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监管蚂蚁金服们?
【摘要】共识正在形成:新金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货币金融运行机制,带来了新的风险乃至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当前的分业监管体制无法应对新金融的挑战,也无法解决监管套利,需要统一监管标准。
金评媒(https://www.jpm.cn)编者按:这几年,中国的新金融浪潮浩浩汤汤,然而在传统的金融监管格局下,对新金融的监管一直处于混沌状态,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主线与协同,更缺乏清晰、统一的监管框架。
今天的上海新金融年会很有意思。几位主题演讲者——李东荣、姜建清、万建华和黄益平都对新金融的发展与挑战发表了观点,其中最精彩、尖锐的当属黄益平。
在题为“数字金融发展对金融监管的挑战”的演讲中,黄益平直指余额宝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挑战,以及蚂蚁金服全牌照对分业监管的挑战,并提出有必要对大型新金融机构“做一些压力测试,对资本金、流动性、业务的范围,做一些特殊的监管要求”。
这几年,中国的新金融浪潮浩浩汤汤,然而在传统的金融监管格局下,对新金融的监管一直处于混沌状态,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主线与协同,更缺乏清晰、统一的监管框架。
黄益平讲完之后,上台的是蚂蚁金服CEO井贤栋,他以“科技驱动的新金融生态”为题发表了演讲。井贤栋说:“蚂蚁金服的定位是做科技公司,助力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风控能力的提升,对消费者的洞察,共同把握新金融释放的巨大契机”。
井贤栋并称,面向新金融,没有竞争者,只有同路人;不同的机构携手共建新金融生态,代表未来和过去竞争,代表中国为世界发展做出共享表率。
嘿嘿。
今天的推送,将对黄益平的主要观点进行摘录,并奉上演讲实录。
黄益平:建议设立数字金融监管委员会
影子银行、地方政府融资、数字金融,这样一些没有看透的地方,金融风险的潜在威胁,是最大的。
钱在余额宝里,是现金,还是资产?这两个是瞬间转移,有的时候对货币总量的测度以及调控,造成一些困难。这对货币政策框架,其实是提出了挑战。
极端的情形:如果最后剩下一家最成功的智能投顾公司,由他给14亿人提供投资顾问服务,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无论是公司还是监管部门,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蚂蚁金服几乎什么领域的牌照都有。这样的情况下,现在一行三会的监管框架,是不是还适合分业监管?我相信大家都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怎么面对已经是混业经营的数字金融的现实?我们需要想办法。其中一种方式,我们建议也许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横跨一行三会的数字金融监管委员会。
对数字金融和对传统金融,要设置统一的监管标准,标准要明确。否则,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互联网公司做金融、金融公司用互联网技术,出现了一个融合的趋势。假定监管标准不一样,很容易出现监管套利。这是应该避免的。
我们可能也要开始学习识别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尝试一些监管办法,看有没有办法像传统金融机构那样,做一些压力测试,对资本金、流动性、业务的范围,做一些特殊的监管要求。
以下为黄益平演讲实录(摘选):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两会”,到最近的政治局学习,大家都可以关注到最高决策层最近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什么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为什么现在这个问题变得很突出?一个直观的观察,最近三年以来,金融风险在不同的部门、行业之间,随机游走,从股票市场导债券市场导影子银行,房地产市场,到外汇市场,到数字金融行业,确实看到风险在不断游走。那么,这个风险是不是已经把控不住了,是不是已经变成一个系统性问题?
具体而言,为什么今天这个问题很突出?我有简单的三点分析:
第一,为什么原来不突出?风险一直存在,原来没有爆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持续高速增长,第二,政府兜底。这两个因素,现在都在淡化,政府继续兜底的能力,确实在减弱。我曾经借用国际清算银行一个所谓风险性三角的概念,来概括一些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杠杆率上升,生产率下降,宏观经济政策空间收缩。这三条在中国,都是存在的。所以,我们现在增长速度在下降,政府兜底能力在减弱,系统性风险可能会上升。
第二,确实,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流动性。M2跟GDP的比例,已经到208%,同时可投资资产相对比较稀缺。所以导致一个结果,很多流动性在追逐有限的可投资资产。不管到哪个领域,很容易繁荣,风险、泡沫,最后变成调整。这是在不同的领域之间游走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这是一个宏观的问题。
从监管角度看,第三个因素,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现在有个监管政策协调不当的问题,还有监管政策定位的问题。监管对金融稳定的考量和行业发展的考量混在一起,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宏观经济政策混在一起,这里头出现了很多权衡利弊的要求。
但更重要的,我们金融系统中,确实有一些没有得到比较恰当或充分监管的部门。影子银行、地方政府融资、数字金融,这样一些没有看透的地方,金融风险的潜在威胁,是最大的。凡是你能看得清楚的地方,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防控,凡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往往是你看不清楚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把这几个因素放在一起,我们的数字金融对未来的金融稳定,是有相关性的。我并不是说这个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金融风险点,但是它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过去传统的货币政策,关注的是利率、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但如果数字金融高速发展,比如蚂蚁金服的余额宝,现在额度到了1.5万亿,这样一个规模的钱放在余额宝,我们是把它看成M0,还是M1,还是M2?在数字测算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钱在余额宝里,是现金,还是资产?这两个是瞬间转移,有的时候对货币总量的测度以及调控,造成一些困难。这对货币政策框架,其实是提出了挑战。
