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变现不是梦
【摘要】守信得益,失信受制。
随着支付宝、芝麻信用升级,房贷、车贷的愈发普及,信用道德经济,成了社会热点。个人信用作为当前社会的经济身份证,当之无愧。
人而不信不知其可
信用并不是如今延伸的概念。信用,古已有之。回溯历史,信用大多停留在道德领域,儒家重信德,在道德、人格领域延伸信。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孟子进一步延伸至“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此外,信用也被多位政治家借助立威。
商鞅时任秦孝公之相时,为推行新法,城门给搬木者五十金,立木取信。汉朝季布凭借“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口碑,屡屡在性命危急之时,得到百姓帮扶,转危为安。
如今,我国信用环境不完善,信用体系尚未明确,很大程度上源于违约成本制度性低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不少人急功近利,追求普世成功,金钱至上,道德次之。老赖成为经济社会的热点现象,沦为经济社会的蛀米虫。
失信是最大的破产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信用就是金钱。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个人征信体系成为未来信用消费市场经济基础,大势所趋。个人征信对工作生活影响越来越大,购车、房贷、信用卡、求职都离不开。2014年6月14日国务院颁布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4-2020年)》以来,信用建设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各部委、各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逐步形成,“守信得益、失信受制”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和现实。
近日,芝麻信用推出小微企业信用洞察“灵芝”系统,对接小微企业和银行,推动解决小微企业信息透明。其他互联网巨头也利用各自数据信息优势,加紧布局进场。以考拉征信、腾讯征信、91征信、芝麻信用为代表的征信机构率先在市场上竞争布局立足,在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两方面发力,为小微企业、企业信贷以及个人征信提供服务。
信用变现成为可能
社交金融借助社交关系将个人信用转化为社会信用,助推经济发展。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认为,互联网化的社交信用,便于信用积累和信息公开,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扩展资源空间,使社会闲散资金在更广的空间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显示,2014年中国22.3%的家庭有民间借款,市场规模约为5.28万亿元,其中有息借款占14.8%。根据这一数据计算,通过朋友同事实现的民间借贷规模大约为1万亿元,即使其中仅有10%迁移至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借贷,其规模也在千亿以上。这充分显示,民间小额借贷潜力无穷,空间巨大。
据悉,基于熟人借贷强关系的社交金融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万亿级别,社交金融或将成为新经济领域的下一个风口。借贷宝副总裁王少强表示,让社交成为信用社交,让连接成为财富链接。言简意赅指出社交金融本质在于信用变现。社交金融,不止在熟人之间,在大数据发展下,陌生人之间的信用变现,也成为趋势,呈现更多可能。
信用变现以及变现幅度,体现的是信用的现实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信用转化为现实价值还有很多局限性。既包括信用评价,也包括信用评价结果在现实中的实际应用。而网贷平台的出现,以及大数据的应用,则是充分提供了一种个人信息的追踪、分析的手段和应用场景。信用作为无形资产,随着累积不断增值,个体受益,是经济社会良性转型、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