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荣:中非如何更好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摘要】自2005年世界银行正式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来,在国际组织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全球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到东非明珠肯尼亚,出席中非数字普惠金融论坛。中国和非洲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包容性增长方面具有共同的诉求和意愿,实践中也探索出了一些普惠金融的特色模式。中国在2012年就提出了以移动金融促进普惠金融实现的理念,在移动支付、移动借贷、移动理财等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而非洲国家也在手机支付、代理银行等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今天中非专家学者齐聚非洲大陆,围绕数字普惠金融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学习,我认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05年世界银行正式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来,在国际组织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全球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成年人账户拥有率已达68%,数字支付使用率增至52%,正规储蓄和正规借贷的使用率保持基本稳定。其中,中国普惠金融的总体发展水平排在发展中国家前列,账户拥有率和数字支付使用率分别达到80%和68%。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账户拥有率约为43%,较2011年翻了一番,账户活跃度保持较高水平,肯尼亚、乌干达、津巴布韦等部分国家的数字支付使用率超过50%。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传统模式和技术条件下,普惠金融风险高、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不平衡等全球共性难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当前,全球仍有17亿成年人没有基本账户,且几乎全部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拥有账户的成年人中超过19%为非活跃用户;不同国家、地区、人群间的金融服务差距普遍存在;全球发展中国家受信贷约束的中小微企业超过6500万家,占中小微企业总数的40%,融资总缺口超过5万亿美元。中国虽然这些年在普惠金融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破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但令人感到欣喜的是,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重视,一个以科技驱动的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在中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加大了移动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为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改进金融服务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如有的机构在传统征信数据不充分的情况下,运用小微客户在税务、社保、交易、供应链等方面的替代性数据,进行大数据驱动的风险定价和信用评估,打通小微客户首次获得贷款的“最先一公里”,在流程上甚至可以实现三分钟申请,一秒钟放款,全程零人工介入。有的机构依托智能移动终端以及近场通信、生物识别等技术,为数亿客户提供便捷、随身的移动支付服务,帮助破解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触达问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是随着数字金融革命的大潮而诞生的,作为中国数字金融领域的全国性行业协会,协会自成立以来已组织会员机构在共建信息共享、身份核验、数字签约等行业基础设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帮助会员机构降低普惠金融服务的运营成本和风控成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面对数字化时代浪潮的蓬勃兴起,我们有理由相信,中非数字普惠金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合作空间。下面,我想就中非如何更好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谈几点个人思考,供参考。
一是践行国际共识。积极践行《二十国集团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世界银行数字普惠金融的新兴政策方法》等国际共识和通行做法,结合各国各地区特色优势,探索更具适应性、责任性和商业可持续性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
二是坚持科技驱动。顺应“无科技,不金融”的现代金融发展潮流,鼓励各类机构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精准化、差异化、定制化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三是加强风险防范。以防范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和技术的外溢风险为导向,建立完善相应的行为监管、审慎监管和市场准入体系,并注重运用监管科技改进普惠金融监管能力。
四是健全基础设施。依托公共财政、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完善支付清算、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综合运用信贷征信数据和新型替代性数据,依法建立广覆盖、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加快信息披露、合同要素、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标准规则建设,提升数字普惠金融规范化水平。
五是做好消费者保护。提高举报、投诉、纠纷裁决等渠道的可获得性和数字化程度,避免金融创新风险和成本向消费者不合理转嫁。同时,分类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提高消费者的数字能力和金融素养,妥善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各位嘉宾,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时代要求,也是责任所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愿与中非社会各界一道,依托智库论坛、联合课题、投资推介、人才培训等载体,共同推动中非数字普惠金融交流合作,使中非大地上的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普惠金融的温暖阳光。最后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来源: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