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面临成长烦恼:账户多、系统差别、服务缺失
【摘要】在私募人士看来,为了扩规模往往要与多家券商合作,产品账户分散在不同证券公司,这样就导致一方面交易层面操作难度增加,另一方面也要适应不同托管机构的系统差别,第三则是产品小而分散,很难为客户提供及时到位的服务。
金评媒(http://www.jpm.cn)编者按:近年来,随着私募资产管理规模的快速增长,券商面向私募拓展业务也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从简单的托管、外包业务到建立整套私募服务体系,券商为私募提供的服务越来越丰富。不过,尽管券商的服务更加细腻,但私募仍有不少烦恼。
在私募人士看来,为了扩规模往往要与多家券商合作,产品账户分散在不同证券公司,这样就导致一方面交易层面操作难度增加,另一方面也要适应不同托管机构的系统差别,第三则是产品小而分散,很难为客户提供及时到位的服务。
缺少集中交易系统增加操作难度
随着合作券商的家数增多,对私募基金来说最直接的困扰就是交易层面的操作。
悟空投资创始合伙人王斌表示,一般在哪家券商代销,产品就要在代销的券商那里开户交易。成立20多个产品,就有十几家券商提供经纪业务。甚至有的券商,由于代销的营业部不同,会要求私募成立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体量不大,如果分成3个产品,就要3个账户同时交易,这在一家券商内部都无法协调,多家券商合作的协调难度可想而知,这大大增加了交易的工作量和内耗。
沪上某中型私募基金董事长也直言,不同的券商对应不同的交易系统,每一个都是单一终端,在产品较多的情况下,需要面对庞大的交易工作量。
“如果是公募基金,假设5个产品,每个产品买同一只股票,各买入20万股,汇集起来就是一个100万股的单子。但是私募基金如果要十几个账户合计买100万股,没有办法统一下单后再拆分,只能一个个账户地分别下单。如果有100个产品分在不同的券商,就需要非常多的交易员操作。这样也很容易出错,甚至会出现某个账户多买了,而另一个账户遗漏了的情况。”一位从业十余年的私募基金经理表示。
该基金经理表示,多账户逐一下单,即便下单速度够快,但下单先后毕竟有不同,同一标的不同账户的下单价格也会不同,进而导致产品净值不一致,对各个账户来说也是一种不平等。
另外,上述中型私募基金董事长表示,除了交易问题,券商的客户群体的稳定性较差,频繁申赎也会导致一些产品体量大的私募操作困难。
不过,这一问题更集中在规模较大的私募基金上,部分小型私募表示在产品量比较小的时候,这个问题的困扰尚不明显。另外,持股周期较长,换手率低的私募基金也较少受此影响。
需适应不同托管机构的系统差别
除去交易上的不便,还有一个问题也是私募绕不过去的。按照规定,私募基金的托管人必须是有托管资质的银行和券商。由于银行从事私募托管业务更早,话语权更大,私募基金基本上都是按照银行指定的系统走,并没有多少发言权,这也让私募在托管上更偏向券商。但在券商的托管上,私募也必须面对不同托管机构的不同交易系统,以及由此带来的效率低下。
“在券商代销的产品都是单独托管的,私募在哪个券商发产品,它的托管业务也就放在哪家券商,而每个券商的托管都是分开的,无论是合同还是条款都不一样。”沪上某小型私募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私募如果托管在银行,这个问题也依然成立。“银行的流程是经过层层合规决定的,IT系统也是运作多年的,一般不敢轻易改变,一旦改变会引起很多问题。”王斌举例说,一个私募在某银行发一个产品,就要被指定一个系统,托管在其他银行的话,这个银行又会指定一个系统。
也有私募做过努力,尝试自主开发系统,但最后均不了了之。“券商是不会允许的,因为如果每个私募都这么做的话,开发出来的系统肯定不一样,那券商要相应开发很多接口了,这不现实。”华南一大型券商托管部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产品小而多致私募服务缺失
“每年到了三四月份报年报的时候,私募基金中后台人员都累得要命。不是私募不想做服务,是真的忙不过来。”有私募人士抱怨。
