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还记得当初的理想吗?

首页 > 观点 >正文

【摘要】那些没有庞氏操作但产品设计上存在期限错配的平台,期限错配本身成为平台流动性压力的根源。

  莉莉财经  ·  2018-07-31 10:50
P2P,还记得当初的理想吗? - 金评媒
来源: 薛洪言   

金评媒(http://www.jpm.cn)编者按:那些没有庞氏操作但产品设计上存在期限错配的平台,期限错配本身成为平台流动性压力的根源。

P2P爆雷不断,偶然在问题平台名单里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并非熟悉这个平台,而是熟悉里面的一位前高管。我发微信问他是否问题平台都有问题,他回了一句“所有的断舍离都敌不过时间的贪嗔痴”,他离开的时候还干干净净,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已经变了味。 
P2P,从小而美的模式创新和普惠金融的希望,到现在的人人得而骂之,也不过十年的时间,却已是物是人非。这个行业还有希望吗?行业里还有可信任的平台吗?投资者们,还能信任这个行业吗? 
为何有些“问题”平台不清盘? 
所有出问题的平台,面对的都是一样的危机,恰如爱钱帮在清盘公告中所述,“近期网贷行业生存环境恶化,投资者信心不足,资金流出剧增,部分借款人的还款意愿丧失以及还款能力不足,给爱钱帮的经营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流动性几近枯竭”,但结局不同。 
有些平台选择跑路,有些平台选择清盘,有些平台只是项目逾期、平台还在正常经营。为何有些“问题”平台能够不清盘呢?原因在于,不同的平台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不同。 
平台爆雷前,流动性枯竭通常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其中,又可大致细分为两类平台:一类是涉嫌资金池、虚构借款标等庞氏骗局运作的平台,一类则是合规属性尚可、但产品结构上存在期限错配的平台。 
庞氏骗局依靠“拆东墙补西墙”存活,后面资金续不上,前面本息就没着落,一旦投资者信心有波动,不再有新资金进来,前面天量的本息兑付压力就成了平台不可承受之重,只有跑路一途。 
那些没有庞氏操作但产品设计上存在期限错配的平台,期限错配本身成为平台流动性压力的根源。 
举例来说,借款人期限为1年,平台将其分拆成两个6月期的投资标,6个月后,第一期出借人投资到期,平台将同一借款项目进行二次发标,有人投标后,第一期出借人才能顺利兑付。当恐慌情绪席卷市场时,二次发标迟迟无发满标,那么第一期出借人就面临投资到期无法兑付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借款项目并未到期,不存在不良或逾期的情况,便属于典型的流动性风险。平台的底层资产质量良好,仅仅因为期限错配就爆雷,看上去似乎很冤,不过,这就是流动性风险。 
在很多从业者心中,控制底层资产质量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控制好了信用风险,其他都不是事,对流动性风险缺乏本质的认识,没有敬畏之心,才会对禁止期限错配的监管要求阳奉阴违,缺乏整改的紧迫性,以至于当下深陷流动性压力的漩涡之中。近期,各地金融监管机构相继要求P2P平台即刻下架各类存在期限错配问他的理财计划,便属于针对性地应对之策。 
反观真正的信息中介,既不存在流动性问题,也没有不良的压力。一方面,借款项目不到期,出借人的投资就不到期,不到期就不能提取,没有所谓的流动性压力;另一方面,借款项目出现逾期时,平台不兜底,出借人风险自担,在信用风险上也没压力。 
此次平台爆雷潮中,个别平台虽然项目逾期、但平台仍在正常经营,底气也在这里。虽然是项目逾期,在当前市场情绪下仍然容易引发投资者恐慌情绪,但为何没有导致平台流动性枯竭呢,核心的原因便是产品期限错配的问题不突出,恐慌情绪无法转化成真实的流动性压力。 
P2P投资,还安全吗? 
与此次爆雷潮相伴而来的,还有P2P的污名化。自e租宝事件开始,P2P在大众传播层面就有了污名化的倾向,不过这一次爆雷潮给投资者带来的心理阴影太大,以至于很大程度上,P2P已经将这个污名坐实了。所以,即便我们能论证合规的平台不容易出问题,但随着P2P污名化愈演愈烈,P2P平台要向投资者证明自己的安全性,变得越来越难了。 
