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深度融合,人民日报国庆报道有声有色

首页 > 企业新闻 >正文

【摘要】在人民日报寸土寸金的一版,拿出黄金品牌“今日谈”,对新媒体的内容进行全面呈现,文字见长、观点做主的党报头版,变得“有声有色”。

  企业信息  ·  2018-10-04 11:37
媒体深度融合,人民日报国庆报道有声有色 - 金评媒
作者: 企业信息   

     这个国庆,人民日报有变化!

      10月1日,一篇“今日谈”小评论放到了头条位置,标题很给力——《中国有我,我有中国》。文章介绍了人民日报新媒体发起的“向祖国表白,中国有我”网络征集活动,文章的标题甚至直接用了来自当日人民日报推出的一首歌曲MV《中国有我》。

1.jpg

      10月2日,同样是这个叫“今日谈”的小栏目,标题是《爱国是首奋斗的歌》,直接摘编了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制作的微视频《爱国是首奋斗的歌》解说词,还配了二维码,扫描以后可以直接观看。

2.jpg

       在人民日报寸土寸金的一版,拿出黄金品牌“今日谈”,对新媒体的内容进行全面呈现,文字见长、观点做主的党报头版,变得“有声有色”。

       这些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要求,人民日报的媒体融合发展,一直走在前列。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成为媒体融合的“样板间”;“党媒公共信息平台”“人民号”,探索建立自主可控的平台;还不断生产出“军装照H5”这样的爆款产品……这次,今日谈和微视频的结合,可以说是又一次把人民日报的言论优势、版面优势,和这几年积累的新媒体爆款优势结合了起来。

       评论的高端站位,加上新媒体的灵活身法,人民日报在国庆期间,媒体深度融合放了一个大招。

       一版的今日谈:体量不大,来头不小

        这个“今日谈”栏目,体量虽小,来头不小,影响更不小。

这个栏目,创办已有38年了!这在国内纸媒中,可以算是“爷爷级”的短评栏目。还在全国媒体中最早一批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写稿的作者中,有不少中央领导、文化名人。

3.jpg

        比如,胡乔木1983年3月的一个月内,就写了4篇“今日谈”文章,包括《如果所有的母亲都生男孩》、《试看如此“父母心”》等。1983、1984两年里,胡乔木一共给“今日谈”写了11篇“小文章”。

          而文化名家、大家,更不在少数。比如,1984年4月18日,作家夏衍的《劳驾再报道一下》(笔名“王良”)。1985年3月18日,刊登了作家肖乾写的《这个词用错了》,对自己在一篇文章中不经意地用了“残废人”一词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经济学家于光远的《此“保”与彼“保”》,刊登在1984年7月2日,主张发展保险业,认为开展某些保险业是克服保守的一种手段。

         而这个国庆,人民日报的新媒体内容,与大家、名家“同榜”,登上了这个中国新闻名专栏,可以说是为这个专栏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次的《爱国是首奋斗的歌》,第四段中,用“对你的爱”,带出各行各业人们的坚守岗位、奉献祖国。其中“对你的爱”这个关键词组,290字的篇幅中重复了16词,在人民日报评论乃至人民日报所有见报稿件中,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样的文章,鲜活生动,可以说是传统评论“新媒体化”的一个开创性的尝试,应该能写入新闻评论的历史。

         党报的新媒体,时间不长,影响巨大

         而能写入新闻史的人民日报新媒体,虽然相对而言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影响力却可谓巨大。

这个国庆,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主题微视频《爱国是首奋斗的歌》,上线72小时全网阅读播放量超过7500万。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众多网络平台发起的“向祖国表白,中国有我”网络征集活动,话题阅读量已经超过22.6亿。

4.jpg

         火爆的数据背后,是人民日报新媒体传播方式上又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创新。在党报头版全面呈现新媒体内容的同时,人民日报新媒体还在中央网信办指导下联合众多网络平台共同参与。

          国庆期间,社交媒体平台微博,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B站、秒拍,直播平台映客、斗鱼、花椒……众多网络平台都加入到以人民日报新媒体为引领的“传播舰队”,放大传播效果,使主流价值迅速在新媒体舆论场形成强势。

这还是一次“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实践。打造“爆款”产品的关键,不外乎一个“真”字,一个“新”字,共同带动用户的“沉浸式”传播和“裂变式”传播。

          在微博平台开设的“中国有我”话题,网民参与讨论后个人昵称将增加小红旗效果,超过700万网友参与互动,引发参与热潮。同时,发动政务、名人、明星等参与传播互动,有效带动网友参与。“表白祖国,歌唱祖国,我有中国,中国有我!”通过活动参与,亿万网友的爱国热情被点燃。

          这一波国庆的新媒体产品,把微视频的内容“倒灌”回报纸,给人民日报评论注入了一种新的文风,也给媒体融合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从用户需求出发寻找合适的表达和互动方式,人民日报实现了和年轻一代的连接。

5.jpg

         这几年,舆论场中的“现象级产品”很多都有人民日报的基因,是“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比如,刚刚收获了中国新闻奖的“军装照”H5,借助先进互联网企业的最新技术,实现了技术与创意的结合,上线仅10天访问量就突破10亿。网友惊呼:“真没想到这是人民日报的作品!”

        还有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歌曲《生生不息》、MV《中国很赞》等等,一个接一个的“现象级产品”的背后,正是人民日报深度融合带来的深刻变化。

         从“一张报纸”到拥有报网端微等10多种载体、400多个终端平台,覆盖用户7.86亿人次的“人民媒体方阵”;从推进产品融合、渠道融合,到推动平台融合、生态融合。人民日报风雨兼程70载,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焕发青春再出发!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企业信息

评论:
    . 点击排行
    . 随机阅读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