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力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公司有哪些差异?
【摘要】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金融领域各个业态如银行、保险、资管等等都在面临一些调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P2P的爆雷潮也让业界风声鹤唳。然而不管传统金融领域还是新金融,现在都把金融科技放在非常重要的战略高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以及正在兴起的区块链都在改善着金融效率。
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金融领域各个业态如银行、保险、资管等等都在面临一些调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P2P的爆雷潮也让业界风声鹤唳。然而不管传统金融领域还是新金融,现在都把金融科技放在非常重要的战略高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以及正在兴起的区块链都在改善着金融效率。
提到金融科技,人们都把它与新金融联系起来,这个概念是互联网公司以及新金融行业先提出来的,他们也最早把金融科技做成战略转型方向,很多做金融科技的新金融公司也获得了资本的认可。在最近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蚂蚁金服新一轮融资140亿美元,创下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单笔私募融资金额;京东金融融资约130亿元人民币,投后估值约1330亿人民币;51信用卡在香港上市,市值百亿港元;为金融机构提供金融科技解决方案的品钛也刚刚在美递交了招股书。在此之前,还有多家金融科技公司融资或者上市。虽然这些公司规模大小不一,但足以显示金融科技依然是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
作为金融体系老大哥的银行,在金融科技大潮中的受关注度远不及这些互联网系的金融科技企业。银行做金融科技,有多大的投入,跟互联网公司相比,又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银行对金融科技投入也很大
也许银行打心眼里看不上这些年兴起的P2P等新金融业务模式,但对于金融科技,银行显然不敢怠慢。不只是互金公司,银行对于金融科技的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在这场金融科技浪潮中也在着力布局,尤其是大中型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并不比新金融领域少。
2015年底至今,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相继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即兴业数金、金融壹账通、招银云创、光大科技、民生科技、建信金融科技,开发金融技术来服务自身业务,也做技术的对外输出。
现在银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主要做金融云和金融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保证银行IT系统构架的平稳,提升银行的金融信息化能力,提供各业务环节的解决方案,并对中小金融机构输出IT开发与技术能力。
银行高层对金融科技的重视度早已有之。工行董事长易会满曾表示,金融科技是最近几年投入最大的领域之一,是工行转型的关键。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2017年度业绩发布会上笑称:“近些年来传统银行一直备受金融科技公司的折磨,现在我们可以说,老银行也要颠覆它们了”。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则将招行定位确定在“金融科技银行”。
这些银行并非光说不练,确实在金融科技上下了不少功夫。工行在2015年发布了首次提出e-ICBC战略,现在发展到3.0版本。2017年3月,工商银行完成七大创新实验室的组建,包括数字化银行创新实验室、区块链与生物识别创新实验室、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互联网金融创新实验室、云计算创新实验室、主机平台网络、机房设备创新实验室和基础设施信息科技创新实验室。
建行在今年4月推出了无人银行,个人业务可实现机器办理,复杂业务也可通过视频系统提供远程柜员咨询服务。无人化的实现,背后依靠的是生物识别、语音识别、数据挖掘、机器人、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的集合。
招行此前发布了个人手机银行APP、掌上生活APP,智能投顾应用“摩羯智投”内嵌在APP中。近日招行又针对企业级用户发布了第三个APP,即企业APP。企业在转账的时候都是需要硬件的支持来确保安全。而招行发布的企业APP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对公移动端免KEY支付。
