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大变局:地方性银行预期收益率占优

首页 > 资讯 >正文

【摘要】银行理财在经历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后增速开始放缓。今年5月,银监会相关负责人称,5月银行理财余额为28.4万亿元,环比下降,同比增速降至9%,罕见进入“个位数”时代。

  莉莉财经  ·  2017-09-04 10:45
银行理财大变局:地方性银行预期收益率占优 - 金评媒
来源: 投资者报 作者:张海云   

金评媒(https://www.jpm.cn)编者按:银行理财在经历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后增速开始放缓。今年5月,银监会相关负责人称,5月银行理财余额为28.4万亿元,环比下降,同比增速降至9%,罕见进入“个位数”时代。

《投资者报》从四个维度对去年6月30日至今年6月30日运营的12万只银行理财产品综合能力进行排名,前十强分别是南洋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浙商银行、中信银行、福建南安农商行、泰安银行、建设银行、南京银行、兴业银行及平安银行。

如果按平均预期收益率排名,全国性商业银行前十名分别是浙商银行、中信银行、渤海银行、华夏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恒丰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及浦发银行。

部分银行理财研发能力偏弱,新品出现断档,徽商银行、桂林银行、河北衡水农商行、河北南和农商行、河南汴京农商行发行产品数量同比下滑均超过五成。

投资者要警惕银行在宣传中仅强调最高预期收益率的套路,特别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可能相去甚远。

过去的一年,银行理财各项能力谁强谁弱?看上去,过去一年的银行理财成绩单有点尴尬。

始自去年的金融去杠杆监管风暴席卷了金融市场,尤其对资管行业以及银行理财市场产生了直观而沉重的打击。

银行理财在经历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后增速开始放缓。今年5月,银监会相关负责人称,5月银行理财余额为28.4万亿元,环比下降,同比增速降至9%,罕见进入“个位数”时代。

受监管政策的影响,不管是银行理财规模,还是银行理财朝净值化产品发展,都成为2017年国内银行理财市场面临的挑战。

对于这个大变局时代,银行的综合理财能力成为广大投资者购买的重要参考依据。《投资者报》仍然延续往年的评定规则,按照发行能力、收益能力、产品多样性以及信息披露程度四个维度,对去年6月30日到今年6月30日正式运营的12万只银行理财产品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客观数据评比,《投资者报》年度银行理财综合能力50强正式出炉。

前10强获得者分别是南洋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浙商银行、中信银行、福建南安农商行、泰安银行、建设银行、南京银行、兴业银行及平安银行。

如果单以平均预期收益率来排名的话,全国性商业银行前十名分别是浙商银行、中信银行、渤海银行、华夏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恒丰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及浦发银行,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是4.5%、4.3%、4.28%、4.25%、4.19%、4.16%、3.95%、3.86%、3.81%及3.3%。

银行理财增速面临拐点

过去四年是银行理财的黄金时代。

2013年,银行理财资金管理规模为10.24万亿元,略逊于信托资产余额10.91万亿元。从2014年开始,银行理财高速发展,当年规模高达15万亿元,跃居各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之首,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去年底。去年,信托资产余额不过20.22万亿元。粗略计算,过往4年,银行理财规模年均增速高达60%。

近年来,在表内资产增速受限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普遍将发展表外业务、做大表外资产规模作为转型方向,尤其是表外理财业务。但是为了鼓励资金脱虚向实,从去年底,央行和银监会相继推出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政策及《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这两项措施对银行的表外理财业务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年初时曾称,“表外理财业务纳入MPA监管框架后,其增速越快,所要求的资本充足率就越高,而目前多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接近监管红线。在这种情况下,理财规模增速与表内的广义信贷增速保持一致是比较合理的选择,也就是15%以内的增长水平,这与此前几年银行动辄50%以上的增长水平是不可比拟的。”

