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证券大股东食言“增持计划”,12年上市史“一地鸡毛”
【摘要】
[摘要] 嘉裕投资一边向投资者承诺“增持”,一边质押太平洋股份。这让上交所不得不紧急对太平洋发出问询函。
文/时代财经 王薇薇
6月20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对太平洋证券(太平洋,601099)发出了问询。原因是前一日太平洋公告称“第一大股东终止实施增持计划“。
该增持计划是第一大股东北京嘉裕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嘉裕投资”)于2018年7月发布的“6个月内增持太平洋股份不低于总股本的1%”的计划。而截至太平洋公告计划拟终止时,嘉裕投资的增持目标也仅仅完成了0.0341%。
不仅如此,嘉裕投资一边向投资者承诺“增持”,一边质押太平洋股份。这让上交所不得不紧急对太平洋发出问询函。
时代财经梳理有关资料发现,对于太平洋来说,收到问询已是“家常便饭”,此次已是2018年来其第4次被监管机构问询。在去年5月,太平洋还因内控和风控等问题被证监会出具警示函。
按理说,作为较早上市的证券公司,太平洋具备较强的资本实力。可自2007年上市以来,太平洋却始终无法摆脱负面争议,股权分散、管理混乱是常态,业绩也始终不见好转。
一边喊“增持”一边质押股权
2018年7月10日,太平洋的第一大股东嘉裕投资发布增持计划称,拟在6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不低于总股本的1%,不高于总股本的5%,增持价格不高于3.50元/股。
增持计划发布后的6个月中,太平洋股价最高3.22元,不到增持计划中设定的3.5元最高价,并且在2018年10月19日一度低至1.93元。
但嘉裕投资只在10月10日之前,以竞价方式累计增持了232.17万股,仅占太平洋总股本的0.0341%。到6个月之期期满的当日(即2019年1月10日),太平洋宣布增持计划延期6个月。之后,嘉裕投资却始终没有任何动作。而这期间,整个二级市场行情向好,太平洋的股价上涨了20.14%。尤其是今年2月中旬以来一路狂飙,3月7日当天最高摸至5.07元。截至目前,太平洋股价最低也在3.5元这个当时所设定的上限值左右徘徊。如今即使嘉裕投资有心增持,也恐怕“有心无力”。
眼看承诺期限将至,6月19日晚间,太平洋最终宣布“嘉裕投资的增持计划拟将终止。”公告里称,“自增持计划实施以来,嘉裕投资积极筹措资金,鉴于目前资本市场环境、经济环境以及融资环境等客观情况已发生较大变化,经审慎研究,嘉裕投资决定终止实施本次增持计划。”
嘉裕投资是否积极寻求其他方式筹措资金不得而知,但其自投资太平洋以来,倒是一直积极质押手中所持太平洋的股份。
即使是在宣布增持计划以后,嘉裕投资还是于2018年10月11日、12日将其持有的太平洋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合计330万股(占太平洋总股本的0.05%)与招商证券进行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而在此之前,嘉裕投资刚增持了太平洋232.17万股,转头就拿去质押了。截至目前,嘉裕投资累计质押了8.8亿股,占其所持太平洋股份的99.98%,占太平洋总股本的12.91%。
华南地区一名长期关注券商股的私募人士向时代财经表示,有关注到这件事。“嘉裕投资增持失败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无钱增持,这是有可能的,它一直都在质押(所持太平洋)股份,但按理说在做计划的时候就应该要有详细合理的资金筹措安排,不可能没钱也没把握筹到钱的情况下就去承诺要增持;二是错过了合适的时机,但很明显在增持延期前它是可以去做(增持)的;最后一种情况,就是大股东只是想出这么一个利好消息试图稳定或提升股价而已。”
增持计划宣布终止的当晚,一名投资者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大股东公布增持又不实施其实就是欺诈,想利用增持来稳定股价,股票涨了就不了了之,希望严查。”
上交所在第一时间就向太平洋发出了问询函。在问询函中,上交所关注到了嘉裕投资增持计划期间仍在进行股票质押业务的问题,要求补充披露制定增持计划时的具体资金安排和筹措计划,以及实际过程和情况,并提出了“质押所得资金是否用于增持”、此前增持延期“是否存在误导投资者的情况“等问题。上交所要求太平洋6月25日之前披露对该问询函的回复。