摆脱对硬件证书KEY的依赖,招行的替代解决方案是“智能实时决策引擎+手机数字证书+生物识别”。所谓智能实时决策引擎是一个数据化的线上解决方案,从企业用户的设备关系、交易对手、时间、地点、网络、频率等二十多个不同维度构建反欺诈模型,进行用户行为画像,根据决策结果启动不同等级的核身策略,如密码、动态码、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远程人工核身等,来保证安全。招行交易银行部副总经理季剑平对虎嗅表示,此前金融科技包括大数据、生物特征识别等技术等,在手机端的对公服务方面基本没有应用,此次企业APP算是对招行金融科技做了一次集大成。另外,企业APP也通过标准化API接口和云服务平台,拓展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相关的高频化非金融应用场景。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系金融科技公司的步步紧逼下,以及蚂蚁金服这样的金融科技公司的示范作用下,银行也在努力发展金融科技。目前招商银行总行的信息技术部门人员数量已经超过4000人,达到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的规模。
在技术人员的规模上,工行、建行这两家国有大行的技术部门人员要更多。
互联网公司关注的技术,银行大多也比较关注。大数据、云计算、AI、、区块链、生物识别、活体检测等与金融相关的技术,以及银行底层的交易系统、支撑业务的IT构建等,现在的银行系统都在涉猎,在具体的技术布局上与互联网系的金融科技公司差别不大。
例如在金融IT系统方面,起步较早的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兴业数金,为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信息云服务,已经与近400家金融机构建立信息系统建设合作关系。
大数据风控方面,互联网企业在风控模型中经常使用的社交数据、网络行为数据等,银行也在应用。招行总行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夏雷对虎嗅表示,银行对于社交类数据应用也比较广泛,在应用推荐、风控等方面都有价值。例如用户之间相互转账的数据,反映出的社交关系比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关系更真实,用在推荐、风控等方面,会有比较高的权重。目前招行对于大数据、云计算、AI、区块链这些技术都有深入研究。
智能营销方面,互联网公司做得比较多,银行也在涉猎。金融壹账通近日推出了Gamma人工智能营销解决方案,涵盖线下寻客、线上拓客和全面智脑三方面,与互联网公司相比,其特点在于线下的能力,在银行网点内,可以基于人脸识别、姿态识别、自然语言多轮对话、智能文本阅读理解等技术,把客户的线下活动数据化、智能化、自动化,帮助银行员工掌握营销机会。
可见,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谁也不想落伍。长期以来人们把互联网公司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银行则是传统的代名词。年轻人甚至很少去银行网点办业务了。不过在金融科技的大趋势下,银行也在推进线上化、数据化、技术化、年轻化。在金融科技的竞合中,互联网公司与银行各有各的优势。
与互金出身的金融科技相比,银行的金融科技有哪些特点?
现在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为代表的公司把金融科技作为了最主要的发展方向,通过金融技术的开放来发展新的商业模式,想把金融科技的输出作为未来收入的主要来源。
相比之下,银行的金融科技,主要责任是服务本行的金融业务,帮助获客、风控、优化用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金融科技企业可以弱化自身自营的金融业务,但银行作为持牌机构,发展金融科技是为了强化自己的业务。未来的行业格局,会是金融科技公司向银行卖技术卖服务,银行自己也做金融技术,也从外部购买金融科技服务。
现在的大中小银行基本都与金融科技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去年银行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此起彼伏,工行牵手京东,建行重新拥抱阿里,百度与农行合作,中行与腾讯也进行了战略合作,招行则战略入股了滴滴。
除了战略合作,银行本身也需要发展技术,以免丧失技术创新能力,不过自研技术肯定是投入巨大的,小银行基本是采购IT技术与设备。中型银行大多是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开发,规模较大的银行则是以自主研发为主,同时采购少部分技术。这既是为了保障创新能力,也是业务需要。
招行总行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夏雷对虎嗅表示,目前招行使用的技术大部分是自己开发,如指纹识别、网络安全措施等涉及到核心竞争力,都是自己开发。而像大数据这种技术,需要随自己的业务发展而进行不断地挖掘,事前根本不知道要挖掘哪些东西,这种技术体系就必须由自己来构建。靠外部来建根本建不起来,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只有少量的比较单一、稳定、变化不大的技术,如人脸比对等,可以通过外部合作或者引进来完成。具体来说,进行人脸比对这个过程,不仅是将两个图像进行对比,还需要把人脸图像数据库建起来,把客户端扫描系统建起来,还需要活体检测技术的配合。这些技术由自己开发来完成。判断两张脸是不是一个人,这类技术可以通过引进来解决。风控方面,也会少量使用第三方技术厂商开发的风控模型,但会依据实际使用情况做修改。
