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转股推进10个月仍存明股实债 退出机制不健全?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自去年10月国务院正式启动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的阀门,银行与企业签约的债转股协议单数便直线上升。不过,业内人士指出,推进约10个月以来,债转股仍然存在落地难、配套政策和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莉莉财经  ·  2017-07-24 10:45
债转股推进10个月仍存明股实债 退出机制不健全? - 金评媒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闫瑾 程维妙   

金评媒(https://www.jpm.cn)编者按:业内人士指出,推进约10个月以来,债转股仍然存在落地难、配套政策和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自去年10月国务院正式启动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的阀门,银行与企业签约的债转股协议单数便直线上升。不过,业内人士指出,推进约10个月以来,债转股仍然存在落地难、配套政策和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本轮市场化债转股的启动承载着业内不少期待。启动仅3个月,五大国有行均发起设立了自己的债转股子公司,其中,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于上周率先获批成立。

银行与企业签约债转股协议的速度也较快。据建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建设银行共与41家企业签订了总额5442亿元的债转股框架协议,已向9家企业到位资金454亿元,签约及到位金额市场占有率均为50%左右。照此计算,本轮债转股签约及到位金额已经分别在万亿元和千亿元级别。

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通过市场化债转股降低了财务负担,但有业内人士指出,债转股的推进仍面临一些难题。首先,从数据就可以看出,债转股的落地率偏低,仅有约一成,对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大。

华创证券研究员吉灵浩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虽然银行不良率近两年确实有所上行,但相比上一轮债转股,目前银行不良率并没有特别高,所以相对动力没有那么足。公开资料显示,上一轮债转股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彼时银行不良率达到20%的水平,而近两年平均值不到2%。

更为掣肘债转股落地的,还是配套政策的不完整。业内人士指出,债转股难推进一大核心原因是银行和企业就风险损失分担无法达成一致,双方都不愿承担损失。因此,应尽快研究建立债转股的定价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即允许有问题的企业分期将损失计入成本,对企业的利润、税收的减少有容忍度。


在启动之初就备受争议的“明股实债”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从各家银行披露的债转股项目情况看,银行一般会与企业签署“有息债转股”协议,即虽然是债权转股权,但不分红,银行每年从企业那里获得约5%的固定收益,也就是说,多数债转股项目仍是“明股实债”。

此外,退出机制不健全更让银行倍加犹豫。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债转股的目的不是长期持有,而是待企业盈利情况好转通过退出实现超额投资收益,所以退出环节是债转股项目的最关键一环。但有资产管理公司高管指出,当前大部分签约或落地的项目都是上百亿元的规模,但企业能否在五年的时间里产生那么多的利润?“如果届时企业再拿一笔贷款来回购股权,这岂不是又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吉灵浩从银行角度进一步提到,现在股票市场没有明显转好的迹象,债转股之后银行能不能够真正实现退出也需要画个问号。

(编辑:杨少康)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闫瑾 程维妙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莉莉财经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