,正用互联网的方式,在做金融——这无疑是在玩火。

在金融领域,不是做得最大,跑得最快就是胜利者——活到最后的那个,才是赢家。

流量和风控这两个命门,让互金行业如走钢丝,左支右绌,然而,外部浮躁而恶劣的环境,让行业更是如临深渊。

03政策的天平

回顾中国的经济史,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资、民资、外资,这三股势力的博弈和厮杀,组成了经济史的所有细节。

在中国,金融行业是一个强监管的行业,因此,任何的战略布局,忽视了对政策的考虑,就是典型的“空中楼阁”和“没考虑中国特色”。

中国企业最大的一个死因,叫“君叫臣死”。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所有的行动和步履,都在政府画的圈内进行。

但是,你会再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互金行业,某些领域,政府强监管;某些领域,政府大肆鼓励。

我们从消费金融的崛起中,开始揣摩出监管的天平中,哪些是砝码。

2016年,最火热的,无疑是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主要分为两个分支:现金贷和分期消费。

据一本财经不完全统计,目前光是现金贷,已有上千平台,加上线上线下的消费金融玩家,行业玩家已达到两千多家。

据网贷之家数据,P2P最鼎盛时期,达到了2595家。而如今,消费金融的火热,并不逊于P2P。

因此,业内人士都称,互联网金融,已从P2P时代,进入了消费金融时代。

而2016年,就是双方交接棒的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P2P和消费金融有本质的区别。

P2P,是用户将钱交给平台;消费金融,是平台将钱借给用户。

就因为两种本质的不同,也导致了政策天平不同的倾斜。

如果P2P跑路,用户的钱被卷走,必然导致群体性事件,如果出现过激行为,政府恐怕还得自掏腰包,挽救一二,平复民怨;

而消费金融倒闭,最多是用户借平台的钱,不用再还了,不会引发任何恶性事件——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只要不引发稳定问题,就就一切安好。

因此,以“拉动内需”之名,政府一直在大力提倡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说白了,叫“提前消费”。

这个事情,原来是银行的生意——信用卡业务。

截至2016年3月底,央行征信体系中,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数3.7亿人。

也就是说,银行将信用较好的3.7亿人口切走。剩下的10亿,就是零征信和次贷人群。

在经济下行年代,银行的坏账率已节节攀升。面对这些风险较高的人群,银行选择绕行。

而从政府的角度,这群人终归需要人来服务——于是,历史使命降落到消费金融了身上。

政府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风险不想让国家来承担,最好的方式,就是激活民间资本,自行消化。

说起来,这个算盘不错,即拉动了内需,又在民间将风险消化。

这和劫富济贫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吧?

消费金融从奄奄一息的P2P手中接过棒之后,跑得器宇轩昂,一路高歌——10亿人口的普惠金融重担,就压在了消费金融身上。

消费金融的跑道中,实际上密布深坑,风控难度高、坏账率高、人群高危,都是这个领域硬伤。

京北投资的合伙人桂曙光曾说,政府大力鼓励的生意,不见得就是好生意。

金融行业的从业者,几乎每天都在翘首以盼,揣摩圣意。

真相是,政策永远会从一个管理者出发,而非一个经济体出发。

校园贷的命运,又是一个鲜活的案例。

早起的校园贷的发展,监管一直没有注意,直到跳楼、暴力催收等负面出现,媒体涌入,监管开始了强力管制。

因此,不要挑战管理者的底线,不要轻易撩拨政府的心弦。

当你真正能揣摩圣意后,面对“血淋淋的真实”,如何保持一颗进取雀跃的心,又是另一个难题了。

04浮躁的资本

2016年,资本在互联网金融行业起到怎样的作用?

在媒体的包装下,大部分资本和风投,都成为了光环四射的“网红”或颠覆世界的投行精英。

但大部分人忘记了,资本的本质是投资,是一种商业行为。

对于他们来说,追求商业回报,是第一使命。

投资人专业吗?

事实上,大部分投资人,并非金融专业出身,他们对金融知之甚少。

“大部分投资人来我们这里,连财务报表和金融数据都看不懂,”正在融资的一位CEO,试图找一位懂金融的投资人,发现都很难。

但现实是,需要投资人专业吗?

一个VC投资项目,并不一定真正看好它,也不需要跟到最后,他只需要在一个上涨的市场中,捞一笔就走。

就和炒股一样,在股票大涨中投进去,在暴跌之前,抽身而退。

行业真相是,在互金行业,大部分投资人,只是“投机者”。

一群高级“操盘者”,正在玩一个有趣的资本游戏。

他们以低价,进军一个细分行业后,就开始开各种峰会,包养各种媒体,将一个新概念或新模式炒作成“风口”——其他投资机构和创业者再一拥而上,将“估值”(和股价类似)推到顶峰,这个“操盘者”,就从高价中抽身而退。

你看,还是炒股的那一套,资本的游戏,在哪里都是一脉相承。

一些企业,正在资本的“催熟”下,沦为资本工具。

“投资人一直要求我们迅速将规模做大,估值拉高,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做风控,只能先冲流量,”在深入沟通中,一个CEO对我们,透露了自己心底的秘密,在资本的压力下,他变得焦虑不安,早已忘记原本进入行业的“初心”。

他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是操控者或游戏规则制定者。很有可能,你只是资本游戏中的一颗棋子。”

部分资本,正在成为繁华泡沫的推动者和制造者,他们不关心企业的命运,不关心社会价值,只要在这个游戏中,不成为最终的“接盘侠”,就是赢家。

2016年,我们记录下最真实的互金行业。

我们一次次呼唤,回归金融的本质,对金融规律,抱有敬畏之心。

但我们依然乐观地预估,2017年,行业回归。

在浪潮之巅,依然有一批保持本心的从业者,正在逆流而上,沉心磨砺——他们将成为行业最终的收割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一本财经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