第二个,现在很多数字金融平台,相对还比较小。但也有一些比较大的,比如e租宝,涉及90万人500亿的钱,作为一个单各机构来说,已经非常大了。但不管是大还是小,数字金融平台有个很重要的风险特征。第一,参与的人往往对风险的识别很承受能力比较低。第二,一般出现问题,风险传导速度非常快,行业跨度比较大,甚至在很多区域之间不断游走。这个和我们过去对小规模金融公司的关注,是不一样的。即便是一个小的数字金融平台,一旦发生风险,你不知道它风险传导到什么地方。这样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新开始关注。
第三,现在我们都在说用大数据分析,用数字技术,支持金融决策。其中有一个问题,不是特别明白。举例说,智能投顾,大数据分析帮助千千万万、几亿老百姓支持他们的金融决策,这样的决策结果,让市场变得更稳定,还是会让市场放大波动?会增强,还是会减弱市场的羊群效应?我觉得这是值得监管当局关注的。
极端的情形,如果最后剩下一家最成功的智能投顾公司,由他给14亿人提供投资顾问服务,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无论是公司还是监管部门,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不知道结论是什么,也许是公司很多,所以每个人的建议不一样,最后市场波动就冲销了,也有一种可能,差不多收入水平的人给你建议都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对市场的金融稳定,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监管框架是分业监管,短期内不太可能会有大的改变,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其实已经看到了很多数字金融的机构,是以混业为主要特征。
不好意思,在这上面我拿了蚂蚁金服拿到的牌照去做例子,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最新的图表,是我同事写作蚂蚁金服书的过程中编制的一个标志。不管它是不是准确、最新,可以看到的一个结果,就是蚂蚁金服几乎什么领域的牌照都有。这样的情况下,现在一行三会的监管框架,是不是还适合分业监管?我相信大家都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当然,这里头还有一个系统重要性机构如何监管的问题。在银行业、保险业,都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在数字金融领域,还没有开始。这个问题我们要不要思考?看全世界最大的五家数字金融公司,有四家都是中国的,这四家公司对中国的数字金融行业的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对中国的总体金融稳定,会有什么影响?我相信有一些是会有系统重要性的,但对这样的系统重要性的机构,怎么监管、观察?现在还不知道,需要从一张白纸开始。
像这样一些问题,我今天主要是把这些我们思考的问题提出来,数字金融发展,我们一直是抱之相对乐观的态度,因为我们认为,它确实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但同时,也带出来很多问题,有一些是风险,有些是新的挑战。刚才我给大家举的这些例子,就是我们在思考中认为我们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监管当局尤其重要。
过去我们说,监管者要懂金融,现在的问题是,监管者不能光懂金融,还得懂技术。如果不懂技术,只是懂金融交易,有的时候会赶不上。因为数字金融的风险,有的时候是金融风险,有的时候可能是技术风险。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断电半天,是什么情况?这就是一个技术可能会导致金融活动出现问题的原因。
我在这儿简单提了几个可能可以考虑的政策方向或监管方向:
第一,假如说货币政策的框架开始改变,数量越来越难监测或调控,也许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尽快转向价格型的政策工具。在市场上看利率水平,价格水平,而不简单是像过去那样,看M2或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
第二,现在的预期是短期内不会改变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框架。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面对已经是混业经营的数字金融的现实?我们需要想办法。当然,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可能是必不可少的,怎么协调,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我们建议也许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横跨一行三会的数字金融监管委员会。第二,对数字金融和对传统金融,要设置统一的监管标准,标准要明确。否则,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互联网公司做金融、金融公司用互联网技术,出现了一个融合的趋势,假定监管标准不一样,很容易出现监管套利。这是应该避免的。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允许创新。但允许创新的第一个前提,金融行业是要有门槛的。一个公司,不管做什么行业,只要做到一定规模,就非得拿一张金控的牌照。我觉得这是不健康的一个表现。实际也体现了我们今天经济、金融在明显的“脱实向虚”的一个具体表现。如果一个服装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做得很好,就应该在他的领域进一步发展。但现在,所有的公司只要做得成功,就会梦想有张自己的金融牌照,而且不是一张简单的牌照,而是一个完整的金控集团。我不觉得这是未来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门槛是必要的,金融行业要有门槛。但门槛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可以尽可能在创新、风险之间求得一个平衡。
李会长刚才提到了国际上有很多做法,我们自己也有一些尝试,比如沙盒计划、创新中心,等等。我们可能也要开始学习识别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尝试一些监管办法,看有没有办法像传统金融机构那样,做一些压力测试,对资本金、流动性、业务的范围,做一些特殊的监管要求。
我们的监管,如果最后对数字金融有效监管,最后可能还是需要用数字技术支持我们的监管,也就是通常说的Regtech,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因为我们现在碰奥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很多数字金融公司站在创新第一线,监管部门跟在后面学。这个时候,怎么样创设和尝试Regtech?可能需要有机构、监管部门之间更多的合作,共同尝试探讨有效的监管框架。
最后,加强投资者教育、投资者保护。
(编辑:郑惠敏)
来源: 新金融琅琊榜(id:finr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