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的确如曾刚所言,规模增速大幅放缓。5月份银行理财余额为28.4万亿元,环比下降,同比增速下降至9%,罕见进入“个位数”时代。不仅低于贷款增速,也远低于M2的目标值。

其实对银行理财市场而言,最大的调整集中在同业理财上。同业理财在2015年到2016年两年中发展迅猛。其2013年和2014年的存续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额的不足4%,而在2015年这一数字跃升至12.77%,去年同业理财占比更是高达20.61%。然而监管政策去杠杆的基调使得同业理财疯涨成为过去时。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至少连续5个月同业理财净发行量为负。

同业理财规模的萎缩只能依靠一般性零售理财的增发来弥补,而目前出于稳定住一般性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的需要,银行理财产品被迫保持相对较高的收益率。

Wind数据显示,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由去年10月的3.65%攀升至4.4%,6月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在5%以上的产品多达1934款。

当然,银行理财收益率上升也有资金面的影响。由于监管层的强力去杠杆,上半年市场资金面相对趋紧,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整体上升。数据显示,上半年金融市场价格中枢整体上扬,6月末Shibor一年期利率由年初的3.38%左右攀升至约4.42%。

不过,7月份以来,央行通过多种工具释放流动性,资金价格有所回落,银行理财的收益率也有所下降。

多家银行理财发行减缓

银行理财整体增速面临拐点,具体到各家银行上则表现不一。

Wind数据显示,近500家银行发行产品的能力差距悬殊,交通银行一家发行的数量就高达1.4万只,占据11.7%的市场份额。其他年发行超过千只产品的银行只有16家,包括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南京银行、中国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上海银行、华夏银行等。

即使是发行数量前十的银行,也免不了受大环境的影响,其中只有交通银行、江苏银行和上海银行三家发行数量有所增长,增幅分别为45%、1.5%以及4.4%。其余均出现下降,降幅最大的当属中国银行,2016年6月30日至2017年6月30日发行数量为3752只,同比下降10%。

表现最好的交通银行,从半年报可知,近年着力发展财富管理体系建设,加快理财产品创新步伐,相继推出多款新型产品,以满足投资者日益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加快净值型产品转型。截至6月30日,交通银行表内理财规模1.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28%。

上海银行半年报显示,围绕零售客户以及家庭金融资产的多元化配置需求,加快产品创新与引入,加强销售管理,提升中间业务收入。上半年,该行全面上线推广周期型开放式理财产品,推出新户理财产品;深化同业合作,加快信托以及券商集合类产品的引入和销售,丰富投资产品种类;加强零售板块销售管理的实施推进,提升销售过程管理的产出效率。

今年上半年,上海银行累计销售个人理财产品6085亿元,个人理财产品余额1691.5亿元。

在众多银行中,《投资者报》记者也注意到部分银行理财研发能力偏弱,新品出现断档,包括徽商银行、桂林银行、河北衡水农商行、河北南和农商行以及河南汴京农商行,发行产品数量同比下滑均超过五成。以徽商银行为例,统计区间内,该行只有32只产品处于收益存续期限,同比下降95%。尽管该行也在努力推出新产品,但数量也仅有622只。

不过,徽商银行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Wind数据统计有误,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远远大于Wind披露的数字。

地方性银行预期收益率占优

根据Wind数据,《投资者报》记者对12万只银行理财的预期最高收益率进行了分析,排名前10的分别是星展银行、宁波东海银行、晋城银行、东营银行、无锡农村商业银行、徐州铜山农村商业银行、泉州农村商业银行、济南农村商业银行、吉林双阳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江苏泗阳农村商业银行,多数是农商行。

相比国有行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只能让渡部分利益,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才能获得投资者的认可。

如果单以平均收益率来排名的话,国有行及股份制行前十名分别是浙商银行、中信银行、渤海银行、华夏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恒丰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及浦发银行,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是4.5%、4.3%、4.28%、4.25%、4.19%、4.16%、3.95%、3.86%、3.81%以及3.3%。