多项业绩指标挂“车尾”
这已是2018年以来监管机构第4次对太平洋发出问询。去年7月,增持计划公告后的第三天,云南证监局就针对嘉裕投资的具体情况发出了问询函。另外两次问询则是与业绩有关。太平洋连着两年(2017年、2018年)的年报被上交所问询。
2017年,太平洋经营结果较同行业有较大偏差。据其2017年年报显示,当期营业收入12.97亿元,同比减少28%;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6亿元,同比减少83%。而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下称“中证协”)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08%,净利润同比只下降了8.47%。于是,上交所要求太平洋补充披露自营、资产管理、信用等业务,以及公司整体业绩波动的情况。此外,上交所还针对股东相关风险和财务会计问题进行了问询。
对于2018年年报,上交所同样要求太平洋补充披露公司业务情况,还有相关会计处理和股东相关风险的问题。虽然2018年券商整体业绩都不理想,但太平洋是唯一一家亏损的上市券商。
据太平洋年报显示,其2018年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单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金额共计人民币9.59亿元,影响公司全年净利润7.19亿元。这其中涉及9只质押股票,分别为商赢环球、胜利精密、当代东方、盛运环保、众应互联、天神娱乐、美都能源、美丽生态和*ST厦华。此外,太平洋2018年度自有资金投资资管业务亏损3.37亿元,其投资了旗下6只资管产品。2018年末,这6只产品已提前终止清算。
中证协对2018年度98家证券公司经审计经营数据及业务情况进行了统计排名,在这份榜单中,太平洋的大部分指标都不理想,尤其是财务指标方面,甚至跟很多非上市券商都无法比。
太平洋因其上市公司的身份,总资产、净资产以及净资本的排名能在50名之前,核心净资本排在50位。但其他诸如成本管理能力、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及净资本收益率等财务指标,却排在了80名之后,处于倒数之列。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太平洋在信息系统投入上花了大力气,其信息技术人员薪酬排名42位,信息系统投入金额第34名,信息技术投入考核值位于29名。
而在业务方面,太平洋的一些指标也不如非上市券商。例如,太平洋2018年证券经纪业务收入2.98亿元,排在49位;投行业务收入1.56亿元,排在54位;客户资管业务收入0.8亿元,排在40位;融资融券业务利息收入2亿元,仅排在58位。而其频繁踩雷的股票质押业务反而相对较好一些,利息收入4.61亿元,派在26位。但太平洋的投资能力实在一般,证券投资收入排到了82位。
负面缠身,无实控人
其实自太平洋成立以来,就一直处于业绩负增长,业务难提升的状态。近10年来,太平洋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除了2014年、2015年大幅增长外,其他年度均是下滑状态。各项业务也只能在第三、第四梯队徘徊。
而太平洋时常引起关注,也是因为诸如大股东股权质押、频繁发债融资、遭监管机构问询、上市券商中业绩垫底、股价垫底,或是类似此次大股东“出尔反尔”等饱含争议的事情。
“太平洋这家券商很矛盾,行业的很多关键拐点它都没有跟上,看起来很保守。但你看它在投资,尤其是二级市场的投资上又很冒进。当年上市前连续亏损就是与二级市场的投资有关。”上述私募人士对时代财经说。
该人士还表示,这可能与太平洋长期没有实控人,股权分散导致管理混乱有关。
太平洋的历史实在复杂。早年间,太平洋是“明天系”旗下证券公司,当时的嘉裕投资(此前为“华信六合”,去年更名)是明天控股与“涌金系”魏东之兄魏锋合资成立。2007年之前,太平洋连续三年亏损,却凭借一纸特别批复于2007年上市了,上市没多久就被卷入了“王益案”。之后,明天系逐渐退出,华信六合辗转到了涂建手上。
太平洋在上市前就无实际控制人,前几大股东原本为一致行动人的关系,但2013年前几大股东不愿继续这份“一致行动人”协议。而第一大股东虽是持股12.91%的嘉裕投资(华信六合),但因持股比例较小,嘉裕投资在太平洋董事会占的席位也较少,所以直到目前,太平洋仍没有可以对公司事务“拍板”的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