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资本渗入美国,而人才却来了中国
【摘要】在金融创新上,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市场正在越来越频繁的发生交互和渗透,业务、资本、人才。但即便如此,两个市场之间的差异也依然存在。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在金融创新上,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市场正在越来越频繁的发生交互和渗透,业务、资本、人才。但即便如此,两个市场之间的差异也依然存在。
10月16日讯,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全球化的版图中,美国一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就在前不久,36氪在旧金山国际机场看到了遍布于免税店的微信支付,“满500减50”的宣传物料赫然摆放在每一个柜台前。
在金融创新上,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市场正在越来越频繁的发生交互和渗透,业务、资本、人才。但即便如此,两个市场之间的差异也依然存在。
为了探究金融科技在中美之间的差异和交互,宜信在硅谷举办了一场“硅谷对话北京”的峰会。36氪结合峰会议题设置和场内场外的一些见闻,也获得了一些关于中美金融科技行业发展异同的观察。
从不缺位的监管
在美国这样一个金融体系成熟且完备的地方,监管无法缺位。
21世纪最为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应对举措—— 多德-弗兰克法案的起草人之一Barney Frank分享了美国监管经验:金融产品的风险一定要有明确的责任方,且责任方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避免过于复杂的金融工程、金融衍生品、金融创新造成参与者不了解其风险的情况。
中国对“互联网金融”的强监管正在持续,与之相比,美国的监管层对金融创新的态度也在变得越来越清晰。金融科技公司通过自己领先于监管的创新能力而享受了几年的套利空间正在消失,监管越来越多的开始强调一点: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业界应认识到技术的局限性和两面性,尊重金融的本质。
同时,创业者与监管层之间的交流正变得越来越频繁。移动电子银行Zenbanx创始人Arkadi Kuhlmann感同身受,在他看来,监管不可避免的会依赖行业中的从业者来来帮助他们制定政策,这样制定出来的才更有可能是可行的政策。
借贷市场的不同样貌
关于银行体系之外的市场性借贷(可以简单理解为P2P),前波士顿咨询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张越给出了几个数字:美国的P2P借贷市场大概是400亿的规模,而在中国,这个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万亿,非常庞大。
虽然美国的借贷市场整体规模依然是要比中国更大的,但中国在P2P等市场性借贷业务上走的更快。张越告诉36氪,P2P占中国整个借贷市场的16%左右,而在美国,这个比例更低一些。这也是因为,美国传统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已经很完备。
中国的市场性借贷业务经历过野蛮式的增长,而这波增长高峰大约早2014到2015年。宜人贷CEO方以涵告诉36氪,这期间,平均每个月都有上千个平台开放借贷业务。
但伴随着这两年P2P的增长趋缓,不同的平台开始分化出不同的商业模式。举几个例子:陆金所这几年都在不断丰富业务线,开拓机构间交易市场、布局财富管理业务;积木盒子内部孵化出一个聚焦于金融科技业务的子公司PINTEC,赶上了行业的整体转型;宜信在这两年也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财富管理和全球化布局上。
而相比之下,美国的P2P公司少有这样的业务延伸,业务多元化似乎并不是他们的主流选择。
在资本市场上,美国P2P公司的表现也差强人意。与中国的P2P第一股宜人贷在资本市场节节攀升的态势相比,美国P2P的鼻祖Lending Club已经轰然倒下。
话语权之差
美国的金融基础设施完善,传统金融机构的表现已经足够好,服务好了大部分用户。在这个背景下,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创新向金融服务赋予了新的能力,也覆盖了一部分服务不充分的市场,但可供它们发挥的空间还是比较有限。
Frank认为,在金融公司和科技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双方谁拥有用户的信任,谁便更容易占据上风。理想情况下,传统银行和金融科技相互整合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但是真正做到却很难,因为金融科技公司的品牌往往比较弱。Frank告诉36氪,“在美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科技公司的品牌是真正能获得像传统银行一样的信任。”
所以,金融科技公司在过往的几年中在各个细分领域中开拓了自己的市场,如今,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尝试收割。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相继被收购,而摩根大通银行、富国银行也在尝试把他们旗下金融科技公司的客户拿过来,并把科技公司的能力吸纳进来。
在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刚刚开始。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有着大片没有被传统金融机构覆盖到的市场,当金融科技公司在这些空白市场上形成割据,便意味着它们拥有了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触达的用户。
可以说,中国市场比美国市场更需要这些金融科技公司来跑马圈地,这也使得它们在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时,有更大的主动性。