小型银行技术开发实力有限,资金投入有限,技术需求的解决主要靠引进和购买。中型银行也做技术的开发,不过更多会选择与技术公司合作。如南京银行上线了“鑫云+”互联网金融平台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是与蚂蚁金服合作开发的,蚂蚁金服的云计算、SOFA中间件、OceanBase数据库、大数据平台等向南京银行进行技术输出,搭建了线上业务端的核心系统、网贷系统、理财系统、聚合支付系统、产品系统以及大数据平台。南京银行通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建设的“鑫云+”这个平台,再向中小银行输出平台的能力。
银行优势在变现能力与线下资源
与互联网系的金融科技服务相比,银行的金融科技优势在于变现能力强,银行本身的借贷、支付清算、投行业务、理财等等,都可以作为金融科技的变现手段。互联网企业的技术输出与金融科技变现,目前来看还在探索阶段,盈利模式还未明确下来。通过收取技术的开发费、服务费来形成收入显然过于老套,跟软件厂商卖系统一样。
现在A股市场上上市的银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如长亮科技、润和软件,2017年营收分别只有8亿元、16亿元。靠卖解决方案很难形成较大的营收规模。能否按金融科技推动的交易规模来收取佣金,现在还不能确定,需要看技术输出过程中客户对于技术的依赖程度如何。
此外,银行在线下金融场景方面有优势。互联网企业在发展线上金融业务与技术能力方面优势明显,但在大量的金融线下场景,银行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其经验、数据、对业务的理解都更有优势,这使得银行在做线下业务的技术解决方案时,有更好的基础。
金融壹账通副总经理邱寒认为,虽然现在金融线上的部分越来越大,但看相关的统计数据,百分之八九十的金融业务还是发生在线下,这样传统金融出身的公司有天然的优势,更贴近传统金融的日常业务,更了解传统金融的场景,更懂线下的流程。线下的流程其实非常复杂,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只有懂得了才能提升效率。
银行做金融科技,挑战在C端数据、决策机制以及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虽然银行在金融科技上有诸多优势,但现在的事实是,蚂蚁金服估值已经达到1500亿美元,人民币估值在1万亿左右。与银行股的估值相比,仅次于工行、建行、农行,与中行市值相当。这显示了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系的金融科技公司更加看好。
与蚂蚁金服这样的金融科技公司相比,银行做金融科技,也要直面自己的弱势和不足。
用户规模和用户活跃度方面有不小差距。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头部公司的用户规模和用户活跃度优势明显,银行相比要差不少。微信月活近十亿,支付宝活跃用户8.7亿,这种规模优势是银行体系没法比的。招行零售客户中,活跃用户为1亿多。
这应该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我们平时用微信支付宝很多次,用银行的APP最多是为了转账免费。与互联网公司相比,银行缺乏规模足够大、用户足够活跃的C端产品,对客户服务的线上化程度也有待于加强,因此在C端用户数据方面不够丰富,在用户画像上可能不及互联网系金融科技公司更加精准。银行在C端的数据主要是消费数据与信用数据。这样,互联网公司的金融科技,在C端、线上方面,有银行无法匹敌的优势。
在高端技术人才方面的吸引力可能也是个问题。与金融业务的扩张依赖资本不同,金融科技的核心是人,人才是金融科技取得技术突破的关键。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都很大。但对于技术人才来说,银行的吸引力很难胜过专门的技术类大企业。在技术人才的薪资方面,银行薪资不低,不会比一般的互联网企业差,但还是没法跟BAT抢最热门的技术人才。技术企业在期权激励方面更加灵活,但银行可能很难给到。相对互联网公司来说,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对人才的吸引力在于工作的稳定性更好,以及一线城市的户口等隐性福利。
另外,在机制上,互联网企业的结构更加扁平化,决策机制更灵活,在用工、内部项目孵化、人员晋升等方面灵活性更好,对创新项目失败的容忍度接受度更高。银行大多数是国企,在机制上不如互联网公司灵活。现在银行业意识到这一点,也在做一些改变。如工行董事长易会满曾表示,要尊重科技金融的发展规律,建立有别于传统银行的用人激励机制、运营模式、研发机制等。招行也在内部设立了创业基金,对内部创业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提升对失败的容忍度,在制度上保证原有岗位不会丢。但与互联网公司的高度灵活相比,银行的机制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来源: 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