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支付终获转正 银行系逆袭第三方支付的节奏?
【摘要】继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之后,传统银行又开始跟互联网企业抢蛋糕了,这次的目标是二维码支付。不过,这也得先感谢央妈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的血缘关系。
深8君戏言:当周杰伦小公举的“封麦”被网友玩坏的同时,接连出台的几项政策将不同领域的灰色地带“开闸”了,如网约车,如二维码支付。“我采访一句,你觉得你是支付领域里的一个…?”二维码:“鲜肉?当然不是了。只是我刚被央妈承认了!”
继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之后,传统银行又开始跟互联网企业抢蛋糕了,这次的目标是二维码支付。不过,这也得先感谢央妈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的血缘关系。
8月3日,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此前,央行曾向支付清算协会、银联发函确认二维码支付地位,原因是线下条码支付具有进入门槛低、便捷等特点,适用于对传统POS收银成本敏感的小商户的日常小额交易,最重要的是可以成为传统线下银行卡支付的有益补充。
据悉,央行要求支付清算协会在前期相关工作基础上,按照要求,会同银行卡清算机构、主要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出台条码支付行业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并在个人信息保护、资金安全、加密措施、敏感信息存储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二维码支付也将有法可依“基本法”,随即招来一大票追随者。
谁动了银联的奶酪?
早在2014年,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才露尖尖角时,就被央行支付结算司在3月下发的一份紧急文件给暂停了,理由是线下二维码支付易复制,在客户实名制审核、支付指令确认、支付安全、交易信息的真实完整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着风险隐患。也有内部人士披露,扫码支付凭借其便捷性,可能对银联支付等方式造成巨大冲击,这也是央行对这一新技术持保留态度的原因。
这次开闸放行,无疑让一直隐藏在“灰色地带”野蛮生长的二维码支付名正言顺的撕掉“封条”重出江湖。
那么,所谓“安全”的硬伤是否妥善修复呢?深8君也来拆解下。
首先,会员单位开展条码支付业务需遵循客户实名制的准则,并要有业务资质,按照监管部门相关业务管理办法规范开展业务。《征求意见稿》规定,会员单位开展条码支付业务,应符合监管部门的移动支付技术安全标准,可组合三种因素,对客户条码支付交易进行验证:静态密码,经过安全认证的数字证书、电子签名、以及通过安全渠道生成和传输的一次性密码,或是生理特征验证,如指纹等。从源头把关避免骗子支付及木马支付的出现并损害到消费者的权益。
其次,《征求意见稿》根据交易验证方式的安全级别及《条码支付技术安全指引》,根据风险防范能力的分为ABC三级,对个人客户条码支付业务的交易进行限额管理,级别由高至低,交易限额也逐步减少。其中,风险防范为A级的,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由会员单位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单日累计限额;B级要求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C级采用不足两类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且会员单位应当承诺无条件金额承担此类交易的风险损失赔付责任。
第三,账户信息要加密处理。征求意见稿规定,对保护用户(微信:shenbahujin )敏感信息进行了多方面规定。支付机构应通过设置条码使用效期、使用次数等方式,确保条码有效性和真实性,防止条码被重复使用、重复扣款。条码信息不应包含任何与客户及其账户相关的敏感信息,仅限包含当次支付相关信息。
如此一来,有了《征求意见稿》做背书,二维码支付开始根红苗正的成长了。
二维码支付的顺势而为
实际上,两年来,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二维码支付相关业务一直以来并没有停止,布局也相对完善,加上支付技术提升、账户实名制落实等,重启二维码支付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据CNNIC最新公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4.55 亿,超过总人数的六成;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 4.24 亿,半年增长率为 18.7%,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 57.7% 提升至 64.7%。
而今年 1 月,比达咨询(BigData-Research)发布的《2015 年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5 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达 9.31 万亿元,同比增长 57.3%。
出门带手机不带钱包,现在已经成了很多小伙伴的一种生活常态。种种数据表明,二维码支付合法化基本就是顺势而为。
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网民在线下消费场景使用网上支付的习惯逐渐养成,并不断向各类生活需求深入渗透,在零售支付领域网上支付对银行卡和现金支付有一定替代作用,虽仍非主流的结算方式,但线下零售支付领域仍是各网上支付企业争夺的重点。
现在传统银行也加入战局,最明显的就是“宇宙行”的“抢跑”。早在鸣枪之前,工商银行就在行内推出了覆盖线上线下和O2O支付全场景的二维码支付,采用嵌入支付标记化技术,通过对卡号的变异处理,保护客户的资金和信息安全,成为国内首家拥有二维码支付产品的商业银行。至今,包括邮储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平安等多家银行均已支持二维码转账支付,陆续跟进。
为何银行系对二维码如此上心?
深8君表示(微信:shenbahujin ),传统银行又来入局抢蛋糕了,显然是希望对自身现有业务发展做更多的补充。
第一,就银行本身来说,其二维码支付与实体银行卡支付的差异仅在于支付信息交互方式的变化,基于其后台账户仍是实体银行账户,并不存在因资金沉淀在虚拟账户带来的金融风险,用户资金安全更有保障;同时,银行可以获取与传统银行卡支付一致的支付信息,有利于风险识别管控和客户关系管理。
第二,二维码支付作为数字货币的代表之一,以其方便快捷,避免找零,甚至是规避假币的优势,成为不少消费场景的“首选”。现下,电子商务应用的快速发展、网上支付厂商不断拓展和丰富线下消费支付场景,以及实施各类打通社交关系链的营销策略,带动了非网络支付用户的转化。传统银行加入二维码支付布局,顺应了移动互联时代居民消费零星化、碎片化、线上化的新趋势,最直接的就是可以弥补其在线下小额支付等细化场景中的缺失,同时也有助于巩固其在大额支付场景中的优势,丰富自身服务的同时优化用户体验,从而获客。
第三,现阶段,不少传统银行都在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的金融平台,并将自己的手机银行、支付业务,甚至是电商业务,其中包括对于线下网点设备的升级和一些越来越智能的终端设备的投入。二维码支付的开闸,打破了原来仅限于POS的支付场景,为银行现有平台分担了更多的渠道压力。
二维码支付之后,下一个政策松绑的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