还有多位私募人士表示,在券商渠道代销的产品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都很小,增加了不少工作量,私募基金机构人员又不多,很难提供到位的服务。
沪上某中型私募基金人士表示,在公司发展初期,往往为了扩大规模竭尽所能扩展渠道,寻找多家券商进行代销,但大多券商的代销能力不足,产品规模都不大。加入合作券商有六七家,基金经理路演都做不过来,私募基金又要为了控制成本节约人员支出,服务很难覆盖,这也是私募基金的服务缺失的原因之一。“如果深挖一个渠道当然更好,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服务一家,了解和信任度当然就不一样了。”
也有北京某百亿级私募市场总监表示,如今公司规模有200多亿,原先为了发展在很多小渠道发了产品,现在根本服务不过来。正在考虑逐步清理一些非重点渠道的产品,集中到银行等大资金方,重点做好服务。
相关报道:
瞄准私募运作难题 券商PB迎来发展新契机
私募规模越做越大,产品数量爆发,与券商在交易、托管等方面的矛盾也随之升级。面对摩擦的加剧,私募和券商双方都在努力寻求解决办法。一些私募尝试通过设计母子产品形式,收缩产品战线、节省渠道资源,同时使用辅助工具,减少账户过多带来的麻烦;券商主经纪商业务(PB)的快速发展也为私募解决难题提供了有效帮助。
多因素造成私募和券商在交易等方面难题
近几年,私募基金发展迅猛。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18年5月12日,私募共有91999只产品备案,有规模数据的私募共20444家,平均每家备案产品4.5只。而且,私募发行新产品的热情保持高涨。据私募排排网的统计,今年前四个月,证券类私募共成立新产品8327只,每月成立的新产品分别达到3138只、1758只、2146只和1285只。记者了解到,不少百亿级规模私募同一只基金备案了多期产品,多的达到15期;还有的同个产品名下设立了60多个子产品。
如此数量的产品带来了渠道的拥挤。而这直接的影响就体现在利益上。多名私募及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造成私募与券商在交易、托管、服务等合作上的摩擦,核心原因还是券商的利益。此外,私募为扩规模不顾一切地对接券商渠道,但是交易系统跟不上,且成本过高等因素都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上海某中型私募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券商对于经纪业务和交易端都非常重视,一般帮私募代销会要求将经纪业务也必须放在代销券商,而对于托管因为费用比较低反而没有硬性要求。
各类私募普遍急于做大做强,出于扩规模的需求,私募也尽可能多地对接更多渠道,受到资金方和合作方的制约程度很高。沪上某小型私募无奈地表示,私募的话语权一直很弱,特别是私募刚起步阶段,对于渠道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是为了尽快扩规模拓展渠道。不过一开始规模比较小,操作上还没有太多的障碍,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私募就会面对多账户操作等问题。
另外还有就是历史原因。早期有软件公司开发了对接券商管理系统、账户分仓等功能的系统,比如恒生电子HOMS系统等。但由于明知从事配资业务客户的经营方式,仍向不具有经营证券业务资质的客户销售HOMS系统,2015年股灾以后,恒生电子接到监管罚单,相关系统被叫停。华南某知名私募表示,这款原本方便私募基金管理资产的软件后来却被配资滥用,受到监管处罚,现在还没有放开。
不过,盛世资产合伙人刘晓俊指出,由于每个产品要求不一样,风控指标不同,需要区别对待。对于非高频交易的私募而言,逐个产品手动下单也并不是太困难。记者了解到,对于一些做持仓策略、交易并不频繁的私募来说,尽管受到多账户的困扰,但目前交易员仍然能够应付。
私募调整产品形式收缩战线
券商PB迅速发展带来便利