数据市场的天壤之别
众所周知,美国的征信体系完善,三大征信机构所提供的数据几乎能满足所有商业活动的征信数据需求,而FICO也已经作为一个成熟的征信模型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各样的金融场景当中。可以说,这是一个透明的、公平的数据市场,金融机构、创业公司在数据层面上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分。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美国的金融科技公司不想获得更丰富的数据。谈及这个话题,Prosper前任总裁Ron Suber也感慨道:“我们无法像中国的创业公司那样便利,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得到那么多数据。” 在美国这样一个对数据隐私比较敏感的商业环境下,获取用户数据必须小心谨慎、合法合规,这无形中也掐断了很多数据来源。
而中国的创业公司显然大胆的多。隐私保护在中国极其脆弱,这给了中国数据行业以野蛮生长的机会,不少创业公司都免不了从一些黑色渠道购买数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不可说的数据,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信贷业务的飞速发展。而多种多样的数据获取方式,也成为了金融科技公司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能力之一。
2C的生意和2B的生意
支付宝、余额宝、P2P,再到如今随处可见的现金贷公司,2C市场一直是中国金融创新的集中爆发地。而在美国却不尽然。
正是因为美国面向消费者的金融服务很完善,并且在品牌上霸占着用户心智,才使得本土2C市场的创新空间有限,诸多金融创新都聚焦在2B服务上。
仅以支付为例。美国的信用卡支付普及率很高,支付体验也非常流畅,小额支付甚至不需要签字,这与国内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所提供的扫码支付体验非常接近。所以,还想做C端市场的支付创新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想诞生一个支付宝这样的大玩家几乎是没有可能。
所以,一个可行的思路就是做B2B支付业务,从而进一步为这些使用其支付业务的公司提供融资服务,比如Taulia就是这样一家公司。“为企业提供服务”是不少美国的金融科技公司更为认可的方向。
实际上,从2C向2B过渡是一个金融市场逐渐成熟的表现之一。多位投资人都向36氪表达过,当中国这波红得发紫的消费金融热潮过去后,通过供应链数据做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会成为下一个风口。
资本流向美国,人才流向中国
中美两国在金融基础设施上的差异,衍生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金融生态。
在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看来,美国金融体系相对市场化,没有太多市场空白留给创业公司来填补,所以创业公司只能通过应用新技术来提升效率,从而蚕食一部分传统机构的存量市场份额。但中国因为金融体系不成熟,首先存在很多传统银行并未覆盖的市场空白,这是一个增量市场,创业公司有机会跑马圈地。
所以,中美两国的金融创新从一开始的逻辑就是不太一样的,简单粗暴的copy to China在金融科技这个领域内不太行得通。因此,在单纯的信息和经验流通之外,资本流通和人才流通也成为了中美两地在金融科技上重要的能量交换方式。
中国资本投向美国的fintech创业公司是从近一两年开始的。一些互金公司相继成立了产业基金,并将投资重心放在了海外。比如,宜信在去年成立的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便投资了不少美国金融科技公司,包括区块链技术公司Circle、电子票据公司TradeShift、智能投顾公司Addepar、保险科技公司WorldCover、智能催收平台Trueaccord等。
而在3年前滑向低谷的人人公司转型互联网金融后,也投资了大批美国互金公司,包括SOFI、Lending Club等大体量的玩家。
人才的回流就更加明显了,从Capital One出走的大批精英回国创业就是最好的例子,而这些人也成为了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向fintech过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批中坚力量,比如融360的创始人叶大清、挖财总裁顾晨炜、量化派的创始人周灏、明特量化CEO李英浩、读秒CEO周静等等。而如今国内消费金融的蓬勃,也跟他们有着直接的关系。
(编辑:田跃清)
来源: 36氪
冷夜
责任编辑 专注网贷 支付领域
- 情报 | 首辆FF91量产车4月15日下线;腾讯大股东或再度减持;推特已解雇八成员工
- 情报 | 极氪寻求在美 IPO;百度、网易等七家公司将从纳斯达克100指数中移除;花房集团登陆港交所
- 情报 | 快手辟谣拟收购小贷牌照;奇瑞汽车涉多起劳动纠纷案件;美团网约车放弃自营打车业务
- 情报 | 圆通副总裁被立案;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路试谍照曝光;特斯拉明年将推出新款高性能版Model 3
- 情报 | 国产特斯拉已开始在泰国交付;蔚来手机预计很快上市;小米距离拿到造车资质还差很远
- 情报 | 威马汽车否认破产传闻;分析师称iPhone明年将输给华为;特斯拉Autopilot系统安全数据报告缺失近一年
- 情报 | 威马汽车再次大规模降薪;特斯拉炒币亏损1.7亿美元;宝马锂供应商拟赴美借壳上市
- 情报 | 蚂蚁集团拟回购不超7.6%股份;我爱我家杭州分公司所有高管均被停职;特斯拉呼吁收紧史上最严排放标准
- 情报 | 江淮拟转让蔚来工厂资产;钟薛高回应欠薪风波;谷歌旗下多公司裁员
- 情报 | 每日优鲜签署两份融资协议;爱奇艺旗下VR公司业务陷入停滞;蔚来手机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发布并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