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情报局:广东银监局严查金融机构员工参与非法集资活动
【摘要】互金资讯开启全新一天,金评媒带您看互金圈大事小事。广东银监局严查金融机构员工参与非法集资活动,"启赢诈骗团伙"设40余家伪P2P平台高息吸引投资。

政策监管
广东银监局:严查金融机构员工参与非法集资活动
2017年3月初,广东银监局下发《关于开展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员工行为排查工作的通知》,紧盯基层负责人及员工行为,强化行为监管。要求各银行业机构“三管齐下”,一是全方位、地毯式排查。二是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三是内外双查,确保实效。近年来,银行员工直接或变相参与民间借贷、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活动,借银行名义或利用银行员工身份私自代客投资理财,参与各类票据中介和资金掮客活动等,导致金融市场乱象。
保监会:健康保险停售系混淆概念 严肃追究责任
近期“返还型健康险被叫停”的新闻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不仅如此,最近一段时间,在朋友圈也出现了各种关于重疾类保险产品大面积停售的“重要通知”。保监会指出,当前一些媒体借用“返还型健康险”表述混淆健康保险的特点和作用,并以此为产品“停售”造势,实为虚假宣传,借机促进产品销售。同时,保监会也发出“警告”:保险公司不得借用自查整改时机,虚假宣传,采取产品“炒停”等营销策略违规开展保险业务,违背保险最大诚实信用原则;一旦发现保险公司存在产品‘炒停’等违规行为,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保险公司和有关人员责任。
行业动态
在捷信贷款1.6万要还4万 揭消费金融"收费"乱象
在“先消费、后付款”的大环境下“消费金融公司”应运而生,并迅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然而消费金融的乱象也随着发展的加快集中爆发。近日,有位秦先生向媒体爆料称,自己在捷信消费金融贷款16000元到现在要还40000多元。作为消费者,秦先生认为,捷信这种高担保费、手续费超过了自己可以承受的底线。而在媒体采访中,捷信客服只透露月利率为1.75%,对手续费、担保费此闭口不谈。据报道称,目前带有“反捷信”标签的QQ群高达200多,人数已经超过万人。群里很多人表示遭到了骚扰、恐吓、妨碍生活等问题。
P2P利率两年惨遭腰斩 平台大佬:跌到6%--8%才正常
自2013年以来网贷行业的综合收益率就呈现单边下降的走势。通过梳理比较每年各月度数据发现,网贷行业收益率从2014年4月份的20.2%,到2016年5月份的10.96%,在2年时间内几近遭到腰斩。从大趋势看,未来,网贷行业的收益率会继续下滑。有平台CEO认为P2P网贷收益率会稳定在一个合理的利率区间,但仍然会远高于银行以及余额宝的收益率。最终,网贷业的平均利率水平可能会落在6%-8%之间。
金融牌照中介市场悄然成型 掮客一笔至少抽水百万
一条新“金融”产业链——金融牌照转让的中介市场悄然成型。部分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的收紧、牌照资源需求走俏、市场信息不对称,这三重因素叠加催生一批专业从事牌照交易撮合交易的掮客。牌照掮客业务活动正从地下转到地上,网上出现了一些披着类官方外衣、实则为民营网站的半公开交易场所。一名熟悉金融牌照交易市场的人士透露,如果在交易中运气好,“搞到了难搞的牌照,”就有可能一笔赚到百万。
"启赢诈骗团伙"设40余家伪P2P平台高息吸引投资
如今,P2P行业随着监管落地逐渐走向合规,但仍有人借着P2P的名义坑害投资者。近日,有投资人向媒体揭露了“启赢诈骗团伙”的吸金招数:该团伙先后上线40多家投资网站,投资者小部分投资后会获得收益,在追加投资后,一旦想要提现,则要充值更多的资金提升VIP才能提现,而充值的金额往往等于或者高出原本投资额度。几天之后,网站无法打开。投资者中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网站给予的收益实在是高,其中有些平台年化收益率甚至高达30%,比P2P行业平均10%的年化收益率高出两倍。而标明日化收益率的平台,换算成年化收益,竟然可以达到20倍。
热门观点
潮汐现象显现,平台浮动利率成主流
在没有品牌影响力和信任度的情况下,高收益是最有效的推广武器。在戴上这么一个明亮、耀眼的光环后,P2P在短短10年内圈粉无数,积累了大批的投资者,在较大的范围内普及开来。 从网贷行业的历史进程可见,P2P网贷平台收益率较高,与整个网贷行业的发展特点有关。更确切而言,P2P网贷行业的收益率经历了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过程。随着平台回归本真,平台的利率越来越反映民间融资成本,潮汐效应将慢慢浮出。
互金催收行业深陷暴力阴影 如何打赢这场人性与利益之战?
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不良资产处置,反而逆势而上,成为风口浪尖的行业。2015年开始,“互联网+催收”模式兴起,他们试图重塑发展千年的催收行业。而最近,行业依然频繁曝出“暴力催收”新闻,行业尚未摆脱阴影、破茧而出。一些玩家开始寻找,如何打破原有的价值链条,挣破阴影,杀出重围。
有行业专家认为可以把“电催”作为行业的切入点,将催收流程标准化后,需要的是长时间积累,最终酿造成一个个“催收模型”。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构建催收模型,尝试进行风险评估评级,针对不同的评级,采取不一样的催收策略。而也有一些互联网催收平台,开始尝试做金融机构和逾期人之间的“平衡器”——他们去和金融机构谈判,将欠款人的罚息降低,提高深陷利息黑洞的借款人还款的可能性。

汇财经



- 情报 | 京东将对10%高管进行末尾淘汰;天然乳品遭港交所除牌;小熊U租母公司凌雄科技挂牌港交所
- 情报 | 法拉第未来第三季度首次产生收入;网易公开举报雀巢;车评人爆料小米汽车信息
- 光年速递 | 扎克伯格看好智能眼镜;OpenAI向部分用户开放GPT-4o语音模式...
- 情报 | 花呗借呗原运营主体均已去除贷款业务;小米辟谣汽车发布会定档12月28日;咪蒙四部短剧全被下架或禁投
- 情报 | 字节跳动与摩根大通合作将进军支付领域;粉笔港股上市发售价每股9.9港元;恒驰5将推送首次OTA更新
- 情报 | 京东众筹宣布将于10月10日起暂停运营;蔚来申请注册咖啡商标;开课吧被诉拖欠490万合同费
- 情报 | 小鹏第二代家用充电桩上线;Meta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宣布离职;步步高辟谣倒闭传闻
- 情报 | 苏宁易购回应被申请破产;美联英语陷入破产风波;罗永浩创业公司细红线完成天使轮融资
- 情报 | 马云史玉柱投资新媒体巨亏46亿;百家云完成借壳上市;拼多多海外版成美国下载量最高应用
- 情报 | 碧桂园否认工作组进驻;瑞信本周开始裁减80%香港投行员工;华为15亿元成立地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