据了解,多账户问题是大部分私募普遍面临的难题。由于券商、银行等渠道要求不同,委外、零售、直销等不同客户产品对风控的要求也不一样,私募在投资交易时受到众多困扰。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聘请更多的交易员,但人工操作仍然无法满足要求。不少私募直言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解决方案。
不过,不少私募面对难题都以积极态度应对。记者了解到,现在有一些私募通过调整产品形式、集中产品渠道、使用辅助工具等方式,减少多账户带来的麻烦。
北京某中型私募副总经理表示,有些私募将产品设计成母子结构,多只子基金募资投到一只母基金里面,“小的子信托、子基金都是募集层面的,但操作层面都在母基金端,这样就可以疏解账户拥挤的问题,减少交易人员的压力。”
北京一位“公募派”私募市场总监表示,现在私募的渠道包括银行、券商、第三方等很多类别,有私募在募集阶段即向银行倾斜,将渠道集中在银行。据介绍,私募规模比较小时,入不了银行的门槛,只在券商渠道发行一些较小的产品,导致账户过多。待私募做大后,会清掉一些小渠道的小产品,转战银行大渠道,也就是把小渠道的分散产品集中到银行的大资金里面,这样账户也就减少。上海某中型私募董事长称,现在尽量收缩战线、减少渠道,不能铺得太大。“尽管收缩渠道对扩规模形成压力,但如果私募发展到一定规模,而且业绩不错,可以从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此外,部分私募也使用一些工具辅助交易管理。前述北京私募副总经理告诉记者,据说现在有些科技公司开发出新的软件,可以在多个券商之上再架构一层,但目前在合规等方面还不确定,没有大规模使用,市场主流方式还是人工手动下单。
北京某大型债券私募运营总监表示,“我们让软件公司研发了一套系统来实现头寸管理。过去我们在一级市场看中一只债券,先入库,后面投决会进行配置。我们产品有20多只,投资经理不可能知道每只产品每日的头寸,需要交易员挨个查看、一一校对,上报后决定具体投多少。现在有了新系统,我们把债券的要素贴进去后,系统可以自动识别每个产品可以装多少量,每只产品的投资范围和投资限制都不一样。”他还告诉记者,现在一些大型的股票私募和债券私募愿意花较高成本购买系统或者自己做工具辅助管理,还有些量化私募规模到了20亿以上,都会组建自己固定的IT团队。
当然,为了便捷私募的投资管理,券商PB业务这两年发展迅速。阿巴马资产总经理詹海滔告诉记者,券商PB系统已比较成熟,可以提供包括下单在内的多种便捷服务,还有算法交易模块,速度比较快。券商不仅会自己IT部门开发PB系统,也会从外面采购,有多套方式可供选择。
(编辑:郑惠敏)
来源: 中国基金报
企业新闻
- 情报 | 诺基亚在多市场起诉OPPO侵权;Apple Music将登陆Windows;特斯拉移除USS
- 情报 | 恒大清盘呈请聆讯延期至7月31日;文心一言云服务3月27日上线;硅谷银行或将被拆分出售
- 情报 | 阿里迎来史上最大调整;货拉拉于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特斯拉新款Model S/X开启中国市场交付
- 情报 | 微信小号功能仍在测试中;京东转让骏迪物流股权;蔚来发布2月限时优惠购车方案
- 情报 | 华为回应P70预售时间曝光;恒大地产涉嫌欺诈发债208亿;茶百道计划4月在港交所上市
- 情报 | 盒马上线独立招聘官网;“小世界”板块涉黄被罚100万元;Arm在今年最大IPO中筹资48.7亿美元
- 光年速递 | X数据被用于训练Grok模型;SearchGPT官方演示闹出乌龙;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给电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 情报 | 苹果今明两年有望取代三星;OpenAI宣布推出企业版ChatGPT;林肯汽车2025年推出首款电动跨界车
- 情报 | 叮当健康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恒大回应恒驰汽车被并购传闻;北京多家银行可做接力贷
- 情报 | 苹果AR眼镜或将推迟上市;币安将收购竞争对手FTX;美国科技公司10月裁员近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