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开始下降 银行正慢慢熬过最坏时候
【摘要】中报显示,上市银行中有7家不良贷款率在近三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银行最坏的时候似乎已经过去。

近年来,压在银行头顶,令银行喘不动气的不良贷款率攀升的势头有所减缓。
《投资者报》记者和北京的几位支行行长聊天,最明显的变化是他们不再愁眉苦脸,比前两年日子轻松了很多。
财务数据也证实了好转的迹象。中报显示,上市银行中有7家不良贷款率在近三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银行最坏的时候似乎已经过去。
不过,并非所有的银行从业人员都有乐观的心态。上半年工商银行(4.52 -0.22%,买入)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13个季度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而工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管理层不认为这是银行资产质量拐点来临,而是加强信贷管理,加大不良处置成果的反映。
但不管怎么样,在宏观经济下降,利率市场化持续影响下,各家银行都在寻找应对之策。经过几年的努力,部分银行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变化。
银行利润增幅企稳回升
今年以来,在上市银行队伍里,出现了两名新成员,江苏银行(11.84 +0.25%,买入)和贵阳银行(18.58 +0.11%,买入),上市银行数量上升至18家。
在众多行业中,银行仍然是最赚钱的行业,18家上市公司,上半年营收达到1.95万亿元,净利润为7266亿元。
净利润排名靠前的仍然是“铁三角”,工行、建行和农行位列利润排名前三,分别为1502亿元、1334亿元以及1051亿元,每天赚取的利润妥妥地超过首富王健林口中的小目标。
除江苏银行和贵阳银行,16家银行净利润均维持了正增长,排名前列的分别是南京银行(10.74 -0.09%,买入)(22.3%)、宁波银行(16.5%)、浦发银行(16.52 +0.24%,买入)(12%);利润增长靠后的3家分别是农业银行(3.19 +0.00%,买入)(0.8%)、工商银行(0.8%)以及交通银行(5.76 +0.00%,买入)(0.9%)。
记者注意到,相比往年银行的一片愁云惨淡,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出现了积极变化。 除去新上市银行,16家银行中只有少数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出现了下降,包括兴业银行(16.06 +0.06%,买入)、交通银行等,可见银行业整体利润增速出现了企稳回升之势。
长江证券(11.06 +0.73%,买入)的分析师认为,虽然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行业基本面的绝对拐点并未来临,但是我们不宜过度悲观,拐点并非一蹴而就,但无疑正在逐步接近。
业绩增长有三大因素
从银行的中报来看,规模仍是银行提高利润上升的第一要素。其中,城商行规模驱动效应最为显著,其次为股份银行,最后为国有银行。
根据Wind数据的统计,规模增长排名前五的是南京银行、光大银行(3.94 +0.25%,买入)、宁波银行、民生银行(9.29 -0.21%,买入)以及平安银行(9.45 +0.00%,买入),其中,南京银行和光大银行的增幅分别为26%、19%。
第二个贡献业绩的重要因素为非息收入。今年上半年净非息收入同比增长32%,非息收入占比由2015年的26%大幅提升至34%。
记者注意到,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非息收入增长主要由理财、信用卡、投资收益以及托管等来支撑。而国有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提升主要收益于综合经营,譬如,建行旗下的建信人寿、工行旗下的租赁和保费收入、以及交行的保险业务等。
其中,今年上半年非息收入对上市银行的业绩增速贡献在0.4%~20.3%不等。最为突出的银行是宁波银行(20.3%)、中国银行(3.47 +0.00%,买入)(14.5%)、以及建设银行(5.30 +0.00%,买入)(13.1%)。
第三,成本费用的控制也是业绩驱动因素之一,尤其是平安银行、民生银行以及华夏银行(10.45 -0.10%,买入)在成本费用控制方面表现优异。
不良贷款率上升趋势在缓解
16家上市银行中报显示, 不良贷款率总体升幅减小,其中招商、华夏、交行、中行、光大、农行、建行以及工行等8家不良率出现下降。光大银行的不良率下降最多。
举例来说,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5%,较一季度末下降0.1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较一季度减少84亿元。中信银行(6.29 +0.00%,买入)不良率下降0.03个百分点至1.4%,光大银行下降0.11个百分点至1.5%,宁波银行从0.92%降至0.91%。
长江证券分析师认为,上半年资产质量好于预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多次降准降息的效果开始体现。二是上半年的贷款放量。第三,小微企业和部分区域经过风险的冲击开始见底回升。
不过,银行的不良压力仍然很大。上半年上市银行不良贷款 1.09万亿元,同比增速 29%;逾期贷款1.81万亿元,同比增速 16%;关注类贷款2.3万亿元,同比增加 23%。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不良率和较年初提升幅度最大的是兴业银行。
降息和拨备侵蚀银行收入
虽然上市银行有了不少的经营亮点,但是记者注意到,作为银行的主要业务来源之一——净利差仍然继续下滑,这也是各家银行业绩增幅放缓的原因。
数据显示,目前上市的18家银行,其净利差从去年年末的2.35%缩减至1.89%,净利差代表着银行贷款业务和存款业务之间的利率差别,是利息收入的核心来源。
在降息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上半年资产重新定价,导致净息差下滑比较严重,今年上半年仅有平安银行一家逆势上升。中报数据显示,平安银行半年净息差达到2.79%的较高水平,同比上升了8个基点,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6.32%,为营业收入高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银行业遇到的另一个挑战即银行不良拨备仍然大幅提高。平安银行、南京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18.71 +0.16%,买入)、兴业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均达到了各自营收的30%以上,分别为37%、34%、32%、31%、30%。五大行比例虽然低,但拨备占比营收的比例也在12%~14%之间。
房贷“垄断”零售贷款
今年,房地产交易火热,各地地王催生了一线城市的抢购潮。7月的一份央行数据,说是银行新增贷款多数流向房地产贷款。我们从银行中报也得到了答案。
根据各家银行中报,截至8月30日,以建行、农行、招行为代表的大多数上市银行的房贷余额总额已经达到8万亿元,新增房贷达1.13万亿元,占同期新增贷款的42%左右。仅有华夏银行和宁波银行两家房贷规模增长较为缓慢,出现下降。
随着房贷规模的攀升,房贷几乎“垄断”了各家银行的零售贷款。譬如建行的房贷余额占其零售贷款的71.2%左右,农行的房贷在其零售贷款中的占比达到73.5%左右。股份制银行的房贷占比略低于国有大行,但仍居高不下。
房贷不仅“垄断”了零售贷款,也成为各家银行贷款增长的主要动力。
尽管银行出于利润和业绩的考虑,选择了相对质优的房贷,但是这种偏向会助长更多资金流入楼市,进一步抬高房价。
来源: 投资者报

