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整改周年回顾:乱象、整改与转型、突围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这种思路的产生,源于互联网金融涉及多个业态,每个业态的业务模式不同、潜在的风险点不同、风险整改手段也不同,整改所需时间自然也有不同。下面,我们对几个典型业态的合规整改予以总结回顾。

  天乐  ·  2017-06-23 17:00
互金整改周年回顾:乱象、整改与转型、突围 - 金评媒
来源: 薛洪言 · 零壹财经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在网贷行业的合规框架中,影响整改进度的规则主要有两条:一是银行资金存管制度,二是对大额标的限制。

6月23日讯,近期,媒体传出了互金行业整改延期的消息,原定于今年3月份完成的专项整治工作将延期至2018年6月,届时,未完成整改的平台或将被直接取缔。

其实,整改延期的迹象早已有之。《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成型于2016年4月,将2016年12月-2017年3月底这段时间作为最后的验收和总结阶段,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专项整改。然而,2016年8月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把网贷机构的合规整改期限界定为2017年8月;2017年1月发布的《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的要求,属于渐进推动的思路。

这种思路的产生,源于互联网金融涉及多个业态,每个业态的业务模式不同、潜在的风险点不同、风险整改手段也不同,整改所需时间自然也有不同。下面,我们对几个典型业态的合规整改予以总结回顾。

第三方支付行业整改回顾

在互联网金融各业态中,第三方支付行业最早获得准生证。早在2011年,人民银行就开始分批次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一直到2015年,累计发放270张牌照。支付牌照的发放,使得第三方支付由“灰色地带”走入阳光下,为行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于对市场份额的竞争、出于降低成本的需求,部分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始绕过监管原则,在备付金、清结算、二清、套码、反洗钱等方面陆续暴露问题,反过来加速了行业集中整顿和监管的到来。

收单环节的制度性规范以2016年3月《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的发布为标志,意在降低商户经营成本,扩大消费,引导银行卡经营机构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我国银行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客观上,这一纸文件废掉了收单行业“叛逆作乱”的基因。具体体现为两大“金刚手段”:

一是变政府定价为市场定价,给予银联和银行充分的市场定价权。之前,收单巨头严格遵守政府定价,而一些小的收单机构则变相突破政策限制,通过灵活的定价方式拓展市场,引发了整个第三方支付收单行业的价格战,成为一系列乱像的根源。巨头获得灵活定价权后,小的第三方支付收单机构便很难单纯通过低价拓展市场了。

二是统一商户类别,渐次取消差异费率定价机制,套码的空间越来越小,两年过渡期后,基本也就不存在了。不能套码,切机也失去土壤,一箭双雕,乱象难再。

互联网支付环节的制度性规范则以《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的出台为标志,支付账户开始实名、开始有支付限额,小额普惠的定位越来越明显,针对支付机构众多、风险治理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对支付机构分类分级监管,实施差异化监管,提高监管针对性。同时,网联平台上线运行,致力于为支付机构提供统一、透明的资金清算服务,并加强备付金管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银行直连模式将逐步成为历史。

最后,一直受制于账户限制和扫码支付合规性而难以大展拳脚的银行和银联,随着银行虚拟账户新规和扫码支付得到官方认可,传统巨头入场,更利于行业的稳健发展。

在行业整改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市场格局也开始加速分化,C端市场由几大巨头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跨境市场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空间,行业基本不再存在“乱象”的空间;B端市场虽然大局未定,但B端市场有定制化、个性化的特征,且不涉及公众资金,也基本不存在发生乱象的空间。

整体而言,第三方支付行业虽然尚未整改完成,但合规整改已经不再是行业面临的最迫切问题了。

网贷行业整改回顾

网贷行业涉及到公众资金,且一度频发平台跑路事件,一直都是此轮互联网金融整顿的重中之重。

早在2015年7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网贷平台“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非法集资”。

2015年12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了网贷经营的12条禁令。一些网贷平台开始了合规整改之路。

8个月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并给出了一年的合规整改时间。自此,网贷行业的监管框架基本明确。

在网贷行业的合规框架中,影响整改进度的规则主要有两条:一是银行资金存管制度,二是对大额标的限制。

前者的主动权在银行手中,基于声誉风险、系统对接成本等因素考虑,开展存管业务的银行有限,以城商行为主,对网贷平台的要求也比较高,一般仅倾向于大平台,导致行业整体存管情况进展缓慢。2015年7月《指导意见》出台时就明确了资金存管的要求,2016年《暂行办法》出台时,仅有30家平台上线银行存管;截止2017年5月,仅有221家正常运营平台与银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统对接并上线,占比为10.29%,另有212家平台与银行签署存管协议,此外多达80%的平台都被资金存管卡住了脖子。

后者的主动权在平台手中,但平台积极性差,前期多采用观望态度,寄希望于监管能够放松相关要求。究其原因,一些平台擅长大额标的资产运作,对于小额的消费金融标的并不擅长,转型过程并不顺利,为了确保交易量不下降,确保投资者投标体验,不愿轻易放弃大额标的。进入2017年以来,行业排名前20位的超级大平台开始逐步减少大额标的资产,月度交易量出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整体而言,进展并不彻底。

考虑到现有监管框架对于小额普惠的行业定位,为了拓展发展空间,在转型整改的同时,大平台也在积极探索转型,一方面通过与金交所、股交所等合作,代销大额“定期理财”产品;另一方面则积极申请基金代销、保险经纪等牌照,上架基金理财、保险理财产品,转型一站式理财平台,只是整体上看,仍未有突出的进展。

其他细分领域整改回顾

就其他几个细分领域看,众筹行业因缺乏实质性创新,各个业态整体发展陷入僵局。具体来看:

股权众筹受合格投资人限制,门槛较高,且项目成功率低,发展整体步入低谷;

实物类众筹则演变成新品预售平台,甚至与电商平台同步销售,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收益性众筹本质上属于互联网理财,在收益率、灵活性和项目资源上难以与P2P平台相提并论,发展受阻。

至于互联网资管的监管,目前尚未形成类似网贷行业和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系统性监管框架,只是明确了牌照管理、关联交易防范、禁止变相将私募产品公开发行等几个原则,相关细则仍有待进一步明确。不过,互联网资管平台以大型集团为主,不存在大的风险隐患。

就消费金融行业来说,整体以鼓励和扶持为主,只是对于其中带有“高利贷”性质的部分现金贷产品,监管于2017年4月开始出手整顿,高息模式难以持续,行业重归普惠的定位。

行业整体步入发展深水区

整体来看,专项整治开展一年多以来,互联网金融各业态合规情况也都有根本性改观。就互联网金融各个细分领域来看,头部机构早已在第一时间把可控的整改要求落实到位,比如,网贷行业中的超级大平台基本都上线了银行存管,合规不是问题;第三方支付企业,也都在循序进行备付金集中存管的整改工作。

虽然一些业态的整改仍未结束,但整体已无关大碍。整改延期,自然是值得欣喜的事情,只是对行业整体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合规整改,而是转型突围。

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行业发展早已步入深水区,在特定领域,从追赶者过渡到领先者,也是一种无人区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探索新的模式、寻找新的空间,并不断应对因模式变化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举例来讲,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意识到区块链技术创新和补充意义,在特定细分领域,甚至会带来颠覆性变革,为一些机构的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

至于行业模式怎么演变?弯道超车的机遇在哪个领域出现?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编辑:田跃清)

来源: 薛洪言 · 零壹财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天乐

蓝魅财经责任编辑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关注者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