当然,P2P投资者仍大有人在。如下图所示,2018年6月份以来,网贷行业的投资者依旧活跃,7月9日甚至创下了4.1万人的年度新高。是的,我们国家人口众多,不缺韭菜,不缺投机者,但P2P作为一个行业,只有走进主流的投资者群体才有前途。问题是,不解决“不安全”的负面心智标签,行业发展终究迈不过主流投资群体那道坎。 
摘掉“污名化”的帽子,成为行业自我救赎的关键一步,此时,行业需要向市场回答三个问题。 
问题一:P2P行业还有存在的基础吗? 
现阶段,由于集中整改并未结束,某种程度上,P2P行业仍处于“无证驾驶”期,不少平台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合规性问题,这也是集中整改期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特征,某种程度上也是P2P行业之所以出现爆雷潮的前提条件。 
违规经营的P2P平台没有存在的土壤,但合规经营的平台,聚焦于普惠金融领域,做着小额分散的业务,是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只要严格做到合规经营,平台的经营风险也是可控的。所以,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P2P行业存在的基础依旧是坚实的。 
问题二:真正靠谱的平台,还能选出来吗? 
由于整改阶段的P2P缺乏官方的合规认证——即备案,投资者习惯了通过平台的“背景”来挑选平台,如上市系、国资系、VC系、甚至是存管系,这类标签一度是衡量平台实力的重要标志。 
不过,随着这类平台相继出现在爆雷名单中,投资者才发现,所谓的“背景”关键时刻并没有用。以上市系平台为例,平台爆雷后,作为股东的上市公司首先做的通常是发布一纸公告撇清关系,而非去承担兑付责任。当然,股东并无兑付的责任,甚至还是平台爆雷的直接受害者。问题是,没有了各类标签的引领,投资者该如何挑选靠谱平台呢? 
答案还是合规,或者说备案。市场中还没有已备案平台爆雷的先例(因为还没有平台备案),投资者对“备案”这个标签还是充满信任的。加快备案进度,或制定差异化的备案安排,尽快推出一批通过备案的平台,对于维系投资者对行业的信心,便至为重要。近期,监管机构与协会陆续发声,无论是合规整改白名单还是统一备案细则,都是积极的信号。 
问题三:保护投资者资金安全,还有更加实质性的动作吗? 
从投资者保护角度出发,仅仅是合规经营恐怕还不够。即便是银行存款,若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储户依旧会担心因银行经营失败导致的存款资金损失,特定历史阶段,也不乏储户挤兑银行的先例。 
就P2P行业而言,除了银行存管,还能否再匹配一些长效机制,比如,能否效仿存款保险制度,探索推出P2P投资保险等资金保障制度等。在这一方面,除了头部平台的各种表态之外,投资者还在期待更为实质性的动作。 
找回行业长期发展的根基 
就现阶段而言,P2P行业的当务之急是寻回市场的信心,而从中长期发展看,P2P还需要找回行业的根基。 
在开头的对话中,那位朋友还提到一个让我备受震动的细节。平台出问题后,技术总监找到他哭诉,“三年时间,几乎每天加班,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多么有使命感的事业,却成了一部分人满足私欲的帮凶”。曾经有多少付出,现在便有多少辜负,这样的情绪很容易让人感同身受。 
理想,看上去是很虚的东西,但只有理想才是真正能支撑行业长远发展根基所在。 
有人讲P2P平台有三大难:获客难、资金成本高、没有靠谱的资产。前两点我都同意,最后一点却不能苟同。并非有没有靠谱的资产,而是有没有能力发掘出靠谱的资产。若是有现成的靠谱资产,创业不过是靠谱资产的变现,算不得什么模式创新,于社会而言也没什么大的价值。P2P行业的生命力,不正是在看似不靠谱的普惠金融领域,依靠数据、科技甚至人力的加持,变“不靠谱”为“靠谱”、从而推动普惠金融向前发展吗? 
这是行业初心,也是一大批从业者的理想和坚持所在。我想,P2P行业的明天,也在这里。所以,P2P,还记得当初的理想吗?

(编辑:杨少康)

来源: 薛洪言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莉莉财经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