不过,记者注意到一个现象,银行理财的实际收益率对外披露越来越不透明。通过公开数据,你很难获取实际收益率。所以需要强调的是,此次排名都是基于银行公开的预期收益率进行计算,实际情况还是会有所偏差。

为了解决资金紧张状况,销售更多的理财产品,各家银行也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譬如为了鼓励大家使用APP,很多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专属理财产品,其平均收益率较同期限的传统理财产品能高出0.1%-0.5%。

还有一些银行有自己的“理财夜市”,在夜间发售理财产品,销售时间一般是晚上20点至24点。“理财夜市”的产品只能通过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购买,省去了人力成本,因此收益率普遍高于柜面。

此外,节假日、季度末等时点,银行也会推出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专属理财产品。

因此,大家在选定了某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时,不妨再看看该家银行的其他渠道,有可能会发现惊喜。

警惕银行夸大预期收益

记者还注意到银行理财市场上一些销售乱象,譬如有些银行经常会在宣传中强调产品的最高预期收益率,但实际收益率低到令人心塞。结构性理财产品往往“虎头蛇尾”尤其值得注意。买之前说得天花乱坠,到期后却是天差地别。

客户事后过来投诉,银行却说:“我们这是预期最高收益率,不是说一定会兑现,合同上黑纸白字写了。”

去年,上海市消保委携手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对17家银行发行的627只理财产品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夸大“最高收益率”成为银行忽悠消费者的普遍手段,17家银行中仅有4家银行最后百分百实现了最高收益率。最夸张的是,华侨银行发行的一款理财产品“股添利2015年第17期股票挂钩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8%,到期后实际收益率为零。

此次星展银行的预期最高收益率之所以排名第一,在于今年1月份销售了一款“2017年股得利系列1701期3个月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委托期为97天,预期最高收益率为20%,这也是上半年收益率披露最高的一只产品。但令人遗憾的是,该产品并未披露实际收益率,在其官方网站上也没有找到相关信息。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康健盛为此还吐槽说:“不讲概率,只宣传所谓的预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就是对消费者‘耍流氓’。实际上,所谓最高收益率的获得,可能只有你扔一个硬币竖起来的那种概率。”

随着非保本理财产品越来越多,投资者不能只看预期最高收益率,也要参考该行产品的往年信息,以防踏进泥坑。

打破刚性兑付势在必行

记者注意到,银行理财产品近年开始变化,“净值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简单来说,就是银行不再给理财产品定预期收益率,而是像基金那样按净值申购、赎回。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的日子已为期不远,贴钱保障收益的事情会越来越少。

今年5月,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了2016年理财年报,在年报中也明确指出,只有非保本理财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目前保本理财产品已经纳入银行表内核算,视同存款管理。

数据显示,2016年末,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3.1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79.56%,较年初上升5.3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非保本产品的占比越来越大,净值化产品也越来越多。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打破刚兑的方向更加明确。

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目前净值型产品发行以及存续数量最多的是股份制银行。截至2017年上半年,股份制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数量接近700款,在各类性质银行中居首位。

整体上看,各类银行都表现出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想法,这是监管层希望引导的新方向,同时也是对银行自身投研综合能力的考验。

在8月19日举办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17年北京年会上,多位监管人士和业内人士就直言,目前将近100万亿元整个财富管理产品当中,银行大约有30万亿元,占到三成,但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也是资产管理市场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刚性兑付”是对市场规律的扭曲,还会助长投资者不理性的行为,应实行“新老划断”,新发产品不能再刚兑。长期以来,银行理财受到不少保守型投资者的青睐,但却不知银行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已经埋下不少风险的种子。

最新政策是银行对每笔理财产品销售都要进行录音和录像。通过双录虽然能够有效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但是以后在亏损时,也不能要求银行进行兑付,实现了“买者自负,卖者尽责”的原则。

(编辑:杨少康)

来源: 投资者报 作者:张海云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莉莉财经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