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移动支付不良习惯别忽视
【摘要】尽管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改善,但一些移动支付的不良习惯,仍在影响支付安全,需要引起消费者关注。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行业蓬勃发展,但在高速发展的背后,支付安全问题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专家表示,随着一系列监管政策出台和金融安全消费知识普及,公众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增强,但一些影响移动支付安全的不良习惯仍需注意避免。
回顾过去的一年,支付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移动支付增速较快。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三季度,移动支付业务169.35亿笔,金额达65.4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19%和32.91%。
“支付行业的稳健快速发展,离不开资本和科技的撬动,也离不开监管政策的护航。”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孟昭莉认为,规范条码支付业务标准、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存管等相关监管政策的完善,为移动支付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银联风险安全专家王宇介绍,随着金融科技应用的加快,公众对移动支付的便利性与安全性日趋肯定。指纹支付等生物识别技术具有安全、准确、便捷等特点,日渐成为移动支付的标配;同时,U盾、动态密码及数字证书的使用增长明显。
银联发布的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随着金融安全消费知识普及与全国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持续深入,移动支付外部环境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改善,消费者的防范意识也有所提升,移动支付领域网络诈骗行为发生率显著下降。
专家指出,尽管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改善,但一些移动支付的不良习惯,仍在影响支付安全,需要引起消费者关注。
更换手机或删除手机应用程序时,未妥善处理支付敏感信息。更换新手机未删除支付敏感信息,或是不再使用手机支付软件未解除银行卡绑定,这两种做法都可能增加账号被盗或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更换手机时应删除存留的支付信息,并恢复手机出厂状态。
安装未知来源的手机应用程序。银联发布的数据显示,主动安装手机跳出的不明文件是移动支付主要的高风险行为类型。专家表示,由于制作门槛低、安全性不足等原因,二维码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传播钓鱼网站、手机病毒、恶意程序等,建议消费者在使用二维码支付时尽量使用被扫模式或选择更为安全的动态二维码。
社交软件中传输敏感信息。在使用社交工具时,部分用户会将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账号密码等拍照发给他人,留下安全隐患。专家建议,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切勿随意透露,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及二维码,定期升级软件、查杀木马病毒。
此外,专家还建议,消费者应开启账户操作提醒,如登录、消费、修改密码等,当察觉到账户被盗用时,第一时间和警方取得联系。
来源: 经济参考报

金评媒



- 情报 | 阿里巴巴2022年全年裁员1.9万人;2022年腾讯投资次数下跌近八成;近250家企业已用ChatGPT代替员工
- 情报 | 华为Mate50系列或将再成为理财产品;快狗打车上市3个月股价跌超70%;小音咖被强制执行1.9万
- 情报 | 腾讯市值重回世界前十;小米汽车实车曝光;天府可乐因破产传闻销量暴增
- 光年速递 | Nature新发现:AI投喂AI就像近亲繁殖;OpenAI测试新AI搜索功能SearchGPT...
- 情报 | 欧盟2035年起禁止生产燃油车;推特管理层大洗牌;广汽埃安拟于明年二季度申请IPO
- 情报 | 百度将于3月公布ChatGPT产品;恒大地产再被执行超12亿;比亚迪诉汽车大V侵权案将开庭
- 情报 | 申通回应抖音收购传闻;亚马逊在生鲜电商部门裁员数百人;OpenAI创始人启动“世界币”项目
- 情报 | 摩拜可通过美团退押金;金融业出台限薪令;阿里董事会新增2名独董
- 情报 | 中公教育及高管受罚一千万;马斯克以440亿美元收购推特;荣耀回应“2022年上市并筹资450亿美元”传闻
- 情报 | YY学车疑因资金链断裂跑路;小米应用商店宣布停止清理类应用收录;字节正式推出社交App派对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