嘿瑶瑶
金评媒责任编辑



- 光年速递 | Nature新发现:AI投喂AI就像近亲繁殖;OpenAI测试新AI搜索功能SearchGPT...
- 情报 | BOSS直聘预期12月22日起在港交所主板正式交易;FF91预计明年4月交付;雷丁汽车被指拖欠货款发不出车
- 情报 | 蔚来手机即将上市;Model 3改款有望在半月内上市;比亚迪汽车鼓励举报腐败行为
- 情报 | 小米汽车开始筛选交付中心;北京现代新能源车发展遇冷;FF宣布一项特别股东大会补充提案
- 情报 | 中国恒大清盘呈请聆讯将延至11月7日;网易云音乐回应音街App将下线;理想工作人员回应理想ONE降价及停产
- 情报 | 京东金融定期还款业务关闭新增任务服务;亿家拼APP被认定传销;重庆蚂蚁消金增资方案出炉
- 情报 | 苹果正削减iPhone 14 Plus产量;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Temu在非洲上线;蔚来只租不卖欧洲订阅模式或有变动
- 情报 | 世纪佳缘多位“失联”高管已被拘留;字节上线“头条号外”App;TikTok收缩全球业务
- 情报 | 中公教育及高管受罚一千万;马斯克以440亿美元收购推特;荣耀回应“2022年上市并筹资450亿美元”传闻
- 情报 | 2021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出炉;易趣网宣布将于8月12日关闭;开课吧被强制执行10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