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上的手机”到底是不是噱头?
【摘要】从手掌到手腕,短短十厘米左右距离,任何厂商想跨过去都不容易。
尽管同质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至少在某些乐观者眼中,今天的手机江湖,似乎依稀闪烁着iPhone横空出世前的影子:无论是曲高和寡的模块化手机,还是这两年来各种前置摄像头方案,还是这两月来各种折叠屏折法,都让人遥想起在功能机时代,诺基亚,摩托罗拉,夏普,黑莓,索尼等品牌在工业风格上的千姿百态。
如今,又有一家厂商希望突破同质化的枷锁,且表现得更为激进。就在不久前,努比亚发布了一款柔性可穿戴式产品:努比亚阿尔法。
按努比亚官方叙述,这款被定义为“腕机”的产品,是他们创造的一个“新物种”。在一些人的期许中,这款“手腕上的手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手掌上的手机”。
关于人类智能设备的演化方向,前路尚不明确,这个时候,任何探路者,都值得我们高看一眼。
然而关于这款产品,我听到的较为刻薄的说法是:尽管思路可能是对的,但这一“新物种”,更像是智能手机与智能手表生下来的“怪胎”,更像是科技进化树上一次由“基因变异”导致的意外。
为什么这么说?真的是这样吗?
1
诚如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中所言:就像任何生物都能追根溯源找到原始祖先一样,大部分技术的重大突破,都源自对已有技术的重新组合。
所谓“腕机”也不例外,能戴在手腕上的手机不算一个全新概念,摩托罗拉过去也有所涉猎,如今努比亚能将其最终量产,在很大程度上是拜这几年柔性屏技术所赐。
努比亚阿尔法最主要的构成,就是这块4.01英寸的柔性OLED 屏幕,相较于2014年左右涌现的那一批可穿戴设备,柔性屏技术的成熟,让屏幕得以弯曲延伸向手腕,大幅增加了努比亚阿尔法的可视部分。且在此过程中,努比亚阿尔法攻克了既保证柔性屏弯折11层之间的粘合可靠性,同时允许11层之间发生位移实现弯折这种无比复杂的技术难题。
但纵然如此,努比亚阿尔法的应用场景,似乎仍然非常模糊。
从产品逻辑上,这款产品试图兼备手表的“身体”和手机的“灵魂”,但问题是:如果你的对标物是手机,那么想要取代手机,就必须在各方面大于等于目前的手机才行——但要知道,手机在今天早已变成一个外挂器官,综合体验正逼近极限,拍照,工作,聊天,娱乐,支付……这些功能努比亚阿尔法也许都能干,但哪一项能保证干得比手机好呢?
其实依我之见,努比亚阿尔法的对标物,应更多偏向智能手表。毕竟,相比于智能手机市场的下滑颓势,智能穿戴式设备却在增长,IDC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7321万台,同比增长28.5%,其中成人手表市场出货量654万台,同比增长37.8%。
而与传统智能手表相比,努比亚阿尔法的优势是功能强大,劣势是——至少我个人认为是:颜值。众所周知,当智能产品日趋复杂,它也就变成一门妥协的艺术,比如为了拍照和视频增加的摄像头,这款产品其实牺牲了一些美感。
2
所以,在不少人眼中,这款腕机暂时还无法胜任主力机的职责,更多只是作为某些场景的补充。
从手掌到手腕,短短十厘米左右距离,任何厂商想跨过去都不容易。
当然,这种悲观审视,很可能只是我作为一名保守主义者的惯性与偏见,毕竟两个月前折叠屏手机如日中天时我就说:“目前的折叠屏是用高昂代价催生的一批‘早产儿’,时代意义并不清晰,很可能只是一次因‘技术过剩’导致的插曲。”
但必须承认的是,能让概念量产,本就令人尊敬。况且在我看来,这款产品的出现,不仅是为满足当前手机市场的差异化,更是对未来产品形态的一次探索,要知道业界普遍认为,在大概率上,可穿戴设备是人类下一代计算平台。
所以我真觉得啊,相比于粉丝对自家爱豆的偏袒,“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这句无厘头的小可爱,还真不如放在产品世界更有意义。
毕竟,我们都对那个满天星斗般的产品世界怀有乡愁。
作者:李北辰,独立撰稿人,国内数十家媒体专栏作家,曾供职《南都周刊》《华夏时报》《财经》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